作為中國綠林小說的鼻祖,同樣也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節和優美的文筆將讀者帶入了那個豪邁大氣的綠林世界中。更為難得的是,作者施耐庵以當時的通俗白話文字寫出了人民勞苦大眾的心聲,讓千百年來文言文統治的文學世界開始了變革。《水滸傳》首開明清小說盛世之先河,此後一大批優秀的白話文小說面世,開啟了一個鼎盛的文學時代,為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水滸一百單八將的第一人(第一個出場),九紋龍史進無疑是非常卓越的代表。他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二十三位,是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第七位,身份和地位無疑是比較高的。個人以為,在水滸一百單八將中以武力單挑決勝的話,九紋龍史進可以排在前十的位置。而這樣一位英雄人物的一身卓越武藝都來自於一個路人甲,這就是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王進。而這位王教頭教了史進一身武藝後就帶著母親去了延安府,然後就不知所蹤。《水滸傳》小說的故事就在九紋龍史進找師傅的路線中展開了。
《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的出身來歷千奇百怪,每人都有自己闖蕩江湖的絕技。其中武藝最為出眾的就是一批來自於北宋將門或者與將門有關的人物,而九紋龍史進就是這樣一個人物。雖然九紋龍史進出身於普通農家,但是武藝卻來自於北宋將門傳承的王進。而王進就是一個典型的將門世家出身的子弟,他的父親王升就已經在禁軍中出任教頭了。這是北宋軍界的傳統,也是國家防禦待地入侵的基石。
這個傳統起於北宋建國之前,在五代十國時代興起的將門世家就長期把持著國家軍隊的重要位置。他們不僅控制了軍隊中大量的關鍵職位和相關利益,而且控制了軍事作戰知識的傳承模式。無論是沙場戰鬥技能的傳授,還是軍事謀略的傳承,都掌控在軍將世家的手中。普通人在軍隊以外是學不到真正的戰爭本領的,因而才有高俅被王進的父親打傷,史太公為史進請了各處名師也只學了個花架子的情況。真正的戰鬥技能訓練一定會在將門世家中傳承,即便王家這種小門小戶,也有著自己的武藝傳承。運氣不錯的是,王進出於感謝史太公對其母親的照顧,把王家的武藝傳給了史進,因而史進才能夠在高手如雲的梁山一百單八將中佔有一席之地。
中國古代的武藝傳承講究傳男不傳女就是由北宋軍將世家開始的,一直延續到幾百年以後的清朝末年。王家的武藝是真正的沙場決勝的殺人技能,史進原來的花架子在王進手下走不了一招半式。按照規矩,史進進了王家傳承的門,走在江湖上那就代表了王家的聲譽。所以不論是在行走江湖中,還是在梁山落草為寇,還是為北宋朝廷南徵北戰,王家的武藝都是史進立身之本。而梁山一百單八將中與北宋軍將世家有關係的人不少,但是世家以外得到世家傳承的就只有史進一人。因而九紋龍史進這個角色代表的就是北宋軍將世家世代傳承的作戰技能,流入江湖綠林後的變遷的角色。
之所以說史進是王進的影子,是由於史進這個人物的行動方式既有著綠林豪俠的慷慨大方,又有著忠君愛國悲天憫人的一面,這是當時老百姓心中所希望見到的軍人形象。與北宋的文人士大夫忌憚軍將世家,既要利用其抵禦外敵入侵,又要防備其擁兵自重,動不動就歧視性的稱之為賊配軍不同,老百姓總是崇拜保家衛國的英雄的。當韓琦指著狄青的鼻子大罵賊配軍的時候,老百姓卻在為狄青的凱旋而歸高聲歡呼。當以文彥博和韓琦為首的文人士大夫以陰謀的手段逼死狄青的時候,老百姓卻冒著絕大的危險將狄青的後代藏了起來。北宋的文人士大夫打斷了中國人尚武的脊梁,而軍將世家用血和汗抵禦著西夏和遼金的鐵騎。
在元末明初天下尚未平定,蒙元的軍隊肆虐人間,魚肉漢族百姓的時代。老百姓們希望民間能夠走出史進這樣一位子弟兵,繼續著北宋軍將世家低於外侮,還世間太平盛世的願望。而從水滸傳中的劇情發展來看,史進這位起於民間的將領,最終也歸於了戰場之上,立下了赫赫戰功,詮釋了忠君愛國在當時人們心中的意義。他反應的是王進這位八十萬禁軍槍棒教頭在江湖中的一面,有著江湖人與軍人的兩種屬性。與同樣具有軍將世家傳承的林衝不同,史進身上在「逼」上梁山的方面味道淡了很多,更多的是為了友誼和兄弟義氣而為的這種感情。在這方面又體現出了軍隊中兄弟之間的那種袍澤的感情,表現了梁山大寨與其它山賊響馬不同的一種情操。
王進的人生是北宋將門世家子弟的一個縮影,他們有著強烈的求戰立功的熱切願望,掌握這強大的作戰技能,卻受到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打壓,只能在社會的底層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在這種環境下,處於兩難境地的軍將世家子弟的日子肯定不會好過。如果是在戰事頻繁的宋夏和宋遼邊境,處於對戰事上的依賴,文人士大夫對軍將世家子弟還會客氣一些。即便是心裡非常鄙視,面子上還過得去。而在太平盛世的東京汴梁城,文人士大夫對軍將世家子弟的打壓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的。高俅作為文人士大夫階層插入軍隊的釘子,自然代表了文人治國和掌軍的利益,為了一點根本不算私怨的事情拿王進開刀實際上就是殺雞嚇猴的表現。處於尷尬境地王進選擇遠走他鄉也是無奈之舉,只是意外的教出一個卓越的徒弟,推動了故事情節的不斷展開。
王進雖然沒有被列入梁山一百單八將的名單以內,但是他的徒弟卻代替他成為了其中的骨幹。在水滸傳的後續劇情中,王進幾乎從人家消失了一樣,史進找遍整個江湖也沒有見其蹤影。而歷史上王進的原型先後在西夏領兵作戰,取得了赫赫戰功,而且在以後的太原保衛戰中抵禦入侵的金兵,與种師道种師中兩位經略相公一起殉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說中史進的戰死沙場與歷史上王進的為國捐軀相對應,展現出了一個時代的軍人風骨。在他們的生命中人性的光輝在戰場上得到展現,代表著漢家的江山受到外敵入侵的時候站出來抵禦外侮,挽救民族存亡於危難的最可愛的一批人。
然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北宋文強武弱的局面並不是能夠被一批單純的「賊配軍」拯救的。在北宋歷史上,真正有著軍事才能的文官不多,範仲淹、李綱、龐籍畢竟是少數。大多數文官在軍事方面一竅不通,甚至有不少是蠅營狗苟之輩。水滸傳中第一反派高俅就代表了這樣一堆人,接下來童貫、蔡京等等歷史上被抨擊為六賊的大奸臣紛紛登場,將這太平盛世攪得烏煙瘴氣。北宋的江山在這些文官的操持下,魚肉百姓、貪腐橫行,一個大好的國家就葬送在以這些人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