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什麼才叫見過大世面?私以為其中一個高票答案的描述甚為切合:會講究也能將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哪怕在芸芸眾生中,也能有不凡的氣質——溫和卻有力量,謙卑卻有內涵。
為了讓孩子見世面,家長也是煞費苦心,但大部分卻都好像枉費了。
為何這麼說呢?從他們會問出的問題就可見一斑:孩子太小,適合出去見世面嗎?多帶孩子出門見世面,是否膽子會大一點?我也想見世面,可實在是條件有限,出國旅遊、夏令營這些項目真的太燒錢了……
很多家長仿佛都達成了統一意見,就是「見世面都是有錢人的遊戲」,必須帶孩子出國旅遊,學各種高端課程,比如英語、馬術、大提琴等高難樂器等。
有這種想法的,實際上,你可能對「見世面」有什麼誤解,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
01見世面不在於「行萬裡路」,而在於「讀萬卷書」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不讀書,哪怕行萬裡路,也只能是一個郵差。
的確,所謂真正見過世面的孩子,必先從心理上發生變化,這才是眼界和格局落實的點。
堂哥的家庭條件,是我們這群孩子中最好的,從小就跟著父母到處旅遊,每次回家跟我們講起經歷來,總是贏得一片渴望的眼神。
長大後也不出所料,成為了家族中第一個出國留學的人,在我們眼裡,他就見過世面的「大佬」。
大概也是這種緣故吧,使得堂哥身上有一種孤芳自賞的「疏離感」,對待所有人都不太講究禮數,嫌棄的表情全寫在臉上,待人接物讓人很不舒服。
爺爺曾為此事專門指責過他:原以為讓你多看看外面的世界,能長長見識,見見世面,可如今反倒一點「見過世面」的風範都沒有。
真正見過世面的人並非去過多少地方,但一定是個為人處世很有分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他們懂得何為基本的禮貌,也懂得輕重緩急,但又不失起碼的氣節,進退自如。
這需要「讀萬卷書」才能做到,當然,有條件的話配合「行萬裡路」的效果會更好。
02有錢人才能見世面?真正的見世面是這樣的
思考良久,對於孩子而言,打開眼界和見世面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我想以下幾點大概可以做出詮釋。
1)見識自我
美亞說:當你看過世界,見過眾生,才會發現真正要見的世面,其實是自己內心的勇敢和自信。
李亞鵬和王菲的女兒,是天生唇顎裂患者,但她感受到的父母和世界,是充滿呵護的,這也讓她充滿了自信,走上T臺,成為「見過世面的孩子」。
當然,這其中有經濟的因素,但若李嫣沒有這種淡定自若的氣場,畏畏縮縮,也不會被給予如此評價了。
有一期《朗讀者》請來了李亞鵬,他的信件——《致女兒李嫣》,當時也令無數觀眾動容。
「上帝給了你這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你有得,你有失,嫣兒,我希望你長大後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是啊,見識和接納不完美的自我,是見過世面的人最顯著的特徵。
就像《瑪麗和馬克思》中的經典臺詞那樣: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並不完美,我也是,所有人都是。我小的時候覺得自己變成誰都可以,唯獨不願做我自己,但缺點無從選擇,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只能學會適應。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條長長的人行道,有些人的道鋪得很平整,另一些就像我們,到處是裂縫、香蕉皮和菸頭,你的人行道與我類似,但裂縫更少,但願有一天,我們的人行道會相遇。
2)讀萬卷書
大部分人讀書受教育,都是為了考學找工作,或是跨越當前的社會與經濟階級,實現更美好的人生。
但從人文和心理的角度上來說,讀書並非填鴨式的應試教育,更應該教會孩子「成人」,擁有獨特且閃光的內涵和自我。
從人生的角度來說,讀書是開闊眼界的一大方式,能助你走遍萬裡路而少遇阻。
不論哪一方面,讀書對「見世面」的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上學、工作、跨越階級也好,獲得深刻底蘊、輕鬆行萬裡路也罷,都是認知世界的一種表現。
3)見眾生相
「眾生相」來源於佛教理念,意指世間眾生萬象,人人都在度一場專屬的苦厄。
見過眾生相的人,才知生活不易,人人皆有難處,具備更強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這樣的孩子擁有的將會是世間最可貴的東西——寬容。
因知他人不易,哪怕面對一場錯誤,也能發自內心理解和原諒,為人著想,達成和解,此為「見過世面」。
03遵循以下幾點,普通家庭也完全能做到
上文所論,皆為「見世面」之真實本質,這證明,孩子能否打開眼界,並非要金錢堆砌,只要選對方式,普通家庭完全也能做得到。
1)培養感知力
傳統教育注重的是世俗評判的「硬實力」,比如考試成績,分數越高代表孩子越優秀,將來能進入更好的大學,找到薪資更高的工作。
卻忘了讓人感受到生命真諦、提高生活幸福感的感知力,這能讓孩子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和小確幸。比如:
同樣是每天下班回家,有些人卻能記得第一片葉子是何時落下的,然後寫出錦繡文章;同樣是吃飯,有些人卻能從中品味到每一種食材的味道;同樣是玩遊戲,有些人卻能發現其中的細節,成為「王者」。
簡單來說,見過世面的孩子能發現生活中所有新鮮體驗的不同,他們眼裡的世界,總要比其他人豐富,幸福感也更高,更沉靜。
2)發展孩子的通識教育思維
通識教育的課程體系一般高校才開始,這裡說的是其中的思維模式。
根據通識教育的定義:全面發展一個人在社會上高質量生存的基本能力,思維指的是「全面」和「高質量」,而非考試分數。
就好比你專修理科,但你也需要具備文學和藝術上的審美,才能看出電影裡的美麗情節和畫面;專修文科,也需要懂數學,方便日常理財和生活。
也就是說,孩子需要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全面的意識能力,而非書本上就能找到的常識性知識。
3)建立兼容的價值觀
孩子小時候對待世界的認識,是非黑即白的,他們嘴裡要麼是肯定要麼是否定。
如果僅僅看到表象,孩子會關掉很多可能。換言之,家長要教會孩子,在沒有深入了解一個人或一件事時,不要過早下結論,有很多真相隱藏在背面。
想要打開孩子的心和眼睛,觀察那些他以前從未注意過的東西,需要家長在其中起到一個「啟發式提問」的作用。
比如:「寶寶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呢?那裡和這裡有何不同呢?」
當孩子表達某種情緒時,家長也不要過早下判斷,先問孩子她為什麼會這麼覺得,往來之間,孩子自然就會學會理解了。
世界包羅萬象,有時你沒有處在別人的位置,就不會真正設身處地思考,判斷下得太早,可能會錯過很多東西。
教孩子接納和思考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才是兼愛、包容的,才是真正見過世面的。
04寫在最後
誠然,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從出生開始,有些人仿佛就站在終點。
優越的經濟條件確實對「見世面」有所幫助,但要做到真正的見世面,更多的意義應當在精神上,而不在腳下。
普通家庭只要注重認知、思維和價值觀這三個角度上的開放式培養,可能會達到更高的高度。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仍能熱愛生活」。
真正見過世面的孩子,就應當擁有這種英雄主義,能感知到形形色色的人的各種姿態,見過這個世面最真實的一面。
儘管讓孩子見世面,我們需要付出的可能更多,但好在賽道並不擁擠,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到後半段的,請和孩子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