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禪寺(原名地藏廟),坐落在宿州市老城區中心位置,始建於北宋(1069年),據傳:地藏比丘金喬覺,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時值盛唐中興,地藏比丘在各地遊化數年,途經宿州地,於開元末年(741年)來到安徽省九華山。宿州僧眾於1069年在州治東建寺廟(現地藏廟距州治東約500米),以示紀念。近千年來,地藏廟雖幾經興衰,但香火始終延續不斷。明清年間數次重修,解放初期,地藏廟規模仍較大。經批准,1980年地藏廟恢復佛教活動,佔地498.27㎡,建築面積325.42㎡; 2014年9月地藏廟申請更名為地藏禪寺。
鐘鼓樓
我市信徒眾多,寺院香火鼎盛。為弘揚佛教文化,滿足宿州市佛教信眾開展佛教活動的需求,促進地藏禪寺規範化管理,地藏禪寺得到市、區各級領導的支持幫助,予以擴建,佔地7000多平方米,寺院現已建設天王殿。
在地藏禪寺附近原有宿州城隍廟。
城隍廟商業街區。
自明代始,每一座中國的城,都擁有自己的守護神靈——城隍爺。這神靈的原形或是城市英雄或是遠古神祇。
城,高牆也,隍,護城壕也。封建時期,人們建造城隍廟宇,期望打通人神溝通渠道,藉助「神靈力量」,護佑家園。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數百年間,宿州城隍廟的規格建制不斷變化。烽火春秋,城隍廟經歷兩次大規模拆遷,昔日廟宇不在。然而,一座廟與一座城,淵源頗深。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
如今,宿州城隍廟化身一處符號,一段城市守護的印記。
老城地標中,古城牆展現宿州歷史之厚重,木牌坊連接舊衙門,大河南街承載繁華,老槐樹視為文化之根,城隍廟更像一顆護城之心。
■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宿州始建城隍廟。
■ 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至1457年,宿州城隍廟建成。
■ 清朝末年,宿州城隍廟建築毀於大火。
■ 1912年,重修宿州城隍廟。
■ 1925年,5000名宿州學子集結於城隍廟,聲援震驚世界的「五卅運動」。
■ 1931年,拆除宿州城隍廟後部西側的兩個道院,改建彰善舞臺。
■ 1938年,侵華日軍轟炸宿城,城隍廟大部分建築被毀。
■ 1953年,在城隍廟內建人民劇院。
■ 20世紀60年代中期,設立城隍廟菜市場,曲藝廳拆除不存。
■ 1987年,建古典式城隍廟商場,拆除人民劇院。
■ 1992年,城隍廟巷開發商業街。
■ 1997年,城隍廟商場拆遷改建,後建成現代商業區。
來源:宿州潮事兒
關注:這裡是宿州。了解更多宿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