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9日的這一天,北京天安門廣場,新華門,以及外交部門口的國旗都紛紛降至了半旗,其目的是為一位西方國家領導人的離世表示沉痛哀悼,旗幟飄蕩,肅穆莊嚴。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前前後後曾有16位外國領導人在離世後,享受過我國天安門廣場降半旗的頂級待遇,比如史達林,胡志明,格奧爾基·達米揚諾夫等人,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和我們一樣同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領袖。
而這一次的降半旗致哀儀式,則是我國首次主動為西歐國家元首的離世進行如此高規格的待遇,即便是曾經的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也未曾有過,那值得我國如此禮待的西方偉人究竟是誰呢?
法蘭西理應永世銘記的拯救者他,被稱為「法蘭西理應永世銘記的拯救者」,「法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毛主席也稱讚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維護法蘭西民族獨立的不屈戰士」。
他便是夏爾·安德烈·約瑟夫·馬裡·戴高樂,雖然是作為一國總統,但是相比於「戴高樂總統」,他更喜歡人們稱呼他為「戴高樂將軍」。
1909年,年僅19歲的戴高樂,便被當時法國著名的聖西爾軍校錄取,而他傳奇輝煌的軍旅生涯也就此開始了。
從軍校畢業後不久,也就是1914年,便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是年紀輕輕的戴高樂果斷投身於衛國戰爭中,在戰爭期間,他曾多次負傷,還曾淪為德軍的俘虜長達兩年的時光,直至一戰結束才從德軍監獄成功脫逃。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覆滅但戰火併未就此停息,一戰硝煙已逝,二戰戰火又燃起。我們總說亂世出英雄,當時的戴高樂被任命為法國第五集團軍坦克部隊的指揮官,在戴高樂的率領下,德軍部隊在蒙科爾內地區被法軍擊敗,戴高樂也因此又立下一戰功,並被提拔為戰時準將。但是在德軍閃電戰的迅猛攻勢之下,法國最終依舊難逃戰敗的結局。
當時的法國修建了他們曾引以為傲的馬奇諾防線,想要以此來抵擋德軍的進攻,但是敏銳的戴高樂其實並不看好這條軍事防線,在它的《機械部隊的誕生》一書中,也曾談到法國軍隊不能太過於依賴馬奇諾防線,而應該重視坦克和飛機等現代武器在戰場上的系統作戰,打配合,打好武器戰。
顯然當時的法國政府顯然並沒有聽取戴高樂的意見,當德軍部隊浩浩蕩蕩來到馬奇諾防線時,對這條軍事防線並不以為然,直接選擇繞過馬奇諾防線,揮師東北方向侵入法國境內。
1940年6月,法國向德國宣告投降,但是戴高樂將軍卻依舊帶領著法國軍隊做著赴死抵抗。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建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雖然在二戰中覆滅,但是戴高樂卻在倫敦建立起了新的法國臨時政府,並在1944年6月,被選為法國臨時政府的總理,招攬各方力量,軍隊,並和邱吉爾組成戰線聯盟,共同構建起抵擋二戰德軍的一道攻堅力量。
直到1944年10月,戴高樂所引領的法國臨時政府才被國際承認,並保住了法國的獨立主權和法蘭西民族的尊嚴。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二戰中功勳卓著的法國功臣,法國大將軍,卻在二戰結束後遭受到了排擠和不公正的對待,被迫下臺。直到1958年5月才又重回法蘭西第四共和國總理的位置,並於1959年1月正式上任,建立起了一個嶄新的法蘭西,即「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中法建交成為法國總統後的戴高樂,在位期間也堅決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反對美國對越南發動的戰爭,並主張與東歐諸國建立友好的經濟,貿易,文化往來。
甚至在1964年,不顧美國和眾多西歐國家的反對,堅持選擇與我國建交,一舉打破了二戰後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外交封鎖,並也因此成為所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個選擇和我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
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共同發表公報對外宣布了兩國正式建交的消息,這無疑也引起了西方世界的一片譁然和震驚。
發表了中法建交聯合公報的第四天,戴高樂就在記者會上詳細地說明了他選擇與中國建交的具體原因,在他的開場白中曾表示:中國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更擁有廣袤的土地,從西亞地區一直到太平洋沿岸......
戴高樂的心願戴高樂與中國的淵源,不僅僅在於其一手促成了中法建交。一直以來,戴高樂都對中國都十分友好。
在戴高樂兒子菲利普·戴高樂的回憶錄中提到:
戴高樂非常熱衷於閱讀與中國有關的書籍,喜歡同中國人交流,喜歡拜訪漢學家,甚至曾經對一本有著中國長城照片的相冊,全神貫注許久,照片中的長城綿延不絕,仿佛一直延伸到天邊。
戴高樂也曾在一封寫給侄子貝爾納·戴高樂的書信中表示:讓他有機會應該要去中國走一走,這是一個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世界,它有著和西方不同的體制。在戴高樂的眼中,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國度,更擁有著無比燦爛的文明,而有朝一日能夠到訪中國,更成為了戴高樂心中的一個願望。
1970年,由於身體原因,此時的戴高樂已經預感到自己所剩之日不多了,於是他決定在年底訪華,完成自己的這個心願。
他盼望著,盼望著這一天能夠儘早到來,然而先一步到來的卻是病魔,他最終沒能堅持到來華的那一天,也讓這個本不難實現的願望,成為了他一生的最大遺憾。於是在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將軍因為動脈瘤破裂,而在自己的家中突然離世,享年80歲。
我國在第一時間接到這個消息後,便立馬將國旗降至半旗,為一代偉大的法國領袖致哀,而戴高樂將軍也的確值得。
樸素的葬禮戴高樂將軍自己的葬禮卻又十分簡單樸素。他曾在1952年就寫下了一封信交給當時法國著名政治家蓬皮杜,並表示在他去世後才能打開,而如今這封信早已經公布於世。
在信中,他曾要求:
對於他死後的葬禮,儀式要簡單,不能鋪張,不能以國葬的待遇來舉行,國會上也不需要致悼詞,只需要在他的家鄉科隆貝教堂的墓園前舉行一個簡單的私人葬禮即可。
甚至要求不需要給予他任何稱號或者榮譽。而人們也的確嚴格遵從了他的意願,將他埋葬在一個僅價值72美元的普通棺材裡,其墓碑上也只刻著幾個字:夏爾.戴高樂,1890-1970。
儘管如此,仍然有幾十萬的法國市民自發的走上街頭,湧入凱旋門,向這位法國偉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而當天的法國還下著傾盆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