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偉傑
龔高翔從二十幾歲開始創作二胡曲,現有《擔黃土》《資水船歌》等60來首。十裡八鄉的鄉親都親切地稱他為「農民作曲家」。《資水船歌》是龔高翔融一生的藝術體驗創作的二胡曲,在創作出初稿之後的20年內反覆修改,最近推出定稿作品,引起業內一片叫好。
遇見二胡
龔高翔1950年8月出生於新化縣白溪鎮。上小學必經居士巷,這裡集中了許多算命先生,沒事時就拉二胡,巷子裡各種調子的二胡曲此起彼伏,煞是動聽。經過這裡,龔高翔每每要駐足聽一會兒,久而久之,湧起了拉二胡的衝動。他從山上砍了一根竹子,把最大的一節鋸下來,刨得光滑溜圓,又找到一張掛在樹枝上的蛇皮蒙起來,又做了弓弦,就這樣用自己做的二胡憑感覺拉起了二胡,居然有模有樣。
1964年,14歲的龔高翔因有二胡特長被選到大隊宣傳隊,大隊給他發了一把1.2元錢買的二胡。他高興得心都要跳了出來。一有時間他就拉二胡,各種沒學過的歌曲,他只要聽幾遍,就能用二胡流暢地伴奏。1963年他參軍後當宣傳隊長,1973年他參加修建車田江水庫當宣傳隊員,用的都是這把二胡。
1976年,他到白溪鎮五七中學當了一名音樂教師,兩年後又調到白溪鎮文化站當站長。為了過二胡癮,他常常跑到長沙賣二胡的店子裡去蹭二胡拉。某天,在長沙城裡轉了很久,他看上了一把二胡,非常喜歡。一問價錢,要420元。豁出去了!回去之後,他狠心賣掉840斤大米,硬是將這把二胡買了下來。
資水曲調
白溪是一塊文藝的土地,很多人開口就能唱。這與這裡的人們長年駕船、放毛板船有關。因而,資水河邊的人們都會唱歌。龔高翔是白溪人,他的文化的根深深地植於資水河畔這塊土壤。他的二胡曲調都是原創,每一個曲調和音節都是沐著資水從土地裡生長出來的。
剛從部隊回來時,龔高翔每天跟農民兄弟一起挑大糞,汗爬水流,累得氣喘籲籲,但坡是必須要過的,一鬆勁就可能連糞帶人跌下坡去,為了爬坡過坎,大家在臨近坡時就張口唱歌,唱的是「東南風來呀哦——荷——!」「南風扯起北風來呀哦——荷——!」「打哦荷」在新化農村被看成是招鬼的,但挑糞的人就愛「打哦荷」,一「哦」—「荷」發出奇奇怪怪的變音、怪音,往往能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龔高翔覺得,挑大糞是光榮的勞動,為什麼沒有人寫曲子歌頌這些勞動者呢?我也是個挑大糞的,就讓我來歌頌他們吧。於是,龔高翔懷著深情創作了二胡曲《挑大糞》。
《挑大糞》在新化縣公開演奏之後,贏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但事後,一位「專家」級人物評論說:最好改個名,《挑大糞》這個名稱太醜了,換個名稱,就叫挑肥料吧!龔高翔一聽火冒三丈高:「我們吃的大米、蔬菜、麵食,哪一樣不是靠大糞來滋養?大糞為題何醜之有?」那位「專家」先是大驚失色,繼而滿面通紅。
《資水船歌》誕生記
《資水船歌》最初的靈感源頭來自於少年時候。那一天,龔高翔與童年小夥伴張福雲在山上割牛草,張福雲邊割草邊唱歌,龔高翔聽聽得入迷,聽一遍就完全記住了。張福雲說,這是搖櫓的號子,還有拉搭包(拉縴)的號子……
這是龔高翔第一次聽到完整的船工號子。他很懷念放毛板船的資江,懷念清清河水的資江。他想,一定要寫一首曲子來懷念從前的資江。他以船工號子為主旋律,用聲音對放毛板船的緊急情況進行模擬,對河水進行藝術化的模擬,模擬急風、暴雨、急灘、惡浪、漩渦以及船工緊急避險,模擬背纖、搖櫓、划槳,甚至連縴繩勒得轉繩的滾筒「嗟——呀」做響的聲音也都模擬了出來。
2015年12月24日,湖南省文化廳的年度聯歡晚會在長沙舉行,主辦方邀請的二胡手只有兩個人,一位是某高校二胡教授梁老師,另一位就是龔高翔。參加晚會的婁底市副市長甘躍華提議:「你能否拉一首《殺年豬》?」龔高翔於是準備了兩首原創二胡曲:《資水船歌》《殺年豬》。
梁教授先上場拉《賽馬》,嫻熟的技巧,高貴的裝扮,高雅的氣質,贏得了熱烈掌聲。省文化廳副廳長鄢福初悄悄問龔高翔,你跟教授PK,怕不怕?龔高翔說:不怕!就上去了。
他先拉《資水船歌》,弦一拉開,觀眾鴉雀無聲,被這首陌生的原創曲優美的旋律徵服了。當他用二胡模擬船工背纖時,繩子勒著巨大的轉盤發出「節——節——」的音時,全場頓時爆發出暴風雨般的掌聲,把後面的曲調都打斷了。他的原創曲《殺年豬》演奏完,全場同樣掌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