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知名產科專家、上海春田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段濤遇到一件糟心事:自己參與編寫和主審的診療指南,還要特意去第三方網站花錢付費才能查到全文。
段濤是中華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的前任名譽主任委員,參與主編2012版《妊娠和產後甲狀腺疾病診療指南》,並主審了2018版的該指南。
段濤提出,中華醫學會的臨床指南應該是公開的、免費的;否則,將一定程度上影響循證醫學發展。
專家憂循證醫學發展受影響
段濤在公眾號「段濤大夫」上發表文章指出,中華醫學會各分會的臨床指南是專家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制訂出來的。一個臨床指南的制訂通常需要幾十位專家花至少半年到一年,甚至兩年以上的時間才能最終完成。臨床指南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醫生都能夠去遵循和使用。
段濤指出,臨床指南在指導醫療實踐時很有幫助,一些學會還會考慮不同地區的情況,編寫基礎版和標準版兩個版本的指南。在原則一致的前提下,根據基層社區和大醫院的不同條件,充分考慮到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醫療費用的可負擔程度,給出不同的診斷手法和用藥指導。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兒科主任索南巴久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臨床指南是平時臨床工作的重要參考,根據學科發展最新動態和專家共識為臨床一線精準治療和完善診治提供保障,對工作很有幫助,也是醫學持續發展過程的體現。「因為醫學是循證科學,指南更新完善就是新的診治方案使用的依據。」
不過,索南巴久指出,日常工作中,查閱指南確實很受局限。一般需要通過指南的推廣或參加會議時,才能了解指南的更新完善部分。「如果指南資源能夠讓我們第一時間知道,(會對診療工作)非常有益。」
段濤發現,在指南出臺以後,專家們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培訓醫生推廣指南。不過,這種宣傳和解讀所涉及的範圍畢竟有限,最重要的還是日常工作中的使用。「不按照有循證醫學證據、規範的臨床指南去診斷病人、治療病人和管理病人。有可能會誤診和誤治;可能會耽誤預測、預防的最佳機會;可能會對病人帶來不必要的傷害。」段濤在文章中指出。
段濤告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同一個臨床問題的處置,在國外問社區的全科醫生和大學醫院的教授,他們給出的回答往往是沒什麼區別的。因為國外有著詳細的指南,醫生必須遵循。但在中國,同一家醫院的兩名專家可能做法完全不同。」
段濤還特別提出,臨床指南還應該有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寫給病人看的。「患者有權利知道我這種情況怎麼處理,以利於和醫生溝通探討。國外很多指南是免費公開,有時為了讓患者更容易理解,還會給出專業版和大眾版兩個版本。正因為網絡上太多說法太不權威,才應該有一個權威說法,讓患者知道到底應該怎麼做。」
指南是否應該付費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