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扒鎮月亮灣處處充滿著熱帶風貌,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度假。 肖雄 攝
沐浴在晨光中的陽西縣沙扒鎮。
肖雄 攝
潔白如玉的細沙海灘,碧波粼粼的天然浴場,水產豐饒的無人小島,寧靜古樸的粵西漁村,再加上「走公」、神水節、「鬥歌」等原汁原味的疍家民俗……但凡到過沙扒鎮的人,無不為這裡的旖旎風光和質樸民風所感染,流連忘返。
位於陽江市陽西縣西南部的沙扒鎮,陸路與325國道、瀋海高速陽茂段相連,距離廣州大約3小時車程,水路則可以直通湛江、澳門和香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這裡具有獨特的山、海、湖、島、灣、泉皆具的原生態濱海風光,去年全鎮接待遊客數量超過65萬人次。
日遊海灣長灘,夜觀青洲漁火
汽車從陽西儒洞出口駛下高速公路,沿325國道走到儒洞加油站,再轉入一條瀝青縣道直行15公裡,一片象牙色的沙灘沿著曲折的海岸線在眼前鋪開。
「很多遊客把我們這裡叫做中國的『馬爾地夫』。」俯身抓起一把晶瑩閃爍的沙粒,沙扒鎮委書記謝湘渝對筆者自豪地說。站在2公裡長的沙扒灣海灘上,背後是風光秀麗的北額嶺,眼前是碧波粼粼的南海,三五成群的遊客正在海水浴場中遊樂嬉戲,五彩繽紛的泳衣為平靜的海面增添了幾分活力。沙灘旁,一大片馬尾松林鬱鬱蔥蔥、綠樹成蔭,據稱面積有7萬多平方米。謝湘渝告訴筆者,這裡的海灘不收門票,距離鎮中心步行只需15分鐘,住在鎮上的遊客換上泳衣,穿雙拖鞋就可以直接來到海邊遊泳。
在沙扒灣東側,還有一片長約7公裡的海灘——月亮灣,比陽江閘坡赫赫有名的十裡銀灘還長上2公裡。整條海灘沒有一塊石頭,坡度平緩,開闊而純淨。海灘前的南山海海水清潔度達到A級,風平浪靜,有著海邊平底遊泳池的美譽。
在沙扒灣對開的廣闊海域內,點綴著青洲、橫洲、白洲、竹洲、牛鼻等5個小島。其中青洲是面積最大的一個,島上除了一座燈塔外,再沒有其他建築物。不時有載著遊客的快艇從沙扒灣出發,大概10分鐘就可以抵達青洲島。謝湘渝介紹說,由於無人定居,青洲島的自然生態保存得非常好,遊客們可以在海島周邊海域浮潛,抓海膽、海參,還可以撿一些五彩鵝卵石,體驗一下無人海島的原始環境。
傍晚時分,青洲島附近海面聚集了不少漁船,船上閃爍的燈火與晴空繁星相輝映,組成了一幅美不勝收的奇景。謝湘渝告訴筆者,這是漁船在利用趨光性捕魚,魷魚等趨光魚類會紛紛聚集到燈光周圍,打魚人輕易就能將它們網上來,幸運的話一晚就可以捕到一兩百斤魚。每年春秋季夜晚,沙扒總能看到這樣的一幕,當地人稱之為「青洲漁火」。「青洲漁火是陽西八景之一。」
謝湘渝說:「我們民間流傳著一首詩,就是專門說這一奇景的。『汪洋一片望無邊,月黑青灣景更妍。漁火星羅迷醉眼,錯將大海作藍天』。」
千畝濱海鹽田成為特色景點
除了海、灣、島之外,沙扒鎮還擁有山、湖、泉的豐厚資源。
沿著蜿蜒山路登上沙扒灣背後的北額嶺,走到山腰便可俯瞰鎮圩,山上樹林密布、怪石嶙峋。再往上是一峰更比一峰高。到達最頂峰時,整個沙扒一覽無餘,浩瀚南海就在腳下。緊鄰沙扒漁港的海仔湖,是漁船避風休整的優良場所,目前沙扒鎮正在規劃建設環海仔湖商住區,定位為集居住、商業購物、文化休閒、旅遊度假於一體的多功能濱海旅遊城鎮新區。沙扒的天然鹹水礦溫泉資源,也吸引了旅遊公司開發,計劃建設溫泉度假酒店。
「能在一個鎮的範圍內,聚集山、海、湖、島、灣、泉等景觀資源,整個中國都少有。」謝湘渝對筆者說。為此,陽江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作出決定,將沙扒建設成為「旅遊強鎮」。
近年來,除了傳統的濱海旅遊資源外,沙扒一些新的特色景點也被陸續開發出來,1300多畝的沙扒鹽田就是其中之一。
鹽田負責人吳昌文告訴筆者,從海裡抽上來的海水灌入鹽田後,經過太陽暴曬蒸發,海水就會結晶,氯化鎂等有害物質會自然蒸發掉,剩下的白色結晶鹽,就可以直接食用了。每到產鹽時節,沙扒鹽田裡就會堆起一個個潔白的鹽堆,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格外晶瑩剔透。
鹽工們說,海水的鹽度通常為1.5度,冬天可達到2.5度,經過太陽暴曬後待海水鹽度達到24度時就會結晶,這個過程一般只需要20多分鐘。沙扒鹽場每年生產6000噸—10000噸日曬鹽,主要供應陽江、雲浮、肇慶、江門等地。
如今,觀賞難得一見的鹽田風光,探索神秘陌生的食鹽製作工藝,已經成為沙扒獨有的旅遊景觀。「經常有遊客來我們鹽田參觀、拍照,甚至還有遊客會帶點剛剛生產出來的鹽回去。」吳昌文對筆者說。
「走公」、「鬥歌」讓人倍感新奇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外,淳樸、熱情的民風以及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漁家文化,也是沙扒吸引八方遊客的重要因素。
走進沙扒鎮上的書村,一片青磚灰瓦、合院式布局的舊民居引起了筆者注意。走入院落,一道天井連著一道天井、一條迴廊通向一條迴廊,繞過三四個門洞,筆者已經有些分不清方向。村民告訴筆者,這片院落叫做「弄子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庭院佔地20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有20多個,呈「國」字形分布,是沙扒鎮上最有特色的老建築之一。
幾位坐在弄子屋門口的老人熱情招呼筆者一起喝茶。「你要早來2個月,就可以看到『走公』了。」一位村民遺憾地對筆者說。據介紹,「走公」是書村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的傳統廟會。活動中村民不但要抬著菩薩神像全村巡遊,祈願風調雨順、漁獲豐收,還要舉行年輕人手持神像的接力賽跑。今年的「走公」比賽,就有4支隊伍參加,每支隊伍由男16人、女12人組成。「這種民俗一方面鍛鍊身體,一方面也是教育年輕人牢記先輩的艱苦。」謝湘渝說。
除了「走公」之外,在沙扒人生活中保存下來的傳統習俗還有很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誕,各村都要舞獅舞龍;七月初七神水節,漁民們要在清晨雞鳴時打井水貯存,中午時分舉家到海邊泡海水;年輕男女婚嫁,除了常見的「哭嫁」外還要「鬥歌」,男女雙方各請來歌手隔海對唱,你來我往難解難分,水上、岸上喝彩聲不斷……這些習俗大都具有濃鬱的粵西疍家色彩,讓外來遊客倍感新奇。
謝湘渝告訴筆者,沙扒鎮目前正加快建設汙水處理廠、文化體育廣場、綠道等基礎設施,打造漁家風情、自然風光、海上運動、海灣度假、創意休閒和農耕生態等六大旅遊產品體系。
南方日報記者 袁丁 畢式明
通訊員 張文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