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美術館(英語:Rockbund Art Museum)位於上海黃浦區虎丘路20號,是早期上海博物院的所在地。建於1932年,由英國建築師喬治·威爾遜(英語:George Wilson)設計,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具有典雅而精緻的裝飾藝術風格。上海外灘美術館於2010年正式開館,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旅遊景點。
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在的亞洲文會大樓,從19世紀中期以來即是上海的公共文化中心和學術交流中心。亞洲文會大樓(RAS)曾是上海博物院的所在地。上海博物院是現在的上海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上海圖書館共同的前身,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博物館之一,也曾經是遠東地區中國標本和文物收藏最富、影響最大、功能最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
然而,正如在1928年4月《華北日報》所詳細記載的那樣,這座建築遭到了白蟻的嚴重破壞。最終,這棟建築在1932年重建,由英國建築師喬治·威爾遜負責設計,並於1933年對外開放。建築師威爾遜曾被稱為「外灘建築之父」,由於他的貢獻包括位於12號的滙豐銀行大樓和20號的沙遜大廈,同時他也是一位忠誠的RAS成員,幫助籌集資金修復大樓。
1933年,今日所見的亞洲文會大樓在原址重建開放,在其後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亞洲文會大樓博物院在促進學術研究、推動文化交流、普及科學知識以及豐富市民生活方面貢獻卓著,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東方學和漢學研究中心,也是上海知名的公共文化教育機構。博物院與當時國際重要博物館均建立了藏品交流和業務合作關係。
對於許多老一輩的上海人來說,上海RAS對他們來說可能並不熟悉,因為它的成員都是外國人。相反,人們會記得它是自然歷史博物館,當時在那裡他們會看到各種標本,這些標本後來被移至延安路的一棟建築中,直到2014年才再次遷至位於靜安區的新博物館。
2007年,著名英籍建築設計師戴維·奇普菲爾德(英語:David Chipperfield)受邀擔綱美術館的建築改造,以簡潔優雅而功能完善的內部空間為這一歷史建築注入現代藝術空間的精神與氣質。
雖然我們對最初的內部是什麼樣子沒有真正的印象,但內外一切感覺是多麼乾淨和宏偉。從宏偉的拱形入口、建築頂部的雕刻,到乾淨的裝飾線和磅礴的氣勢。奇普菲爾德重塑了其簡潔、優雅而功能完善的內部空間。它不繁瑣、現代,但又深受上海諸多折中主義建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