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去廈門,入住中山路上,一方面是客棧很多,價格也實惠,另一方面則是中山路的歷史,刻錄著廈門那些變遷的歲月。
深夜抵達廈門機場,城市正在睡夢中,坐車趕往中山路,費盡周折找到了要住的客棧。夜色下的中山路,靜謐幽深,甚至還有一些孤冷,那些百年建築在黑夜裡看不太清,反而顯得神秘高大。
第二天清晨,我踩著陽光去閒逛,卻發現沒有遊客,只有零星早餐店開著門。只怪我去得太早,街道還未甦醒,這樣也好,逛一個沒有喧鬧的商業街。
中山路是喧鬧的,它是廈門最老牌的商業街,伴隨這座「鷺島」一起成長。中山路之於廈門,就好似王府井之於北京、解放碑之於重慶,代表著廈門的繁華與富有,街道旁的商鋪奏響著聽不膩的時代韻律。
中山路始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東西走向直通大海,西側便是鼓浪嶼,充滿異域風情的騎樓分列兩旁。在東南沿海一帶,騎樓是刻著時代遺蹟的建築,作為外來文化的舶來品,卻最終刻進了當地人的記憶中。
騎樓本是歐洲建築,十九世紀時興起於東南亞一帶,當地氣候較熱,人們在修建房屋時留出一道寬約5尺的走廊,用廊柱連接,這樣既可遮陽擋雨,也方便外地人做生意。在東南亞做生意的華僑們,衣錦還鄉時將此風格帶回了本土,逐漸成了當地特色。
1875年前後,騎樓開始出現在廈門,隨後在中山路大量出現。當地人稱它為「5腳基」,因為走廊寬度約為5個腳掌大小。中山路全長1198米,寬15米,一路望去全是素雅的騎樓,騎樓之下形成了連貫的空間走廊,狹長幽深。
走廊之下絕不會有人售賣,倒是有當地人坐在街角,喝茶聊天,廈門人愛喝功夫茶,兩三中年人一壺茶能喝半個下午。來往的行人已然習慣,側個身便過去了,倒是我這種外地人好奇心重,拿著相機拍個不停。
中山路上有許多老街,每一條單獨拉出來都能講很久。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歷史古蹟10餘處,2012年,還獲得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稱號。
小走馬路,本是一條無名小道,因鄭成功練兵時常在此跑馬而得名,戰馬飛馳,馬蹄聲響徹人間,鄭成功的英勇在小馬路上盡情揮灑。
「鼓浪巡河功萬壽,鷺江車渡證五緣」,這對刻在牌坊上的楹聯,再現了英雄當年的偉岸風姿。如今小走馬路上設有舞臺,每逢節假日會舉辦各種主題活動,花團錦簇,燈彩佳話,熱鬧非凡。
局口街,一條狹窄蜿蜒的小巷,僅足以兩人並行,不過賣的東西卻很便宜,主營時尚用品,是名副其實的女人街。很多身著靚麗的年輕女孩來往於局口街,手裡拿著大包小包,每個人皆收穫滿滿。
昇平路,一條其貌不揚的小巷,卻是當年外國商人開辦洋行之地。五口通商後,這裡是洋行集中地,當地人便稱之為番仔街。
水仙路是吃貨聚集地,從沙茶麵類的傳統美食,到各種烤串、奶茶店,幾乎能買到你任何想吃的東西。只是太過喧鬧,是中山路上遊客最多的一個街道,感覺有點和曾厝垵相似。
中山路一帶的岔路太多,好在路口立有石碑,將那段跌宕的歲月鐫刻在一個石碑上,供後人品鑑賞懷。
這裡很多商鋪都有年頭了,中華老字號光華藥店、黃則和花生店,很多都是廈門人從小逛到大的。天仙賓館,廈門最古老的旅館之一,1933創辦,著名詩人鬱達夫來到廈門時就曾下榻於此。
雖然刻著時代的印跡,但中山街的前景卻大不好,客流量越來越少,已到了不像城市標誌街道的地步。
年輕人越來越青睞購物廣場,逛中山路似乎不再「潮流」,來回跑著買的效率也低。隨著老區人口大量向東部新區轉移,這條百年老街,漸漸被年輕人所遺忘了。
其實中山路才是最該逛的,它還是廈門唯一一條國家級「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商家的信譽有所保證。
晚上回客棧時,發現夜晚的中山路很美,騎樓建築在流光溢彩的霓虹燈下別有風味,琳琅滿目的閩南小吃,誘惑著遊人的味蕾,淡黃色的牆壁如同新娘的舊婚紗,失去了光澤卻依舊浪漫唯美,我喜歡這樣的中山街。
作者:林清鹿,知名旅行家!帶你遊遍各城市冷門、有趣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