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七十年代,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基本沒人做生意。改革開放以後,市場經濟開始崛起,下海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朝鮮雖然實行計劃經濟,但朝鮮人做生意並不稀奇。從九十年代起,朝鮮經濟發展遇到困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做生意。因為配給無法滿足生活所需,市場裡的商品,剛好填補了配給之外的空缺。
朝鮮雖不鼓勵百姓做生意,但並沒有完全禁止大家做生意。現在朝鮮境內合法做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不少朝鮮人因為做生意,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了富人。在朝鮮人的傳統觀念裡,在國營單位上班是正道。不過在國營單位上班工資很低,眼看周圍的人通過做生意賺了大錢,很多朝鮮人對做生意也產生了興趣。
在朝鮮,個人不能創辦私人企業。但是擺攤,或租個攤位做個體戶是允許的。擺攤和個體戶,是朝鮮主要的市場形態。就擺攤來說,以女性為主,屬於小本買賣,主要賣些農副產品。但是擺攤賺的錢不多。在朝鮮真正賺錢的生意人,需要在市場上租個攤位,需要有好的進貨渠道。比如在朝鮮的統一大市場,在羅先國際商貿城,在新義州彩霞市場等,做生意的朝鮮人就很多。
在朝鮮做生意進貨渠道很重要,朝鮮很多的生活用品都是從國外進口。在朝鮮如果一個人有機會出國,那麼對做生意很有幫助。朝鮮很多做生意的人,家裡本身有親戚朋友從事外貿工作。他們有機會出國,從國外採購商品回國銷售。朝鮮平壤每年還會舉辦國際商品展覽會,展覽會期間會有眾多國外商家參展。
這也是朝鮮生意人建立進貨的渠道,在朝鮮做生意,除了進貨渠道重要,沒有本錢也不行。因為在市場上租個攤位並不便宜。比如在羅先國際商貿城,一間二三十平的商鋪一個月租金上千人民幣。進貨也需要不少錢。所以在朝鮮做生意沒有本錢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