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明月為什麼這麼美?因為距離
在中國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歌賦中,描寫事物、借物抒情最多的是天上的明月。
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張若虛的「豔豔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等等。皎潔明月的美,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特別是每年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借明月寄託相思之情無以言表。
月亮離我們十萬八千裡,古人根本不知道遙遠的月亮是怎麼回事,但月亮卻成為了每一個人心目中最美情愫。月亮為什麼美?這是距離產生的美。
有句名言叫做「距離產生美」。天上的月亮,我們之所以看到它美,就是因為它離我們很遠,看不清它的真實樣子。而它的明亮、它的圓缺,常常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並成為寄情描寫的對象。尤其在詩人的筆下,把它比作玉盤、銀蟾、素娥等等,把月亮描繪得美麗動人。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已經知道月亮其實就是個冰冷的星球,像荒漠一樣,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只是因為有了距離,才產生了美的感覺。
02.刺蝟式的擁抱,傷己傷人
有個寓言故事,說在冰天雪地的冬天裡,兩隻刺蝟凍壞了,想要抱團互相取暖。於是它們緊緊的挨在一起,各自的刺卻將對方刺得滿身是血,疼痛難忍。
後來,刺蝟吸取了經驗教訓,適當地拉開了一定的距離,調整了姿勢,這樣刺蝟既能夠取到暖,又很好地保護了自己和對方。
人是群居的高級動物,更需要抱團取暖、團結協助,人際關係也顯得更為複雜。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是同樣的道理,要像刺蝟取暖一樣,保持適當的距離,不遠也不近。這樣,相互之間就能夠避免傷害,更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融洽。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很像冬天烤火,一定的距離之內,能給人以溫暖;但離火盆太近,就會被燒傷。
03.與人相處,疏密有度
與人相處能保持一定的距離,是一種智慧。太遠了,會讓人感到冷淡,缺乏溫情;太近了,沒有了距離,會給人以壓抑的感覺。所以與人交往中,除了付出真誠之外,還要懂得尊重對方,給別人、也給自己留一個適當的空間。
一是與領導、老闆相處。親密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心無戒備,甚至會由著自己的性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說自己想說的話。但領導畢竟是領導,老闆畢竟是老闆,如果你沒大沒小,讓對方覺得自己少了威嚴,你缺乏了尊重,他自然會心生不快。保持距離,給他一個俯視的感覺,這是必要的。
二是與朋友相處。太過親密也很容易傷人傷己,朋友是平等的,但畢竟有一些利益關係在裡面。朋友之間太親密,就會無所顧忌,甚至把對方看成另外一個自己。但畢竟兩個人是兩種思想,發生衝突時,彼此很容易產生怨恨。許多時候,我們不會和不相干的陌生人計較,卻很容易和最親近的人計較。
三是與親人、愛人相處。大家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難免會產生一些瑣碎的摩擦。給親人、愛人留一些空間,也是給自己留一點餘地。彼此依賴,但不要成為對方的羈絆,這樣才會和諧美滿。
很多夫妻之間往往太過親密,總想把對方牢牢地束縛在身邊,結果卻讓對方產生了想逃脫的心裡。夫妻之間如果親密有間,有自己的空間,才能有自己的個性,愛情才會長久。親密無間,只是一個理想、一個願望而已。
04.結語:樹與樹有間距,才能長成參天大樹;人與人親密有間,才能和諧長久
現代詩人舒婷的《致橡樹》寫得十分好(節選):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人際交往貴在不遠不近,疏密有度、親密有間。要像樹一樣,樹與樹之間保持適當的行間距,才不會妨礙各自順應天性自然地生長,最後長成參天大樹,長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人際交往中,必須要掌握好與別人的距離,明確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只有心懷善意,為對方著想,不遠不近,親密有間,彼此之間的關係才會和諧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