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我真的累了,我好想去海闊天空的雲遊四海……」
前不久,82歲的瓊瑤在社交平臺發文和觀眾小別。
她說,自己年紀大了,精力大不如前,雖然也捨不得粉絲們,但也不得不和大家告別了,要去「尋找生命中最後的樂園。」
文風一如既往的婉約深情,氤氳著瓊瑤的氣息,文末還配了兩首小詩和幾張自己的照片。
照片中瓊瑤面帶微笑與鮮花合影,是歲月靜好的模樣。
雖然我已經很久不看瓊瑤的小說,但在少女時代,也是她的粉絲。
那個時代的娛樂活動少是一個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無疑是:我深深的被瓊瑤小說裡描繪的世界吸引了。
至於為什麼被吸引,我也說不清楚。
但隨著閱歷的增加,今天回過頭來看看,瓊瑤小說裡的世界之所以迷人,或許,除了讓人如痴如醉的愛情,更重要的是:
她的小說中處處散發出一種濃厚的叛逆精神,或者說,追隨自我內心的精神。
她通過小說裡的愛情故事向我們傳達的寓意,仿佛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心靈之門,讓我們看到一個和我們周圍世界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在這個世界裡,追求心中的理想可以打破常規。她這個理想,主要是通過無數個愛情故事來表達。所以,瓊瑤小說裡的愛情是可以超越年齡、階層、生命和所有的一切的,不會像傳統世界裡面那樣。
比如五阿哥不介意小燕子身份低微,願意將她捧在手心疼愛。紫菱愛上和父親同輩的男人,這都是不符合世俗的愛情。
這是瓊瑤為讀者築造的一個有自由、有愛、有善、有美的令人無限嚮往的一個夢想,一個可以讓人暫時脫離枯燥現實的理想烏託邦。
因為我們的現實往往被各種框架禁錮著。
無法擺脫亦不能突破,就在我們被壓抑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有一個人走過來,告訴你:
「你的生命是屬於你自己的,別辜負,你可以說不,你也可以大膽的去追尋最理想的生活……」
瓊瑤的小說各界褒貶不一,本質是人們的價值觀不一樣。我認為,你可以堅持你自己的觀念,但也要允許別人和你不一樣,對嗎?
再來看瓊瑤阿姨的成長經歷,外表柔弱的她,其實,自己早就活成了「叛逆」的樣子。
瓊瑤高三的時候,戀上大她25歲的國文老師,國文老師學問淵博、多才多藝,因而成為瓊瑤心中的偶像。老師是結過婚的,但妻子已經去世了,瓊瑤對他充滿了崇拜之情,這種崇拜後來慢慢發展成了一種不可自拔的男女之情。
瓊瑤的母親知道後很生氣,去學校告發了老師誘拐少女,老師被學校處罰,這段感情就此擱淺。
瓊瑤的第一本小說《窗外》,就是根據這段經歷寫的。
師生戀在那個相對保守的年代,是不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的。而瓊瑤在少女時代就能直面自己的內心,並且敢於去追求,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也可以看出來:
她其實是一個很叛逆且勇敢的人,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世俗的眼光,哪怕,自己會受到傷害。
認識平鑫濤之前,瓊瑤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
初識丈夫平鑫濤時,他已經是一個有家室有子女的人。
當初平鑫濤是雜誌社的老闆,瓊瑤是給雜誌社投稿的作者,後來或許是互相欣賞,或許是互相扶持而有了感情。
三人行的感情,肯定是痛苦的,因為沒有誰願和其他人分享愛人。
瓊瑤忍受不了這種痛苦和人們的閒言碎語,曾多次提出分手。
有一次,她執意要遠走,平鑫濤便要開車衝下懸崖自殺,她怕出事只好繼續留在他的身邊。
但為了不影響孩子的成長,平鑫濤一直住在家裡,直到孩子長大成人,才正式離婚。
這麼多年來,瓊瑤一直隱忍,背負著「小三」的罵名,這其中的恩怨情仇,自是一言難盡。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瓊瑤是一個善良的女人。為了對方子女的健康成長,沒有要挾沒有吵鬧,而是選擇了退讓。
瓊瑤這樣的著名女作家,才貌兼備,要一個完整的家庭不難,但她還是選擇一直留在平鑫濤的身邊,選擇和他攜手共進,沒有要孩子,沒有活成世俗模式。
這也是屬於瓊瑤的叛逆。
她信了他的愛,就用時間、用生命去守護,不管有多少障礙,也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你不得不佩服她的堅韌。
這種叛逆,或許有個其他的說法叫自由:
我選擇什麼工作、什麼生活、選擇和誰在一起、要不要孩子,都由我的心決定,我願意為此承擔和付出。
只要我沒存心傷害他人,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也只會一往無前。
想起電影《大魚海棠》。
椿的爺爺在椿最困惑的時候,對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萬物都有它的規律,誰都要過這一關,我知道你在做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所有人都會反對你。但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那麼對錯都是別人的事,你跟著自己的心意去走就可以了」。
他們的價值觀不謀而合。
瓊瑤在《雪花飄落之前》裡說:
生時願如火花,燃燒到生命最後一刻;死時願如雪花,飄然落地,化為塵土!
最後,祝福這個詩情畫意的女子:餘生了無牽掛、雲淡風輕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