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謝謝你們,為我們解決了大問題!」9日,家住濟南市洪家樓附近的市民孫梅在網上下單後,很快在小區門口拿到了從銀座超市購買的胡蘿蔔、紅薯、青椒、食用油、袋裝米。
經濟導報記者採訪中了解到,雖然此前各大商超都推出了自己的線上平臺,但並不是很火。今年由於疫情防控需要,許多市民減少了外出頻次,選擇宅在家中,因此各大商超的線上業務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火爆。
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疫情過後,「雲買菜」很可能就會成為日常場景,各大商超也會全力拼搶線上市場。
線上業務火爆
疫情發生以來,孫梅全家人基本都待在家中。「這段時間,我都是通過網上下單購買相關物品,以前買菜都是去商超或者菜市場。」孫梅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從春節假期開始,她家的食品和日用品大部分靠線上下單購買。
「我現在都買出經驗來了,蔬菜有時候我會選擇在大潤發或者銀座買,水果會選擇在每日優鮮或者銀座,奶類等會選擇在天貓超市……」孫梅說。
與孫梅相比,今年70歲的濟南市民董春雨在疫情期間第一次網購。「以前都是去現場購買,春節期間孩子教會了我如何使用網絡買東西,沒想到在家動動手指就能從大潤發和銀座買到東西,不用再跑去買了。」董春雨說,「對我們這些年齡大的人來說,太方便了,以後就這樣買東西了。」
「與以往相比,這段時間超市的派送量增長了2到3倍。」負責為大潤發送貨的一位美團小哥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以往每天只有十多單超市配送業務,正月初二以來每天至少都有40單。「從早上9點,一直要忙到晚上10點。」
大潤發超市的配貨員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每天晚上11點半以後就可以購買第二天的產品,因此早上一上班,平臺上就累計了數百單業務,夠他們忙活一陣的。「我第一次發現線上的業務量這麼高,大量用戶湧向我們的平臺,排隊搶貨。」該配貨員表示。
「受疫情影響,從正月初二開始,蔬菜、麵食等民生用品成為市民們的『搶手貨』,門店的外賣平臺配送新訂單突然增長,單日訂單量先是破百,很快又到幾百,甚至更多……」銀座廣場店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避開人群,更多人選擇在網上外賣平臺訂購超市的商品配送到家。目前,因為顧客在線上購買頻次增加,線上銷售及訂單量迅速激增,單店蔬菜銷售峰值達到15噸。
爭搶用戶
經濟導報記者採訪中發現,面對疫情,各大商超都加大了「送貨到家」業務。
大潤發除了藉助淘寶平臺外,還加大了對自有App平臺大潤發優鮮的推廣,宣導顧客減少出行,使用線上購物平臺。
銀座也通過自有新媒體平臺、自建App、啟用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全面啟動線上銷售服務,加大銷售渠道推廣力度。
同樣,家家悅也在逐步推廣自己的線上平臺。
據了解,家家悅濟南生活港(明府城店)在開業之前,就開始著手籌建微信群,以周邊3公裡社區為主要目標,目前已組建了8個微信群,每個群有成員500人。
蘇寧易購App則接入「家樂福1小時達」服務,凡是在家樂福門店生活圈3公裡範圍內的消費者,都可享受蘇寧易購App下單、家樂福門店發貨、1小時急速到家的O2O購物服務。
此外,「餓了麼」配送平臺與華聯嘉華、銀座、大潤發、華聯鮮超、益康食品店、橙子便利、康盛超市、孟鑫超市等商超結成服務聯盟;美團外賣推出了「無接觸」配送服務,與華聯超市、京東便利店、高第街56號、肯德基、楊銘宇快餐等495家超市、餐飲店結成協作聯盟,通過騎手和用戶約定將商品放置到指定位置,減少面對面接觸,保障用戶和騎手在配送環節的安全。
「疫情暴發,也帶來了一些不得已而為之的生活方式的改變,『雲買菜』就是其中之一。」電商分析師朱世超表示,「疫情消退之後,隨著商業模式的完善和人們對新興生活方式的適應,『雲買菜』很可能就會成為普遍現象,因此各大商超不會放任用戶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