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上午,2019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昆明召開。大會對在全省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
▲雲南日報記者 黃喆春 攝
根據《雲南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經組織專家評審、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省科技廳審核,省人民政府批准:
授予番興明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番興明:大山裡走出的「玉米人」
在番興明的工作室裡,有一個「玉米塔」,上面一層一層擺放著他和團隊選育的玉米品種。番興明是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所長,他說:「這只是做的一個展示,我們選育了40多個國家和省級審定玉米品種,全部擺的話肯定擺不下。」他領銜建成一支具有較大國內外影響力的熱帶亞熱帶玉米創新團隊。
立志從事農業科研
7月7日下午,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的一間辦公室裡,雲南省科技廳組織媒體採訪2019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得主番興明。
番興明,1963年3月生於騰衝,因父母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教書,從小在德宏山區長大,從小就喜歡看文學作品。高中時,他看了一些科學家的故事和傳記,被科學家的故事所感動,可也沒想過長大後要當科學家,只是想著要走出大山,看看外面更廣闊的世界。16歲時,參加高考被德宏師專錄取,不甘平凡的他再次參加高考,17歲時以310分的成績考上西南農學院(現名西南大學)農學系。
那個時候的農學系,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個「種地的」,但教化學的母親告訴他:「農業和生物、自然都有很大關係,可以接觸大自然,是非常有意思的學科。」通過更加專業的學習,他知道了農學不是傳統的刀耕火種,而是一門學問非常大的學科。番興明回憶說:「那時我認識到了生物遺傳、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的道理,就暗下決心從事作物遺傳育種改良工作,能夠對社會、對人類帶來巨大農業資源的工作。」入校成績不理想的他,通過努力,各科成績都有了提高,198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致力於保障玉米品種安全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那時交通非常不便,從昆明城區到省農科院要搖著小馬車,有時候甚至只能步行去,省農科院外面常常是塵土飛揚。一把尺子、一雙膠鞋、一桿稱、一張辦公桌,在這麼簡陋的條件下,他開始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受限於科學水平的落後,最初的科研難度極大,經過十二年堅持不懈的努力,他所帶幾個人發表了第一篇論文。
很多人可能認識不到玉米的重要性。玉米是雲南乃至中國的第一大糧食作物,全國玉米種植面積達6.3億畝,雲南種植有3000多萬畝。但我國主栽的玉米品種從遺傳背景上來講主要集中於少數幾個玉米種質,多樣性非常匱乏。一旦品種出了問題,將對糧食安全和農民生活造成極大影響。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降低中國的糧食安全風險,他和團隊致力於拓寬玉米種質基礎,拓展玉米遺傳背景作為他們工作的核心。他走遍了世界三分之二的地區開展國際合作。從玉米的起源地墨西哥、泰國、印度等國家引進大批玉米種質,並對這些種質加以馴化、改良。在他和團隊成員的努力下,現在雲南已經是世界上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資源保存最豐富的地方,多年累計向國內外及北方發放玉米種質一萬多份次,為我國玉米育種提供了豐富的種質資源和重要的遺傳材料,解決了我國北方溫帶玉米品種趨同化嚴重的關鍵問題。
全世界玉米種質資源非常豐富,有300多個地理族,現在利用的僅僅只是3至4個地理族。他說:「未來,這些種質資源會創造出什麼奇蹟誰都說不清楚!」
成功選育40多個玉米品種
他和團隊長期從事玉米遺傳育種研究和新品種示範推廣工作,為熱帶、亞熱帶玉米科學技術事業發展做出開拓性和創新性的貢獻,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熱帶亞熱帶玉米科研水平的提高,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研究熱帶亞熱帶外來玉米種質與我國溫帶玉米種質的遺傳關係和雜種優勢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育種實踐,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了新的雜種優勢利用模式,顯著提高了玉米育種效率。基於自創的新雜種優勢模式,選育出「雲瑞」系列等一批適應我國熱帶亞熱帶玉米產區的高產抗逆玉米品種。這些品種產量潛力大,經農業農村部專家組田間實收測產,雲瑞88等多個品種創下了過噸糧高產紀錄,雲瑞47在2012年雲南極端乾旱情況下創下了嚴重乾旱條件下的玉米高產紀錄。
多年來,他們成功選育出40多個國家和省級審定玉米品種,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和技術發明專利等智慧財產權20多項;建立了熱帶亞熱帶玉米種質創新體系,大規模創製抗病優質玉米種質,有效解決了我國玉米種質資源匱乏的重大問題。多個品種先後入選農業部主導品種,累計推廣應用面積1.14億畝,新增產值137.5億元。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保障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糧食安全、提高山區農民收入、助推脫貧攻堅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和團隊還多次參加援非工作。2012年,番興明團隊前往中非,幫助他們發展玉米生產。那時候中非鼠疫剛剛結束,儘管出發之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到中非之後團隊13人中還是有9人感染不明原因病毒,命懸一線,打了中非友好醫院唯一的瘧疾藥青蒿素。「不管它有沒有效,沒有辦法了,幸好我們的針水打對了,差點把我們的命留在了非洲。」
不僅如此,雲瑞10、雲瑞151、雲瑞668等品種還通過了寮國農業部審定,雲瑞2號獲非洲烏幹達農業部種植許可,這些品種在當地表現出優異的抗病性、抗旱性和豐產性。
他先後主持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50多項,2015、2019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獲國家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百千萬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糧食生產突出貢獻農業科技人員;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全國先進工作者;雲南省科技領軍人才;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傑出校友等榮譽稱號,現為雲南省玉米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
「科學研究永無止境。」他說,「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潛心研究、辛勤耕耘、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為雲南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支撐,提升全省科技競爭力。」
來源:春城晚報-開屏新聞
原標題:《從德宏大山裡走出的「玉米人」,獲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