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影視明星李亞鵬陷入因債務風波引發的輿論持續發酵。近日,據媒體報導,李亞鵬昔日的合作夥伴、現如今的對手將他送入「老賴名單」。回溯李亞鵬從演藝圈到開發商的沉浮往事,雲南麗江雪山藝術小鎮項目曾被譽為李亞鵬高調轉型地產商人的「代表作」,他曾宣稱將斥資35億元打造一個以藝術為核心理念,集酒店、公寓、別墅等產品為一體的旅遊度假地產項目。按照設想,這個藝術小鎮裡文化和藝術將找到永久落足之地,並且不與商業和地產相排斥。
美好的理想與雞肋的現實碰撞,無論文化藝術能為項目提供多少價值加持,雪山藝術小鎮終究難以脫離房地產項目的本質。2015年,雪山小鎮提出購房人可通過客棧託管服務獲得一定的租金收益,隨後李亞鵬以1.938億元轉讓雪山小鎮51%股權。儘管明星轉型商業自帶流量,但雪山小鎮在產品規劃上沒有很好地融入當地文化、發揮特色特長,是導致當地人以及遊客接受程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也是特色小鎮的通病。截至2018年2月,全國特色小鎮數量超2000個,但數量增加並不代表質量提升,野蠻生長現象普遍存在:
一是前期策劃規劃缺乏創意高度,純屬生搬硬套、盲目跟風,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吸引核;二是盲目冒進,一些特色小鎮項目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大幹快上、急於求成,結果既沒有發揮資源稟賦,也沒能建成真正讓遊客認可的有底蘊有內涵的小鎮。三是產業開發不足,產業是特色小鎮的血肉,但切勿盲目引進、揠苗助長。比如旅遊小鎮、康養小鎮的政策利好,讓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以地產項目的操作邏輯去開發特色小鎮,最終或爛尾或失敗。
特色小鎮既不是行政單位的建制鎮,也不是工業園區,《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於建立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高質量發展機制的通知》明確不再強調小鎮數量,而是強調質量。以「市場主導、自然發展」為建設理念,特色小鎮才能釋放生機。
特色小鎮不能靠複製,也不能「拍腦門」,而是紮根當地自然地理歷史人文等資源灌溉而成的,即使政策支持,更多只能起到「扶上馬,送一程」的作用。正確的運營思維固然重要,但找準特色、盤活特色才是所有運作流程之首,缺乏正確的方案指導一切都是空談。如何找準特色、發揮特色、避免房地產化?這註定是個需要創意策劃、科學規劃、運營管理的過程。如果忽視專業力量,初衷再好也避免不了南橘北枳,最終或許步入雪山小鎮後塵。面對特色小鎮建設的東風,「浮萍式」特色小鎮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