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帶老公回我家的時候,他一進廚房就看呆了。在我們家的「神桌」(方言,就是很傳統很古老的桌櫃)下,整整齊齊地擺放著10多個深褐色的土罈子,大大小小的,很是壯觀。確實,在我們雲南老家,每年秋冬季節,家家戶戶都會醃上一些酸菜,比如蘿蔔條、蘿蔔格、發水醃菜、豆腐乳、藠頭、洋姜、樹頭菜等等之類的,品種十分多樣,每次家裡來來來客了,既能直接撈出來當開胃菜,也能隨手和肉一炒當成下飯菜來吃。而在所有醃菜中,我最喜歡吃的還是醃洋姜,一口下去,軟嫩中帶著酥脆,甜中帶酸,無論是佐粥還是下飯,那都是一等一的美味。
洋姜的醃法很多,但最好吃的還是我外婆醃的,既有洋姜的爽脆入味,又有大蒜、辣椒的香辣,口感層次豐富。那麼,洋姜怎麼醃才最好吃?為此,我特意請教了我70歲的外婆:醃洋姜20多年了,按照我的方法來,肯定難吃不了!我年年都這麼醃,哪個吃完不說香,味道這麼好,就算放上1年也不會壞的。那麼,外婆到底是怎麼醃的呢?
首先,把新鮮的洋姜衝洗乾淨,放在太陽底下,晾曬5小時左右,一定要把洋姜上多餘的水分曬乾。曬到什麼程度呢?就是洋姜表面是幹的,捏上去微微有點蔫軟的狀態,這樣醃出來的洋姜口感才能最爽脆入味。
接下來,把晾曬乾的洋姜,放在一個乾淨無油的大碗或是大盆中,撒入1勺鹽、2勺白糖。然後,用手開始拌勻、搓揉,把洋姜搓揉出多餘的水分,變得水靈變色,蒙上保鮮膜,醃製1~3小時。
醃製洋姜的時候,可以把小米椒、姜衝洗乾淨瀝乾,剝1大把大蒜,然後把小米椒、大蒜、姜依次切成末狀。
醃製好洋姜後,把多餘的水分倒出去,放入切好的小米椒碎、大蒜末、薑末,加入1勺粗辣椒粉、半勺鹽、半小勺花椒粉、少許草果面、半小勺高度白酒,戴上手套,開始拌勻,搓揉。大概10分鐘,所有的調料和洋姜就差不多混合好了,就可以準備裝壇了。
裝壇之前,準備1蓋子的白酒,倒入乾淨無油的罐子中,搖勻。這一步很重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殺菌消毒,所有必不可少。然後,就可以把拌好的洋姜放入罐子中了。
洋姜裝壇的過程中,要注意手法,一邊放一邊用手按壓嚴實,不然縫隙太大,容易接觸太多空氣,從而會縮短儲存的時間,可能還沒吃完就會出現變質發黴的現象。等到把所有的洋姜都裝完後,可以倒一些純正的芝麻油或是大豆油,澆淋在洋姜表面。這樣做的目的也一樣,就是阻隔洋姜與空氣接觸。
做到這裡,醃洋姜就做好了,只需蓋上蓋子,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等著吃就好了!一般來說,7天後就可以吃了,但是要想口感好,最好還是再等一等,等半個月以後就可以好好享受美味了。醃洋姜,70歲外婆有秘方,年年醃年年不夠吃,酸甜爽脆,下飯巨香。喜歡吃醃洋姜的朋友,有空快試試吧~
我是煮菜婆,用美食記錄生活百味,用文字與你分享一日三餐。恰若我的美食與文字,能激起你心中的縷縷漣漪,歡迎點擊上方「關注」按鈕,關注我評論我,讓我們一起切磋交流,烹飪出更多溫暖的舌尖美味!圖文原創,一菜一文皆不易,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盜用、洗稿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