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博物館巡禮_文史_中國西藏網

2020-12-15 中國西藏網


鎏金銅文殊菩薩坐像。明永樂


鑲寶石鎏金銀質法輪

  西藏博物館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1999年10月5日落成並正式向社會開放。始建於1994年的西藏博物館建成後佔地面積5395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3508平方米,展廳面積10451平方米,由主館區、辦公生活區、民俗文化苑三個部分組成。除展覽部、研究部外還建立了文物保護科技實驗室、文物裱糊與修復室、考古出土文物修復室。

  西藏博物館不僅具有雄偉的建築,而且已成為西藏地區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是人們了解西藏、認識西藏、研究西藏的「窗口」,是世人了解和認識西藏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


西藏博物館

  歷史典藏

  史前文化——出土文物

  史前文化陳列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和早期金屬時期三個單元。這段歷史的時間跨度為距今5萬年至3千年。以西藏新石器時代的卡若遺址和曲貢遺址為代表,通過大量獨具地域特徵的石器,陶器、骨器、以及金屬器物的展示,展現了青藏高原遠古人類生存、演進的軌跡,以及藏族先民與中原文明、印度河文明等其它遠古人類文明的聯繫。

  大約在距今5萬年前左右,就有人類生活在西藏高原,自此之後迄至距今1萬年左右,在考古學文化劃分中被稱為舊石器時代。西藏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大多發現於藏北、藏西的丘陵、古湖濱與河流階地,因為這一時期的石器都是從地表採集而來,沒有地層根據,所以考古學家們通過對這些石器的製作工藝特點、以及結合其他學科、如古生物學等的研究成果來進行綜合判斷。


石葉。新石器時代早期昌都卡若遺址出土

  西藏博物館典藏的舊石器時代的文物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種類,它們多用石片打制而成,部分石器也用石塊或礫石直接打制而成。

  大約距今1萬年直至3千年左右,西藏史前文化的發展階段被稱為新石器時代。此時,開始出現較為典型的狩獵-畜牧經濟與農耕經濟形態。西藏的北部及西部地區為狩獵-畜牧經濟的主要分布區,與狩獵-畜牧經濟相適應的石器也以細石器為主。這些細石器並非單獨使用,它們是與體積較大的打制石器共存且得到廣泛使用。而在藏東和藏南的河谷一帶,出現了農耕經濟與狩獵-畜牧經濟相結合的經濟形態,人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農耕技術傳統,出現了原始農業耕作的經營方式。昌都卡若遺址出土的穀物種子粟及山南貢嘎昌果溝出土的青稞、粟等農作物的碳化顆粒,經碳十四鑑定它們的年代分別為距今5千至4千年和距今3千年左右。這對了解西藏史前時期農業經濟的狀況,提供了一個非常堅實可靠的明證。此外,在昌都卡若遺址發掘出土的家養豬和拉薩曲貢遺址出土的綿羊、犛牛和狗的遺骸,充分說明了當時家畜飼養的存在。卡若遺址發現的20多座房屋遺蹟,是農業定居生產與生活的有力佐證。不僅如此,拉薩曲貢遺址發現的動物種類,說明了農牧結合的經濟模式在西藏地區很早就出現了。從遺址出土的大量動物骨骸,證明狩獵是除了農牧以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門類。


青銅箭簇。 青銅器時代早期,拉薩曲貢遺址出土,長5CM

  大約距今3千年左右,西藏歷史的腳步開始邁進文明社會的前夜。自此之後到公元7世紀之前的社會發展階段,被我們命名為西藏早期金屬時期。相對而言,陳列在西藏博物館、屬於此時期實物資料的數量和種類較前期少些。一支青銅箭鏃和鐵柄銅鏡,將我們引向西藏早期金屬時期的遙遠「殿堂」。儘管作為此時期典型實物的代表——金屬器,其數量並不能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金屬器時期文明的異彩光輝,但可以從分布於藏西和藏北的巖畫作品、巨石文化遺址,以及幾乎是全區境內發現屬於此期的石棺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陶器、磨製石器等,可以使我們更全面了解此時期的文化內涵與面貌。


鐵柄銅鏡 約公元前7-8世紀拉薩曲貢遺址出土

  吐蕃文化——金銘石刻

  7世紀,松贊幹布統一青藏高原,641年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與中原唐王朝建立密切的聯繫。710年,唐金城公主入藏,帶百工、雜技及諸多經典。705~822年間,唐王朝與吐蕃八次會盟,其中第八次史稱「甥舅會盟」。由於目前在西藏境內所發現的屬於吐蕃王朝的實物資料比較缺乏,所以在西藏博物館陳列中只展出了甥舅會盟碑文拓片,以及反映吐蕃王朝歷史、但為後期創作的作品。

  9世紀中後葉,最後一代贊普朗達瑪時吐蕃王朝覆滅,整個西藏陷入分裂割據的狀態。這一時期,儘管出現了割據勢力統治下的九大王系,但這些王系所創造的文明並沒能流下更多的實物資料。然而,不僅在分割的西藏存在著王臣統治,而且在朵麥和阿里等地也繼續存在著贊普後裔的統治。此時期,在西部阿里崛起的古格王朝可稱得上是西藏境內保存有較多文化遺存的地方。在西藏博物所館陳列的古格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標本以武器為主,有鐵箭鏃、藤盾和鐵刀等。

  薩迦、帕竹時期——印璽封文

  1246年,薩迦派首領薩班攜侄子八思巴和恰納多吉與蒙古汗國皇孫闊端在涼州會晤,商談了西藏歸順蒙古汗國事宜。1260年忽必烈繼承蒙國汗國王位,建立元朝政府,並封薩迦派法王八思巴為灌頂國師,賜玉印,委其兼管中央政權設置的總制院管理西藏軍政、宗教事務。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一個行政區。

  1354年後,西藏歷史進入帕木竹巴地方政權時期,明王朝政府基本上沿襲了元朝管理西藏的制度,各級官員均由中央政府任命,敕封三大法王和各級僧俗官員,並在西藏設專門機構管理西藏軍政事務。「多封眾建,尚用僧徒」是明朝中央管理西藏地方軍政事務最具特色的一種政策,這與當時西藏地方政治分散、各教派勢力各踞一方的情況是相適應的。明王朝封授了「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和「大慈法王」三大法王。法王是最高級僧侶,他們奉朝廷的敕命,行使地方職權。此外,明廷還先後封授了「闡化」、「贊善」、「護教」、「闡教」和「輔教」五王,他們都是領有份地的政教首領,分別統轄一定地區。其中噶舉派第五世法王德銀協巴曾經到明朝的都城南京竭見永樂皇帝,並為太祖朱元璋的亡靈做了超度薦福的法事活動。明成祖下令藝術家將這段法事活動逐日繪製,並用藏族傳統的繪畫形式把當時的一些吉祥的景象記載了下來。陳列於西藏博物館的這幅畫卷長49.68、縱高0.66米。

  甘丹頗章時期——金瓶金印金冊

  1642年以後,格魯教派建立了甘丹頗章地方政權,清朝中央政權對西藏行使主權管轄,並進一步法制化。沿襲噶舉派的活佛轉世制度,於1653年和1713年先後敕封達賴和班禪,確定其封號。從而形成了格魯派兩大活佛轉世系統:達賴喇嘛和班禪喇嘛。1727年西藏地方政府噶倫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清朝政府不但進行了調解,而且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對西藏的全面管理,正式設立駐藏大臣辦事衙門,派遣辦事大臣和幫辦大臣二人常駐拉薩,督辦西藏事務。1751年,清朝中央再次調整了管理西藏的措施,廢除郡王制度,正式建立噶廈機構,規定了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務的體制。1791年廓爾喀軍隊再次入侵西藏,清中央政權為徹底解決西藏邊務問題,下令徵調內地省區的兵馬,打退廓爾喀入侵者,取得了反侵略戰爭的全面勝利。1793年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對西藏地方政府的行政進行了規範,並設立「金瓶掣籤」制度以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形成了較完善的治藏措施。《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是清朝中央政權加強對西藏管理的系統總結,反映了當時清朝中央在西藏全面行使主權的實際情況。


國師之印。元代(玉,高8.4cm,10.9cm)


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明初(象牙,高7.5cm,邊長4.3cm)

  1911年中國內地發生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中華民國。1912年後,中華民國政府設立了蒙藏委員會。1933年,十三世達賴圓寂,西藏地方政府按傳統舊制呈報中央,國民政府派黃慕松入藏致祭。在熱振攝政期間,西藏地方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進一步得到了改善和加強。1939年國民政府依據熱振的報告,對尋找到的轉世靈童頒布了「免予掣籤,特準繼任為十四輩達賴」的命令,並按慣例特派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吳忠信進藏主持坐床典禮。


金本巴瓶。清乾隆

  目前,歷朝中央政府頒賜給西藏地方僧俗官員的金印、金冊及聖旨、詔書等都完好無損地保存於西藏博物館的陳列展櫃或庫房中。

  文化典藏

  文字及書法

  7世紀,改革創製的以30個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藏文,已經能夠完滿地表達所有的藏語語意而沿用至今。


普渡大齋連環畫卷(局部)。明永樂(紙,彩繪長4908cm,寬69cm)

  陳列於西藏博物館的吐蕃時期的烏金體桑耶寺碑文拓片,是8世紀末的大書法家伯雪查墨所創的串珠體。此外,藏文字體的烏金體種類還有吞彌桑布扎所創的最初的字體蟾蜍體;7世紀末的大書法家恰阿仁青巴創立的列磚體;7世紀末至8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恰噶比吳次所創的雄雞體;8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格年貢覺旺創製的稞體;8世紀末至9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次本強久在稞體基礎上創製的蜣螂體;9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智瓦雲單所創的魚躍體;9世紀中葉的大書法家扎氏和許氏二人創製的騰獅體;10世紀末至11世紀瓊布右赤創製的瓊體等等。這麼多種類豐富的字體,有些已經從歷史雲霧的籠罩中重見天日了,而更多的隨著歲月的塵埃隨風而去,仍無法與遺存下來的實物進行對應。

  吐蕃王朝時期雖然主要著力於烏金體的書藝,但是烏梅體也有長足的進步。因為除了正式公文和寫卷多用工整的烏金體外,草擬文稿、記錄世事,特別是民間行文等多用烏梅體。所以烏梅體也呈現出五彩繽紛,出現了多種新字體。陳列於西藏博物館的碑文拓片及烏梅體手抄經書等,向我們展示了吐蕃文字及書法藝術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我們通過觀賞陳列於博物館內的後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公文、文告等的書法藝術作品,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吐蕃王朝之後藏文字體和書法藝術的內容、形式的發展和演變過程。

  古籍文獻

  自7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幹布統一使用藏文以後,盛世修典,功績非凡。在大量的本民族的傑作不斷問世的同時,先後從內地中原,友鄰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地請來諸多學者,與藏族學者互相交流,吸收外來文化的新鮮血液,從而取得了非常巨大的進步。藏文典籍浩如煙海,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中,其數量緊次於名列第一的漢文典籍。吐蕃時期的典籍裝訂形式受南亞的影響,為散葉裝訂,文字書寫形式為從左至右。作為記錄佛教教理及其相關內容的貝葉經,其藝術、科學與歷史價值是許多其他形式的典籍所不能比擬的。這種形式的文獻典籍的出現成了整個佛教文化的一個亮點。貝葉經書寫的文字是古印度文—梵文,現在在印度見不到的許多佛教經典文獻的內容,只有在西藏才能找見。隨後的歷史發展中,根據文獻典籍的重要程度與級別高低來決定用金、銀和墨汁等的書寫形式,一些重要的典籍用金、銀、珊瑚、珍珠、綠松石等珍貴的寶物研磨成汁而書寫。但文字書寫的字體形式主要有兩種:烏金體(所謂的印刷體)和烏梅體(所謂的手寫體)。

  8世紀建立桑耶寺時創建了第一個譯經院,在這裡翻譯了許多來自南亞、西亞和中原的一些經典作品供藏族學者進行研究。自此之後,佛經和其他內容的翻譯,成了構成藏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量的學者和翻譯大師,不但將藏族以外的文化典籍翻譯成藏文,而且不斷進行創新與補充,形成了具有藏民族特色的以佛教內容為中心的燦爛文明。陳列於西藏博物館的貝葉經、樺樹皮經以及各種書寫汁液寫就的精美的典籍,為我們了解藏族典籍的豐富與多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資料。

  戲劇藝術

  早在桑耶寺修建之初就有壁畫描繪穿戴面具舉行儀式的場面,這大概可以認為是西藏戲劇的濫觴。根據文獻記載,在桑耶寺竣工慶典儀式上,曾有戴白面具的一種戲劇的演出,有人稱這種戲劇形式為「白面具戲」。這一劇種起源於7世紀,主要流傳於西藏的山南和拉薩等地區。13世紀,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撰寫了第一本藏戲典籍《戲劇入門》。到了15世紀,著名高僧唐東傑布在白面具戲的基礎上改造而形成了「藍面具戲」。它表演的傳統劇目多,演技豐富,藝術流派眾多,流傳廣,是深受藏族群眾喜愛的劇種。這一劇種面具平面化,由真人表演,傳統劇目有「諾桑王子」、「郎薩文保」等。多數劇種採用鼓鈸的伴奏下載歌載舞,有領有伴的形式進行表演,但個別劇種不用伴唱而用民間和宗教樂器伴奏。

  除了戲劇以外,西藏博物館文化與藝術展廳裡還陳列有世俗和宗教歌舞、以及器樂展品,這些實物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側面了解藏族歌舞藝術的博大精深。

  藏族器樂

  西藏民族民間器樂,由民間和藏傳佛教器樂兩部分組成。這兩類器樂,可分為打擊樂、吹管樂、彈撥樂和弦樂器四種。這些樂器從取材到製造、形狀、音色和彈奏技術等方面都具有與眾不同的民族特點。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藏族的先祖們同周邊地區和民族進行文化交流,通過學習、借鑑、利用部分樂器,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把它們改造成為典型而名副其實的本民族傳統器樂。

  藏族醫藥學

  藏醫學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祖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作為藏民族傳統文化「十明」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吸取中醫和其他外來醫學經驗,從實踐逐步上升為理論,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理論體系。藏醫學豐富的臨床經驗世代相傳,為藏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藏醫學獨具特色的診療方法及確切的療效,使世界四大傳統醫學之一的藏醫學日益成為當今醫學界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對象。8世紀後,以宇妥·雲丹貢布為首的傑出藏醫學家,集各家之大成,編寫出了《四部醫典》。13世紀後,除《四部醫典》得到全面修訂、充實外,醫學教育也得到較大的發展。到了17世紀,由第悉·桑傑嘉措主持繪製了79幅醫學掛圖。他根據前人的醫學典籍,把整個藏醫學的醫理、病理、治療學、解剖學都用圖解的形式很直觀地表達出來,在藏醫學史上佔有崇高的地位。陳列於博物館的部分藏醫學圖解唐卡,是以原作為母本製作的複製件。18世紀後期,著名藏醫學家帝吾瑪·單增平錯編寫了《無垢晶珠本草》,對藥物產地、性味、功效、採集、加工等做了詳盡的論述。由於地域及氣候的差異,又出現了很多不同的醫學派系,其中最有名的是「強派」和「蘇喀派」南北兩派。藏族醫藥學發展到當代,在理論與臨床實踐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藏族天文歷算學

  藏族天文歷算學是研究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中的分布、運行及宇宙結構的科學。它在藏族「五明學」中屬於小五明的星象學。在藏族人民的實際生活中應用廣泛,如授時、編制曆法、測定方位等。它是伴隨藏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觀察日月星辰、冷暖氣候等天象和四時節氣、動植物生長變化等大自然現象規律,積累和總結實踐經驗同時吸收兄弟民族和友鄰邦國的優秀科學思想文化而產生並發展起來的。藏族天文歷算學包括天文、歷算、五行佔算、韻律佔算和年代學等內容,其中又分為從印度傳入的時輪曆法和從內地傳入的時憲曆法。

  雕塑藝術

  西藏的雕塑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迄今所見西藏最早的雕塑作品是拉薩曲貢遺址出土的陶塑猴面像。

  7世紀,佛教傳入西藏,佛教文化藝術興起。早期雕塑以泥塑和石雕為多。桑耶寺、昌珠寺、拉薩查拉魯普、昌都察雅仁達等地遺留的石雕、石刻、摩崖造像等,都是吐蕃時期流下的珍貴的石質藝術品。


鎏金銅班丹拉姆像

  西藏早期的銅像多屬外來造像,但也有三大法王時期的個別造像。後宏期以後(大約在12-13世紀後),西藏本土的造像逐漸增多。早期造像多鑄成實心像,隨著造像藝術的發展,後來改鑄空心像,並在內藏裝入經卷、藥物、舍利等聖物。最後改用銅片製作佛像。

  藏族雕塑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用料上有銅鑄、石雕、泥塑、木雕、酥油塑等;技法上有浮雕、圓雕、鏤雕等。

  陳列於西藏博物館的絕大多數造像,基本上屬於藏族雕塑藝術發展的第二階段以後的作品。

  唐卡藝術

  藏族繪畫藝術是在遠古西藏繪畫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鑑了尼泊爾、克什米爾及中原內地等的繪畫技法,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完善的理論體系,獨具民族特色的藝術流派。


米拉熱巴像唐卡(噶赤畫派)。清中葉

  唐卡是西藏繪畫中廣為流行而非常有特色的一個藝術形式。關於唐卡這種藝術形式的出現,目前還沒有一個共同一致的說法。一些人認為它的淵源與國畫捲軸畫有密切關係;有些人認為是從印度、尼泊爾早期朝聖者隨身攜帶的一種捲軸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更有人認為早期佛教藝術傳入西藏地區時,藏族以遊牧生活方式為主,為了更好地解決供奉場所與宗教信仰間的矛盾,遂出現了便於攜帶而並不與生產生活方式衝突的唐卡這種捲軸畫的藝術形式。

  15世紀以前的西藏繪畫藝術的流派問題,目前仍然在討論之中。在此之前,西藏地區的繪畫藝術深受印度佛教藝術及其從屬者尼泊爾藝術的影響,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一個觀點。西藏博物館陳列展出的關於西藏繪畫流派,大致上劃分了尼泊爾畫派、齊烏崗巴畫派、勉唐畫派、欽孜畫派、噶赤畫派等。尼泊爾畫派:7世紀左右隨著佛教的大量傳入,西藏境內大興建寺修廟之風,當時寺廟內的壁畫、塑像等由尼泊爾和內地等地的畫家、雕塑家所塑繪。自此之後到大約15世紀之前的由尼泊爾和藏族藝術家創作的作品,後人一併稱之為尼泊爾畫派。一般認為尼泊爾畫派的主要特點是畫面中央繪主尊像,在其四周安排環繞主尊像的傳承諸師、護法神、大成就者等內容,造像簡單,身段僵硬,著衣少而單薄,裝飾物沉重感強,以暖色調為主等。


八思巴像。元代

  陳列於西藏博物館的八思巴畫像唐卡,就屬於這一畫派的作品。齊烏崗巴畫派:關於齊烏崗巴畫派的產生年代問題,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相比之下,有些人認為齊烏崗巴畫派的產生年代大約應在15世紀的說法,看起來其論據較為充分。西藏博物館陳列的齊烏崗巴畫派的作品,產生於13世紀。主要流行於衛藏地區。這一繪畫派系曾受到過五世達賴喇嘛的極大青睞,於1648年,他在委託工匠為布達拉宮白宮甘珠爾殿創作壁畫時,曾挑選齊烏崗巴所繪的「次第傳承圖」為藝術家尊奉的範本。至少在17世紀中葉,對於衛藏地區的一些主要藝術家來說,齊烏崗巴風格已經成為一種古代繪畫的奇觀。雅堆·齊烏崗巴出生於山南乃東雅堆,自幼酷愛繪畫藝術,不辭艱辛,雲遊各地,臨摹壁畫,後形成獨特畫派。齊烏崗巴畫派既繼承吐蕃時期(7-9世紀)和分治(9-13世紀)時期繪畫的神韻,在保留尼泊爾風格的某些主要特點的同時把忿怒神像畫得身材矮小、腹部大而鼓起、頭部碩大,又把人物描繪趨於自然流暢,裝飾圖案細密,畫風精緻,服裝更具變化等。勉唐畫派:15世紀30年代,以後藏藝術家為主而形成了特點鮮明的西藏藝術風格,這一時期湧現出了一些傑出的畫師和雕塑家,其中最傑出、最有影響的是勉唐巴·勉拉頓珠措。該畫派因其創始人勉拉頓珠措於15世紀初,出生於山南洛扎的勉唐地方而得名。勉拉頓珠措不僅繪畫技藝高超,在藝術理論方面也卓有建樹。其傳世之作《如來造像度量經·如意寶珠》成為西藏造像量度和與藝術相關文獻中的一部經典之作,並被後代的許多賢哲尊奉為這一論題的重要藏文著作。該畫派造像法度嚴謹,線條工整流暢,色調變化豐富活潑鮮亮。17世紀,後藏畫師藏巴·曲英嘉措在繼承勉拉頓珠措畫派基礎上,開了一代新風,創立了新勉唐畫派。欽則畫派:15世紀中葉,與勉唐巴同出師門的貢噶崗堆·欽則慶莫創立了欽則畫派,主要流行於後藏和山南地區。該畫派在構圖上繼承齊烏畫派的特點,擅長繪製憤怒神,其面相威嚴孔武,人物造型豐富圓潤,形象穩健,色彩沉著飽滿,善於使用對比色,強烈而跳躍,配色細膩講究,裝飾味強,紋樣繁密華麗。陳列於西藏博物館而創作時間為清代的貢布古如、紅閻魔敵等唐卡都是該畫派的作品。噶赤畫派:該派形成於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走向繁榮,以昌都為中心,主要流行於康區一帶。創始人南喀扎西,其特點是勉唐畫派的傳統繪畫技法和印度金銅塑像的直接模寫相結合,人物造像趨於優美自然。在背景繪畫的色彩運用方面吸收了祖國內地明代工筆畫的表現手法,強調了個性,線條剛勁,講究功力著色偏重青綠,雅逸清麗,畫面風景吸取工筆重彩,山石瀑布,花鳥樹木的表現手法。後有卻扎西、噶旭·噶瑪扎西、第十世噶瑪巴曲英多結等畫家,為該派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密集金剛像唐卡(勉塘畫派)。清

  西藏唐卡除了按繪畫風格特點劃分不同風格與流派外,可按工藝特點劃分為緙絲、堆繡、刺繡等,還可按畫作鋪底顏色形式的不同劃分出赤唐(底色為紅)、金唐(底色為金色)、黑唐(底色為黑色)等等。在西藏博物館的陳列和館藏文物中,各種形式不同的唐卡藝術作品的例子枚不勝舉的。

  民俗器物典藏

  本部分按照民俗文化的門類劃分為6個單元,即民族服飾、器物用具、藏族民居、民間工藝、民間競技、交通工具。內容涵蓋了藏民族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多層次地體現了西藏各民族生產生活情況。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藏族人民與周邊地區和民族間的民間友好交往,漢、藏文化與其他文化的相互影響和滲透。

  【民族服飾】

  藏族的衣著服飾多姿多彩,它們凝聚和積澱了藏族各時代的文化心理和思想意識,表現了藏族人民的實用觀點、審美情趣、宗教信仰以及經濟生活特點,並具有不同的地區特點。


天珠珊瑚項鍊。19世紀

  除了俗人的服飾外,西藏還有僧侶的服飾。這些服飾以紅色為主,配以各色的僧帽和藏靴,極有特色。博物館展示的一套象牙製作的服裝,是在密宗儀式時穿戴,從這件象牙雕制的服飾可以看出,當時運用於宗教服飾的工藝技術是極其精湛的。


龍紋短上衣。17-19世紀(緞與錦繡製成)

    藏族婦女的配飾非常豐富,分頭飾、項飾、腰飾、髮飾等。這裡的人們所使用的飾物大多是由珊瑚、珍珠製成,再配以綠松石、黃金、銀等寶石和貴重金屬,從而顯示其地位的尊貴與經濟的富足。

  【飲食與器具】

  藏族人民長期生活在與外界聯繫較少的高原寒冷地區,飲食習慣與日常生活用品,都與其他民族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即便是在西藏境內,農區與牧區也存在著差別。農區以糌粑和麵食為主,佐以酥油茶和肉類;牧區飲食則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兼食糌粑及麵食。與飲食習慣相配,藏族的餐具、茶具、炊具及其他日用品也都具有明顯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博物館民俗文化廳內所展示的民俗文物中,大部分的生活用品現在還在普遍使用。其中在藏北地區常見的皮具是最具特色的,有皮盤、皮碗、皮箱等。中原的瓷器傳入西藏後,為避免損壞,藏族人民還發明了一種碗套,有皮質的,有藤編的,有金屬製作的,形式多樣。而在西藏的南部和東部是林木最為繁茂的地區,這裡的生活用具絕大多數是木製品,有辣椒盒、木碗、香爐、糌粑盒,酒壺等。

  除此而外,藏族的傳統競技、民間工藝、交通運輸工具等都具有強烈的地方與民族特色。在博物館陳列的與此相關的展品如抱石頭、賽馬、賽犛牛、射箭、摔交等;交通用具中的馬頭方形木船,牛皮船等等;民間工藝相關的雕塑、陶器製作、石刻等非常豐富的展品,會使每一位參觀者從中獲得更多關於西藏民俗的常識。

  專題陳列

  西藏博物館在以濃縮系統的基本陳列向公眾進行展示的內容外,於2000年推出了明清瓷器精品專題展。其中所展示的瓷器大多是中央政府為西藏上層貴族和活佛特別燒賜的,極具民族特色。而這些瓷器絕大多數為官窯製品,其器形大多是根據西藏的宗教用品及藏族的民俗用品進行仿燒。僧帽壺為西藏喇嘛所使用的一種宗教器皿,由於其壺口近似於噶舉派喇嘛帽,故稱為「僧帽壺」,瓷質僧帽壺始燒於元代。執壺類似於供品,是喇嘛在寺廟進行法事活動時的一種供器,這種器型在西藏的各大寺廟至今仍在使用。木紋瓷碗也是根據藏族的風俗而燒制的。另外常見的器型有虎皮三彩多穆壺、金釉刻纏枝蓮紋蓋盒、雕漆壽紋碗等瓷器,這些都無不體現著中央對西藏的關注和對上層僧俗的禮遇。其中,最為常見的是以藏文、梵文、八吉祥等具有地方文化特徵的文字及傳統圖案裝飾的瓷器。除了這些精美的瓷器展品,我們也感受到了藏族先民卓越的智慧,在當時的交通狀況下,為了能將這些精美且容易破損的瓷器帶回西藏,他們發明了各式各樣的運輸工具及用品,其中最為簡單且實用的就是各種皮製、金屬質的套子和木製的固定器,使這些精品瓷器得以安全無損地運抵西藏。縱觀整個瓷器展,它體現的不僅是內地瓷器在西藏的流傳,而且表現了西藏與祖國內地文化藝術的交流,使漢藏民族的藝術風格在瓷器上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相關焦點

  • 西藏博物館巡禮_文史_中國西藏網
    鑲寶石鎏金銀質法輪  西藏博物館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1999年10月5日落成並正式向社會開放。  西藏博物館不僅具有雄偉的建築,而且已成為西藏地區最大的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中心,是人們了解西藏、認識西藏、研究西藏的「窗口」,是世人了解和認識西藏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成果的重要平臺。
  • 明代西藏歷史_文史_中國西藏網
    貢噶扎西從幼年時起就開始學佛,在1372年以喇嘛丹巴索南堅贊為師受比丘戒,專心學習各種經論,到前後藏各地朝佛巡禮,講經說法,成為薩迦款氏家族成員在宗教活動方面的一個代表人物,聲名遠揚,引起了明成祖的注意,兩次造使前來召他進京。
  • 明代西藏歷史 _文史_中國西藏網
    貢噶扎西從幼年時起就開始學佛,在1372年以喇嘛丹巴索南堅贊為師受比丘戒,專心學習各種經論,到前後藏各地朝佛巡禮,講經說法,成為薩迦款氏家族成員在宗教活動方面的一個代表人物,聲名遠揚,引起了明成祖的注意,兩次造使前來召他進京。
  • 西藏犛牛博物館獲評國家二級博物館_旅遊_中國西藏網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經材料申報、書面審查、數據比對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核定西藏犛牛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 第一部關於達賴喇嘛坐床典禮的紀錄片——《西藏巡禮》
    他們在幾個月時間裡拍攝了長十本的《西藏巡禮》。有專家認為「《西藏巡禮》雖然不具備那個年代《華北是我們的》那種『強度的時間性與深度的政治性』;也沒有《民族萬歲》那般『良好的蒙太奇』,但它對西藏自然景色和充滿宗教氣氛的人文精神的展示以及其內含的樸素而又深情的審美意蘊,也能誘發人們的愛國抗日激情。也正因為這個特點,《西藏巡禮》在抗戰紀錄片中,也是獨樹一幟的。」
  • 西藏犛牛博物館舉辦首場科技性展覽_旅遊_中國西藏網
    近日,西藏犛牛博物館聯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四川代表處舉辦了首場科技性展覽。在3個小時的展覽中,60餘家企事業單位代表現場感受了現代科技與藝術交融的魅力。  走進西藏犛牛博物館,館內的大屏幕持續播放著博物館建館歷史宣傳片。大屏幕旁邊,源於芭蕾設計理念的華為企業智慧屏優雅矗立。
  • 追尋往日輝煌_文史_中國西藏網
    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薩迦寺的文物保護工作,先後數次撥款對薩迦寺進行維修,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國家又將薩迦寺與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共同列為西藏的三大文物保護工程。作為西藏「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之一的薩迦寺維修工程受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並成立了薩迦寺文物保護維修工程指揮部負責全面工作。
  • 籤訂十七條協議_文史_中國西藏網
    另一路由亞東出發經印度到北京的兩名西藏地方政府談判代表凱墨.索安旺堆和土丹旦達在中國駐印度大使館參贊申健的陪同下,經由香港於4月27日到達北京,受到朱德總司令、周恩來總理的歡迎。但在近百餘年來,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因此也就侵入了西藏地區,並進行了各種的欺騙和挑撥。國民黨反動政府對於西藏民族,則和以前的反動政府一樣,繼續行使其民族壓迫和民族離間的政策,致使西藏民族內部發生了分裂和不團結。而西藏地方政府對於帝國主義的欺騙和挑撥沒有加以反對,對偉大的祖國採取了非愛國主義的態度。這些情況使西藏民族和西藏人民陷於奴役和痛苦的深淵。
  • 藏族的龍_文史_中國西藏網
    西藏壁畫:騎龍的仙女。金志國攝藏戲《諾桑》裡的龍神藏戲《諾桑》裡的龍神是從北國搬遷到瑪旁雍措聖湖裡來的。藏族喜愛的龍紋瓷碗,據說是唐朝文成公主首次攜帶進西藏的。從龍的傳人的意義上說,藏族也是龍的傳人吧,而且跟龍結成兄弟或姻親的親密關係哩。「龍的文化」不只是漢族文化,而且是國內不少兄弟民族跟漢族的共同文化。
  • 扎什倫布寺前懷古_文史_中國西藏網
    此後,西藏各地歸順蒙古,闊端則委任薩迦的金字使者對西藏進行管理。1260年忽必烈登上皇位,建立統一的元朝,從此,西藏正式成為祖國大家庭中的一員,薩迦派也開始了對西藏的治理。元朝中央先後封薩迦五祖八思巴為國師、帝師,領總制院和宣政院事,封恰那多吉為白蘭王,「賜給金印、同知左右衙署等,……封他為吐蕃三個卻喀的法律的主宰」,從此薩迦派如日中天,在西藏建立起薩迦巴地方政權。
  • 細節西藏_旅遊_中國西藏網
    西藏,有著廣袤的土地,潔淨的蒼穹,綿延的江河……置身其中,人心會感受到博大、壯美、蒼涼、遼闊……用上所有大氣磅礴的詞語來描繪她,都不為過。  ……  西藏的細節,需要發現的眼光;細節的西藏,需要慢慢地品味。
  • 《西藏藏東鄉土建築》_讀書_中國西藏網
    《西藏藏東鄉土建築》  該書從建築史和建築技術的視角,在西藏昌都進行實地考察、資料搜集、建築測繪的基礎上,對藏東特殊地理、氣候條件下的村落和鄉土建築加以深入研究。(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
  • 東行_原創_中國西藏網
    馬踏飛燕成為中國旅遊的標誌,今天中國有數百個旅遊城市都以擁有這個標誌為榮。在雷臺不遠處,就是鳩摩羅什寺。鳩摩羅什,這位祖籍天竺、出生於龜茲、成名於涼州的高僧,位列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之首,他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詰經》至今是佛經的經典讀本。武威城中的鳩摩羅什塔與城東的薩迦白塔遙相呼應,敘說著古涼州曾經的輝煌。
  • 藏式羊皮襖走俏西藏拉薩冬日市場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大雪過後又迎冬至,天氣是越來越冷了,所以,既保暖又加入現在流行元素的藏式羊皮襖在這個冬天受到西藏拉薩市民的喜愛。12月25日,記者在八廓街和丹傑林路多家藏裝專賣店看到,各種身著藏式仿製羊皮襖、手工製作的純羊羔皮襖以及新款兒童帶拉鏈的仿製羊皮襖的模特都擺在了店門口最顯眼位置。
  • 鄉愁藏韻:細節西藏_滾動圖_中國西藏網
    西藏,有著廣袤的土地,潔淨的蒼穹,綿延的江河……置身其中,人心會感受到博大、壯美、蒼涼、遼闊……用上所有大氣磅礴的詞語來描繪她,都不為過。  ……  西藏的細節,需要發現的眼光;細節的西藏,需要慢慢地品味。
  • 《中國西藏》雜誌創刊30周年 中國西藏網創辦2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圖為座談會現場 攝影:楊月雲中國西藏網訊 11月22日,《中國西藏》雜誌創刊30周年、中國西藏網創辦20周年座談會在北京西藏大廈舉行。作為中央重要涉藏宣傳力量,多年來,《中國西藏》雜誌和中國西藏網緊緊圍繞黨和國家民族、宗教工作大局,充分發揮自身特點、優勢,準確詮釋黨和國家涉藏方針政策,全面報導西藏發展變化,與國外分裂勢力進行輿論鬥爭,成為了解真實西藏的重要平臺和窗口。
  • 《圖像•文本與敘事:西藏昌都嘎瑪嘎赤唐卡》_讀書_中國西藏網
    《圖像•文本與敘事:西藏昌都嘎瑪嘎赤唐卡》  嘎瑪嘎赤畫派是西藏傳統繪畫三大流派之一,主要流行於以西藏昌都為中心的周邊區域。傳承至今,該畫派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畫派把印度宗教造像藝術、中原內地青綠山水畫、西藏傳統繪畫技法等完美地融為一體,風格獨具。西藏昌都卡若區內的幾家文物收藏單位,收藏有一定數量的嘎瑪嘎赤唐卡歷史作品,其中有很多該畫派代表人物的作品。該書將這些精美作品進行了系統全面的展示,具有較高的鑑賞、收藏和研究價值。主編:當增扎西,定價,580.00元,已由文物出版社於2020年8月出版,ISBN:9787501067299。
  • 看西藏今昔巨變 西藏行記者走進西藏博物館(組圖)
    看西藏今昔巨變 西藏行記者走進西藏博物館(組圖) 2008年11月07日 07:5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拉薩市歌舞團迎來建團60周年_西藏新聞_中國西藏網
    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據了解,拉薩市歌舞團成立於1960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後成立最早的一個文藝團體。當時,該歌舞團只有20多名演員,屬於業餘隊伍。在黨和國家政策關懷下,拉薩市歌舞團隊伍不斷壯大。如今,拉薩市歌舞團(市曲藝團)的揭牌,標誌著該歌舞團成為西藏唯一一個擁有歌舞、曲藝兩大藝術門類的專業團隊,目前共有106名具有編制的演員。
  • 西藏的月光_I 文學_中國西藏網
    同時,優美的文字和獨具特色的敘述方式,也體現了藏民族的唯美境界,使讀者在感受西藏心靈的同時,得以充分的文學審美享受。這是一本真實的書,書中每個人物、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的。與那些關於西藏的小說不同,《西藏的月光》中沒有想像,只有事實;與一些關於西藏的紀實作品不同,作者以及書中的主角都是藏族人。透過這些不同層面的藏族人,真實的西藏撲面而來。堪稱為中國第一部藏族女性書寫藏族生命文化基調隨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