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過年群像:不一樣的團圓,一樣的幸福

2021-02-19 國際金融報

在「就地過年」的倡議下,2021年春節,「雲相守共團圓」成為一種常態。

據鐵路部等多部門統計,今年全國有超1億人就地過年。而這一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他們可能留在自己的小屋、隔離點,或是滯留在海外;還有可能是堅守在高速路口、醫院、餐廳的崗位上,或是在送外賣的途中。

在這個特殊的春節裡,「原年人」(指那些原地過年的人)為什麼留守?他們又有哪些獨特的團圓和過年儀式?《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臺灣同胞、外賣員、公安幹警、護士、小企業主,他們的故事或許會給我們答案。

「這是我第一次不回臺灣過年,以前就算在美國留學都會回家過年。」

在上海工作11年的臺灣同胞Mark,選擇帶著家人留在上海,和朋友吃年夜飯,體驗了買春聯、通過視頻拜年的第一個春節。

雖然上海、臺灣兩地的疫情都控制得很好,但兩地的隔離政策、路途中的風險和手頭上的工作還是讓Mark放棄了回去過年,而在江門開工廠的爸爸因為整整一年沒有回家,早早在1月就回了臺灣,和媽媽及長輩們團聚。

談及如何度過這個留守春節,Mark表示,往年他會提前回臺灣用健保卡做個免費的全面體檢,一家人在大年三十準備拜祖祭神,晚上會帶孩子去夜市,初一就出去和朋友聚會;今年在上海,一家三口和同樣不回國的荷蘭朋友一起吃年夜飯,吃完去酒吧、滑冰,初一初二在附近的酒店度過,就當度假過年,也算是一種儀式感。

Mark一家和朋友共度除夕,照片由Mark提供

「我們沒回臺灣的家。」Mark上幼兒園的兒子第一次意識到了過年的意義。

為了讓年味兒更濃,Mark全家一起買春聯,貼春聯,過年的氛圍依然很好。

對於拜年,距離已經不是問題。大年初一,Mark通過視頻和身在臺灣的長輩們拜了年,爸媽叮囑他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即便對於上海出色的防疫情況還是比較放心的。

「最讓我想家的時候,是我爸說家裡的櫻花今年開得特別好。如果我在家,肯定在和家人一起賞花吧。」Mark已經計劃,到了夏天疫情好轉的時候就回去和家人團聚,「多陪陪90多歲的外婆」。

因為疫情,臺胞返臺後要隔離14天,返滬後又要隔離,一家人至少要花費幾十萬新臺幣,不少孩子在上海上學,學校也嚴格管理學生的出滬情況,時間成本高昂。因此,Mark所認識的大部分在滬臺胞都留了下來,今年不回家過年的大陸同事也明顯增多。

網際網路影像科技公司VPHOTO的負責人曹女士就是因為工作原地過年的一員,她也是Mark的同事。他們在春節期間要組織團隊,為VPHOTO影像公益基金髮起的為期10年的攝影公益活動進行拍攝。

VPHOTO影像公益基金於2017年成立,從2017年起,每年春節,VPHOTO和平臺上的攝影師會免費用鏡頭記錄家庭團聚的幸福時刻,為他們拍攝全家福。

今年開展到第四年,基金會以「雲相守 共團圓」為主題發起的全家福公益攝影活動登上了學習強國APP,曹女士和同事們的任務更重了。「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動。吃餃子、看春晚、拍全家福,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儀式感。作為企業,我們有這個社會責任去做這件事。我們公司不少人,包括籤約的公益攝影師,都在為這個項目在春節期間加班工作。」

做好這個公益活動或許就是曹女士獨特的過年儀式。

相隔23年的全家福,攝影師周小伍在VPHOTO平臺上傳的全家福作品

臺灣攝影師張安捷回到臺灣和家人團聚,為新生的小寶寶和全家拍攝了全家福,和因疫情留在海外的家人視頻年夜飯是他今年春節獨特的團圓方式;公益攝影師詹東華回到家鄉上饒市婺源縣,在那裡,有的老鄉會把詹東華為他們拍攝全家福當作獨特的團圓儀式。詹東華從2015年起為詹永富一家拍了四張全家福,一樣的地點,一樣的人,變化的只有時間,畫面裡可以看到老人留下歲月的痕跡,孩子們不斷茁壯成長;攝影師朱駿在今年春節前往上海華陽社區養老院、社區為老人拍攝新年全家福照片。

2015年詹永富一家,公益攝影師詹東華拍攝

2021年詹永富一家,公益攝影師詹東華拍攝

除了為春節項目加班的白領,原地過年的主力還少不了外賣員、小企業主、醫護人員和警察。

「就地過年」減小了全民遷徙的規模,也催生了一二線城市年夜飯等外賣的火爆。據商務大數據,自1月20日以來,重點監測在線餐飲平臺年夜飯系列商品銷售額較去年春節同期增長96%。

「爸媽寄了不少冷凍封裝的熟食,但一些新鮮蔬菜、年夜飯的水餃還需要自己購買。今年春節,除了自己做飯,我還是點了一些外賣。」在留滬加班的重慶小夥劉先生(化名)看來,年前外賣的速度相比往常慢了一些,年後恢復了很多,有些平臺仍然能夠實現次日達。

給劉先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年三十那天,還有小哥接跑腿的單去超市幫忙拿蔬菜、肉和大米,而超市的工作人員還負責地打電話來詢問某某缺貨產品是否需要其他替代,這些服務讓他安心地過了一個好年。

美團外賣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下單外賣的用戶中,「常駐地」點單的用戶佔比高達81%;「1人食」的訂單量佔比相比去年增長了68%。

大量原年人背後,是很多外賣員、餐飲行業從業者在春節期間仍然堅守在崗位上。

來自甘肅天水的外賣員小張(化名)今年打算留在上海就地過年,「公司春節有獎勵,想再趁著過年期間多賺些錢」。趁著忙碌接單的間隙,他給遠在家鄉的父親和孩子買了不少年貨寄回去,打電話給父親時,小張告訴家人,「等過幾天獎勵拿到了,我就找時間回家。」

外賣員小張的「雲相守」,王召雨攝

「往年,我們飯店大年三十不開,初一才營業。今年,除夕年夜飯訂滿了,我們做到晚上11點,還要分兩波,一波是下午4點-7點,晚上7點必須翻臺,7點到11點是第二波。」身處上海外灘的某粵菜館近日生意火爆,大部分廚師、服務人員也沒有回家過年,「大家一起吃了年夜飯,也算是同事一起團圓了。」

知名餐廳不回家過年的夥伴們一起吃飯,VPHOTO籤約攝影師朱駿拍攝

除了飯店,原地過年還讓大量城市娛樂行業,比如電影院、密室逃脫、劇本殺等迎來了旺季,老闆們也順應需求留下賺錢過年。

記者年後查閱某點評網站,發現不少熱門密室逃脫的項目已經訂滿。開業半年的The Debbie’s黛比的密室負責人P.J告訴記者,相比其他節假日,今年春節客流量明顯增多。密室的上座率可以達到8成,一天接待客流量約50-100人次,初四、初五是最高峰,大家都出來玩,相比來說,大年三十人最少,大家都去過除夕了。

「我們的員工主要是本地人,不存在回家過年的問題,但我們服務的很多客人是學生和白領,受到疫情影響,她們很多人今年都不回去了,留在上海過年,這對營業狀況影響較大。」P.J如是表示。

身在武漢的彭先生一家今年春節沒有出省旅遊,而是選擇和朋友兩家人在郊區放鬆,因為在醫院工作的妻子需要隨時待命;山東的趙先生沒有回家,作為民警,響應原地過年的號召留在了上海;過年期間留守崗位的還有我們目之所及的社區消殺人員、商場保安、環衛工人、公交司機、大學生村官、消防員……

「警察不打烊,平安不缺席。」為了保證7天、168個小時的春節長假社會秩序良好,老百姓能夠在一片祥和中歡度春節,四川雅安公安組織了大量的人力堅守一線。

特警支隊張警官(化名)負責的是(包括雅安)多營護城河治安卡點的查緝工作,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配備的一名民警、七名輔警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交換承擔查緝工作。他解釋道,「每天的整個查緝人員達500餘人,車次300餘臺次,主要查處了一些包括無證駕駛以及涉毒前科人員。同時,我們還擔任整個疫情防控期間的中高風險區來雅人員健康碼登記和體溫檢測工作。」

談及春節不能回家團圓,警察蜀黍們紛紛表示已經和家裡視頻團圓了,家裡都好他們就放心了。通過視頻看看妻子和孩子的笑臉,囑咐孩子聽媽媽話,問問妻子家裡的情況,就是他們團圓的方式。

四川雅安執勤的交警,VPHOTO籤約攝影師餘杭攝

四川雅安執勤的派出所民警,VPHOTO籤約攝影師餘杭攝

四川雅安公安局指揮中心,VPHOTO籤約攝影師餘杭攝

記者:王瑩

編輯:吳鳴洲

責任編輯:畢丹丹

—— / 好文推薦 / ——

相關焦點

  • 攜程推出多項周邊遊優惠補貼引導消費者「原地過年」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4日電(記者於俊)為降低冬季疫情復發風險,中國政府部門倡導民眾「原地過年
  • 不一樣的春節:訂酒店,到大城市過年
    今年春節,老李沒有像往年一樣早早地在家忙裡忙外拾掇年貨,也沒有待在老家盼著孩子們放假回家,他說,「今年要在大城市過年,跟孩子們團圓,還能順便旅旅遊!」像老李這樣,為了與家人團聚,有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孩子選擇「反向春運」,來到大城市與家人一起過年。也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一家人旅遊過年的方式。
  • 今年的年味兒,有什麼不一樣
    跟往年春節相比,今年的年味兒有些不一樣。這幾天來,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治工作備受關注,有人放棄了一年一度的團圓,有人按捺下呼朋引伴的心情,更有一群人主動請纓、義無反顧趕往防疫最前線。80多歲的鐘南山院士行色匆匆,同濟醫院志願者報名滿員,「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書讓人動容……於疫情中的逆行者而言,年味兒裡混著消毒水的味道,更揉進了人情的味道、奉獻的味道、使命的味道。
  • 不一樣的年夜飯
    今年的年夜飯,最讓我感覺幸福的是,成立了小家之後還可以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吃年夜飯,娘家婆家其樂融融。年夜飯桌上的一道道菜,是年味兒,也是家的溫暖。過完年後,父母長輩也要讓離家的人帶上幾節香腸和臘肉,而那帶上的也不僅僅是腊味,而是家的味道,更是對親人的惦念。
  • 除夕火車票正式開售 攜程積極響應「原地過年」倡議推出多項活動及...
    此外,自1月14日起,旅客因行程改變需退票的,免收退票費的時間期限由原規定的開車前15天以上調整為開車前8天(含當日)以上;7天及以內退票的,仍按48小時以上、48至24小時、24小時以內梯次退票收費規定執行;辦理改籤和變更到站業務時,仍不收取改籤費用;其他情況仍按原規定執行。
  • 《熊出沒之過年》,在回家團圓的願望面前,我們會一起同行
    尤其是《熊出沒之過年》這部新年賀歲電影,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該片主要講述的是快要過新年了,光頭強卻沒有錢回家過年,最後在熊大熊二及森林中動物們的幫助下回家過年的故事。過年回家團圓對中國人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非常幸福的頭等大事。
  • 長沙人春節的團圓方式越來越時髦 旅遊過年漸成新年俗
    「不走出去,不知道外面世界有多大,不知道身邊的人多珍貴。」李靜這麼說。 不同的美景,不變的團圓。記者發現,隨著市民消費升級、收入增加、幸福感不斷提高,守歲、拜年、逛廟會等傳統過年方式已發生巨大變化,而攜家帶口旅遊過年,讓身心回歸自然與寧靜,已然成為長沙人春節的新「年俗」。
  • 中秋團圓: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風景」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節自古承載著中國人渴望團圓幸福的心願,作為「團圓餅」的月餅餡兒也從最初簡單的糖、棗泥、蓮蓉發展到五仁、肉鬆、冰激凌,甚至腐乳等等,不過我們今天要說的可不只是月餅,而是中秋的「風景」。「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 原地跑和跑步的作用一樣嗎?
    核心提示:原地跑和跑步的作用一樣嗎?很多MM都喜歡跑步減肥,原地跑步和跑步一樣嗎?不同的跑步方式其結果或許一樣,但過程或者感受其實卻並不相同。一起來看看原地跑步和跑步的區別吧。
  • 不一樣的年代,不一樣的年
    過大年也稱過春節或過年,是華夏民族的民俗,是幾千年老祖宗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需約定,無可厚非,準時準點,除夕夜敲響了零點的鐘聲——過年了!年,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按科學原理說,年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是昨天今天明天三百六十五天,是風霜雨雪從春夏到秋冬。不是物,看不見又摸不著,既不能食,又不能飲。
  • 高端民宿包院過大年,「原地過年」火了
    在不少遊客看來,想要「不出遠門看詩和遠方」,「宅酒店」「民宿包院過年」或為最佳方式。無論是以奢華貼心著稱的星級酒店,或是主打生態、自然體驗的鄉間民宿,都已妥妥地安排好了各自地道的節慶韻律和「年味」。市場動向:超八成用戶傾向本地過年根據OTA平臺最新發布的「原地過年寶典」,當前,「原地過年」熱度上漲260%。
  • 帶你了解客家人不一樣的春節習俗,領略當地客家不一樣的年文化!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不管身在何處,四方遊子都想方設法回家,一家團圓,開開心心過年!今天是大年三十,2019年最後一天,明天就是大年初一,時間即將進入2020年!農村四合院.家這是我老家,傳統的農村客家院子,我老爸四兄弟在九十年代一起建的房子,住在一起,過年熱鬧的很!
  • 中秋和國慶的大團圓,今年一定不一樣!
    又是一年中秋節,而今年的中秋佳節又是不一樣的佳節,在中秋節這一天,剛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國慶節碰上中秋節,這樣的機遇,是很難碰到的,也註定了今年的中秋國慶是跟以往不一樣的。今年的一場疫情,致使很多人在外沒有回家過年,在家過年的也沒有過好年,不能走親訪友,就少了很多年味,疫情有所緩解後,又都出去工作,沒回家的也沒有回家,都是準備中秋節回家過年,而沒有出去旅遊的,也會趁這個雙節出去走走,看看疫情後的風景,跟著幾個三五好友出去看看,散散心,為祖國慶生。
  • 首批四城市發飛豬「原地過年」紅包,你該好好看看這個城市
    「原年人」——特指那些2021年春節,響應號召留守在原地過年的人,他們改變了團圓計劃,各地政府和企業也相繼推出留人真香舉措。 為響應國家出臺的就地過年舉措,提供鄉村遊、周邊遊等豐富的旅遊產品和假日休閒活動。今日飛豬發放首批「原地過年」補貼。北京、杭州、廣州、深圳的用戶打開飛豬App,就有機會獲得原地過年補貼,過年期間可以在城市周邊景區、酒店使用,享受折上立減優惠。
  • 林宥嘉帶孕妻回家過年 自認:今年身份不一樣了
    林宥嘉與老婆(資料圖)網易娛樂2月14日報導  據臺灣媒體報導,林宥嘉去年與丁文琪(Kiki)結婚,上月他開心宣布Kiki懷了男寶寶,小倆口結婚1年進展神速,預計夏天迎來「小宥嘉」,昨下午媒體直擊林宥嘉和Kiki搭車直奔南港高鐵站,小倆口手提著伴手禮及行李箱提前返鄉,有「屏東吳彥祖」封號的他,回鄉之旅負責提重物,不讓
  • 深圳景區酒店預訂超預期 「原地過年」帶來旅遊「小陽春」
    2021牛年春節即將到來,由於全國各地相繼下發「就地過年」倡議,不少消費者取消了跨地域旅遊過節,選擇就地過年。今年春節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短周期、近距離、慢節奏的出遊方式,「宅酒店過年」的趨勢更為明顯,適合全家出遊的家庭房、親子房等備受青睞,受年輕人喜愛的電競房、影音房等主題酒店持續升溫。
  • 過年換個花樣吃餃子,分享餃子5種不一樣的做法,比水餃好吃
    過年換個花樣吃餃子,分享餃子5種不一樣的做法,比水餃好吃餃子是中國傳統食物,它起源於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距今一千多年前,醫聖張仲景發明了餃子,一開始餃子包裹著中藥材,用來治療風寒。過年吃餃子,在清朝的時候就非常流行了,那個時候除夕夜包餃子,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新年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而現在北方,逢年過節都吃餃子,過年更是少不了,而且餃子也演變出許多不一樣的做法,煎、煮、蒸、炸等等。過年換個花樣吃餃子,今天分享餃子5種不一樣的做法,比水餃好吃百倍。
  • 全世界都在過春節,韓國也和中國一樣有回家過年!
    春節就像聖誕節一樣,讓全世界的國家都跟風歡慶。而韓國其實也有春節,竟然和中國一樣。在韓國,「農曆新年」是僅次於中秋節的第二大節日,全國放假3天,這也是全年最長的法定假日。新年期間,全家團圓、祭祖、拜年、敬神禮佛以及各式街頭慶典,仍然以韓國傳統的民俗特色完整傳承著。除夕—新年,1月1日、2日為國度規則的公休日。
  • 過年了,是應該想點好事,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而豬年似乎就不一樣了,畢竟再怎麼瘦的豬也是比狗身上的肉都那麼一些的,而且值得期待的是:2019年在國家強力的扶持下,必定不會太瘦的。網絡供圖但是呢,畢竟過年了,吵架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為什麼明明知道收不到錢,還會那麼輕易的相信別人,而且還每天忙得「不亦樂乎」?這是一個極大的問題。當然,對於很多大老闆來說,不忙不行啊,因為底下很多人指望著他吃飯呢。當然,不良的老闆就像封建時代的黑心地主一樣,是不會想這些的。說到這裡我得給有些地主平反一下了:教科書裡講的大部分都不是事實,基本上都是以點概面的說法,其實還是有好些個好地主的,就像現在還是有好些個好老闆的。
  • 軍嫂團圓路,充滿了幸福的「味道」
    春節前有很多軍嫂不遠萬裡來部隊過年這個年他們過得怎麼樣今天就讓我們飛機落地那一刻,聽到這熟悉的聲音,賴玲熬過17個小時的顛簸雖然滿身疲憊,卻難掩臉上的幸福。下飛機第一眼看到的是熱情的接站官兵,進門第一眼看到的是嬌豔欲滴的鮮花和滿桌的水果……這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總會讓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