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一個朋友說,他有個小表弟,上初中還是高中來著,因為現在aj鞋子什麼的很火,所以一直也想買一雙aj。但是他的父母覺得沒必要啊,花這麼多錢值得嗎?所以,這位小表弟就哭喊著鬧脾氣,希望能夠「打動」父母。
不禁想起,我老媽和我說過:你如果非常喜歡一樣東西,這件東西也許超出了家庭承受的範圍,那媽媽也會幫助你去獲得它,因為這真的會讓你感覺很好,甚至很幸福。
意思就是——你需要參與到這個獲得的過程中,而且你不能所有的東西都要最好的,並且張口就要。那你會很難受,你的父母也會很難受,而且一直都會很難受。(土豪例外哈,土豪也不會糾結於這些個問題)
比如你要了aj要MAC,要了MAC要IPX,要了IPX要水冷主機,要了水冷主機要superme,要完superme還想讓你父母多出點力給你買大房子,買寶馬小敞篷。關鍵你們家還是個普通家庭,而你覺得這理所應當,你覺得父母辛勤打拼那麼多年就是為了在這一刻全部給你,全部用來滿足你的物質欲望。
名牌鞋子,比如aj這種東西的性價比顯然是不高的。如果真的喜歡,就說出來,商量一下,也許在條件範圍內父母還是會滿足的。但是父母多花的錢是買了你的開心幸福,這才是父母覺得真正有必要有價值的東西。
aj是不是有必要?當然沒必要,不是父母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沒必要。某音不要看太多,兄弟。還什麼「小哥哥,我可以踩在你的aj上面親你嗎?」有錢人都這麼無聊的嗎?不要相信某音上面那些炫富的東西——炫他們有多少雙aj,多少件supreme,多少雙椰子啦,還有就是某音也要少看為妙。
靜下心來想想aj的屬性,一雙鞋而已,1000到6000塊之間,作用是幫助打球,腳感好,抓潮流,滿足虛榮心。這些屬性不能構成一件必需品,而且這些屬性都有很強的可代替性。和它們的價值相比,性價比不高。
這就很符合消費主義下輕奢的概念了,實際上你穿一雙國產鞋,200到900,以前沒aj的時候還不照樣打球。而且現在有豪車別墅的各種二代多如牛毛,它到底能給你多少優越感?
現在很多的年輕人被保護的好,沒有獨立面對過生存生活壓力,實際上這一雙鞋的錢放在真正的必需品上已經可以幹很多事了,以現在平均家庭的收入來看,品牌鞋還遠沒有到人均一雙的地步。
你的父母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而你還在他們的保護膜中,所以看不了這麼清晰。當然這也無可厚非,我們這一代的生活條件好了起來,這也是一種普遍現象。所以說,買aj,可以;願意為這雙鞋的屬性付出更高的費用,也可以。但是請不要把它提升到必須品的地步,它/你還差得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