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賣員、快遞員在居民樓裡租住,電動車的電池集中在屋裡充電太危險了!」上周,本市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電動自行車管理和火災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全面清理違規充電停放的電動自行車。自《通知》發布以來,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相關問題的市民不少。
連日來,記者對電動自行車問題展開調查。令人意外的是,市民們普遍反映企業電動車違規充電現象多,但調查的結果卻截然相反,多個街道辦事處接訴即辦,已於第一時間排除了大量安全隱患;反倒是居民電動車進樓入戶的情況更多發,且難管住、易反彈。
東城區雍和宮大街40號院內,共有16戶人家,進了院門,南北兩間小平房均被出租作為外賣送餐企業的員工宿舍。院內居民說,租住人員經常在屋內給電動車充電,有時甚至多塊電池同時充,實在是太危險了。
第一次實地走訪時記者看到,居民們提到的兩間小屋有了變化,所有的窗戶前都懸掛著棉布簾、棉被,看不到屋內是什麼情況。居民們說,大家向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反映後,相關部門立即進行了治理,但現在兩間房子的窗戶都擋得嚴嚴實實,是否還有人在屋裡充電,從外面根本看不出來,居民們都擔心隱患沒能完全消除。
記者從屬地街道辦事處了解到,按照接訴即辦要求,8月9日上午,街道配合相關部門到該院現場執法,發現有大量電動車正在充電,執法人員對正在充電的電池進行了查抄,並要求企業負責人到消防部門接受約談;8月10日,社區對該院落進行了複查。
鑑於居民仍有疑慮,昨晚7點,記者與北新橋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到雍和宮大街40號院再次進行突擊複查。打開南屋的屋門,這間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裡放著兩張床,大部分空間是閒置的,屋內沒有發現電池及充電設備。北屋面積略大,床位一字排開,同樣沒有再發現充電現象。
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此前進行調查時,現場不僅有大量電池正在室內充電,這裡還涉嫌存在群租現象,經過治理,這些問題、隱患已經一一排除了。
既然沒有違規現象,為何要掛棉門帘遮擋窗戶?對於居民們的質疑,企業負責人解釋,夏日天氣炎熱,外賣送餐工作辛苦,小夥子們回到宿舍難免光膀子,考慮到院內住著不少女居民,此前她們也提過意見,所以,企業才要求員工們遮擋窗戶,以免有礙觀瞻。
朝陽區垂楊柳中裡14號樓5單元居民反映,位於一層的一戶出租給了外賣送餐員,送餐員們不僅在室內給電池充電,還拉飛線到樓外充電,希望這個問題能儘快治理。
8月26日晚上,記者在現場看到,該樓樓前區域相對狹窄,5單元樓門周圍放置著5輛電動自行車,一樓窗外的一輛車正在充電,所用的充電器正是從窗戶裡接出來的。
「沒關係,您進屋看看吧。」當記者講明情況和居民們的疑慮後,這間職工宿舍的負責人把記者讓進了屋。屋裡擺著架子床,還有兩名正在休息的員工,但沒有室內違規充電現象。
「現在可不敢在屋裡充電了。」這位負責人說,送餐員平時電動車用得很頻繁,一輛車充滿電能跑四五十公裡,幾乎每天都要充電。居民反映情況後,他們配合相關部門的調查,同時,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接受了處罰並進行了整改。本周內,送餐員們就會搬離這裡,另覓新址,「我們找了一個周邊有正規充電車棚的房子,同時,也要求大伙兒停車不許堵門,避免類似問題再發生。」
朝陽區安華裡五區17號樓,是一棟呈H形的老居民樓。在本小區乃至整個安貞地區,都是人口密度最高的樓之一,總量達到300餘戶。此前,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到居民反映,經常有人將電動車停放在樓道裡,甚至在樓道裡充電。
記者現場走訪時看到,除了11層,幾乎所有樓層都有電動車停放現象,該樓的無障礙坡道正對樓門,很多人甚至不用下車,直接把車騎進樓裡。樓道裡,雖然有關禁停電動車的告知貼了很多,但很多告知單都被撕掉了。
居民樓裡的違規電動車現象,到底應該怎麼管?為此,本欄目記者聯繫了屬地安貞街道辦事處。昨天下午,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到該樓對違規停放的車輛進行了集中清理。街道保安員把這些擋路的電動車全部抬到了樓下,冒著高溫,忙了整整一下午,他們黑色的制服上都浸透了白花花的汗鹼。
「是應該清理一下,真及時!」看著電動車一輛輛被「請」出樓,很多居民都表示支持。也有不少居民主動配合工作,將電動車自行挪到了樓下。
街道平安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為徹底消除隱患,街道通過廣泛調研、走訪等方式,了解掌握地區「停車難,充電難」的問題癥結,街道研究並制定了《安貞街道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充電安全規範工作實施方案》,按照「接訴即辦」原則,採取多項措施,「疏堵結合」,引導居民安全規範使用電動自行車,其中,包括增設智能充電櫃,加快智能電動車充電櫃引入進度,以及加快選址、增設密度。
除了以上這些地方,在歷時13個小時的調查中,記者還走訪了和平裡等一些小區。對比發現,作為企業宿舍的室內充電現象,都有了解決方案,已解決的並未反彈;居民違規充電現象卻不好治理,且反彈率高。
在接受採訪時,一些街道辦事處分析,目前,企業員工室內充電現象,危險性雖然相對高,治理辦法卻是多元化的。首先,把居民樓用作企業宿舍,是否涉及群租問題,手續是否完備,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規範,從這些方面,都是可以迅速進行治理的。最後,還可以通過企業本身,要求其對員工加強安全教育,進行約束。
「但是對於居民,我們是沒有罰則的。」很多街道都談到,關於居民電動車充電問題,目前是以勸導為主。而且,按照主體責任劃分,勸導工作應由小區物業、產權單位來做,但很多老舊小區最早都是職工宿舍,沒有正規的物業體系,所以,治理電動車相關問題的能力有限。
根據《通知》要求,不得在建築內的公共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等公共區域和家庭室內停放電動自行車或充電。但是,很多電動車主以及外賣、快遞員不解:「是不是意味著今後哪兒都不能充電了?」
增設正規的充電設施迫在眉睫。記者注意到,《通知》中也同時明確要求加快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場所建設,責任落實主體是各區(地區)、各街道鄉鎮。
據了解,目前已有很多老舊小區開始建設電動自行車專用的充電存車棚,比如,安貞街道正在打造「百米充電樁」的便民分布圈,智能充電櫃很快也會進入剛剛經過治理的安華裡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