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蘭州晨報 2008-01-25 11:29 編輯:肖剛
傳說在女媧時代,有一天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藍天的一角突然坍塌下來。驚散奔逃的人群,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會聚於女媧身邊,紛紛請求女媧神補天安地,拯救萬民。女媧答應了眾人的要求,將各地青藍色的石頭搬運到天空塌陷處,開始了鍊石補天。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女媧補好了天穹。
這就是有名的「女媧補天」的遠古神話。
循著這個神話,記者有了一個新鮮的發現:傳說女媧補天之處,就在今甘青交界地帶。而且,傳說女媧將剩下的石頭堆成一座石山。這座大山上堆積的石頭跟天穹的顏色一模一樣,青藍青藍,隨著日出日落不斷變換出深淺不同的色彩,後來人們就將這座山命名為「積石山」。這就是現今綿延於黃河沿岸的積石山,由此,這一遠古神話在地域上和我們變得親切而又迷離。
大禹導河於積石山
積石山不僅與女媧有關,根據民間傳說,更與大禹息息相關。記者意欲探究神話遺蹤,驅車前往積石山。路上,記者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上古時期,巍峨高聳的積石山擋住了黃河滾滾的水流。每到雨季,滄海橫流,江河無序,洪水泛濫,百姓遭殃。這時候,活了九萬九千歲的女媧已經去世。為了應對黃河水災,堯帝從群臣中選擇能人去治理,大家推舉了大禹的父親鯀。鯀採用築堤堵水的辦法,堵來堵去,這兒堵那兒開,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堯帝便處死鯀,命鯀的兒子大禹接任繼續治理洪水。大禹忍著失去父親的悲痛,踏上了治理黃河的徵途。
大禹是個非常能幹的人,他找出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決定先進行實地考察。從災害最大的黃河地段開始,他循河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積石山所擋,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內的災害。大禹意識到,看來治水的關鍵問題在於鑿開缺口,讓黃河水洩出去,才能消弭災害隱患。於是,他決心劈開高聳的積石山,疏河導水。
大禹和他的子民們帶著石斧、石刀、石鏟、骨鏟等簡陋工具,奮戰在積石山上。大禹是治水的首領,跑在治水現場的最前沿。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據說曾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口,卻沒顧上進去看看。第一次經過門口時,他聽見自己的兒子呱呱落地了,妻子由於分娩的痛苦正在大聲呻吟。手下勸他進去看看產婦嬰兒,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聽見兒子咿呀學語,揮著小手叫父親,大禹遠遠地打了個招呼,含著熱淚離開了。第三次經過家門口,孩子已經10歲了,跑過來抓住父親的手往家裡拉,他愛憐地抱起兒子,親了一下,又匆匆離去。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治水的子民,他們用更大的勁頭投入到治水之中。
正在艱難開鑿的時候,從黃河中躍出一匹龍馬,背上背著《河圖》,獻給了大禹。獲得《河圖》後,大禹有了役使鬼神的能力,藉助神力,他導河成功,很快治平了水患。
大禹導河遺存尋跡
路過積石山縣城,記者約了該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永明,一同前往積石峽。
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沒有確切記載,只有後人的追述記載。傳說大禹治水的次序先是乾旱的內陸流域,而後到半乾旱和半潮溼的下遊流域。《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海。」
記者一行到達積石峽口,可以看到綿延幾十裡的積石山被黃河攔腰切為兩段,中間形成黃河峽谷,長50裡,這就是著名的積石峽,據說為當年大禹鑿開形成。
記者注意到,積石山山巒裸露的巖體和傳說中女媧補天時遺留的積石顏色不一樣,不是青藍色,而是紅色。就此,何永明副部長告訴記者,根據當地民間的說法,這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有一條惡龍橫行過來,擋住峽谷的開鑿,禹王爺非常生氣,揮斧劈去,把妖龍斬為兩段。崖壁上的紅色,就是妖龍被斬斷後噴出的斑斑血跡。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喜出望外,他召集華夏部落聯盟的所有酋長,開了一次慶功大會,會上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並給大禹頒賜了用黑色的玉琢磨而成的禮器玄圭。
在積石峽西端黃河北岸,還有一塊相傳為大禹導河時憩息過的巨石,人稱「禹王石」,當地有很多人都看到過。據何永明副部長介紹,「禹王石」全身青黑光滑,其頂部平整的表面上有禹王的「坐痕」清晰可見。當地人說它是神石,每到農曆初一、十五,就會到巨石旁祭祀。近年因修建電站,該石被淹沒,記者無緣一見。
據說在「禹王石」附近,曾有過一座禹王廟,修建於1490年,1524年移到黃河南岸臺地上。明代兵部尚書彭澤到過此地,寫有:「積石河流險扼之地,禹所親歷,禹王廟修過多次,屢遭兵燹,屋倒廟塌,但遺蹟尚可辨認。」此後又有復修。明代和清代初期,這座殿閣宏偉的廟宇聞名遐邇。清光緒年間,該廟與著名的積石關門樓一起毀於一場大火。
今臨夏縣三角鄉有個禹王莊,全村皆姓王,自稱是禹王后代。記者從積石山縣返回時意欲採訪,但因積雪封路,未能成行。
積石峽:多民族創造的古今文明
根據何永明副部長提供的資料,積石峽周邊還有很多傳奇遺蹟。同時,記者了解到,正是在這片女媧和大禹「生存」過的土地上,後期有稽可查的各民族的歷史及文化也頗為豐富。
積石山,漢時設立過河關縣。西晉時設立了臨津縣臨津關。西秦在潭郊建立過國都。隋代設立積石鎮時設積石軍。明代洪武年間,改為積石關。上世紀80年代初設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積石峽,在中國歷史上是中原農業民族與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的分界線,由於軍事位置重要,被稱為「積石鎖鑰」。峽口有古絲綢之路南道在黃河上的重要渡口,當年中原和西域的商隊、使臣不絕於途。歷史上這裡發生過許多戰事,羌、漢民族之間長時間爭奪、拉鋸。公元前10世紀,周穆王率七之士,馭八駿之乘,由宗周(今西安)出發,經崆峒、隴山、狄道、積石峽,入樂都、張掖河,到達崑崙山,會見了西王母,溝通了中原與西域交通,與西部友好民族進行了交往。公元前138年和前126年,張騫兩次通西域,往返河州,在臨津渡(今大河家)過黃河入湟中。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萬騎,激戰黃河渡口,轉戰六日,過焉支山,抗擊匈奴。
趙充國、李息、耿恭、馬防、夏侯淵等將多次用兵河湟,積石地區為主要戰場。隋煬帝帶后妃、侍從率40萬大軍浩浩蕩蕩經臨津,震懾吐谷渾到張掖陳兵講武。唐代時兵部尚書侯君集率軍過臨津,西進攻打吐谷渾,恢復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衛國公李靖在此駐軍。宋代王韶拓地開邊,收復河州。成吉思汗攻打積石州。明代在河州沿山設立二十四關,積石關為第一關,並在河州設立茶馬互市重要市場,在積石關創設禹王廟。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撒拉族韓奴力率軍與清軍對峙。積石屢為戰地,幹戈不息。從古到今,西羌、鮮卑、吐谷渾、吐蕃、回、保安、東鄉等民族在這裡風雲際會,創造了古今文明,演繹了一幕幕悲壯歷史。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