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理:積石山:大禹鑿山導河的源頭

2020-12-15 每日甘肅網

來源:蘭州晨報  作者:  2008-01-25 11:29  編輯:肖剛

  傳說在女媧時代,有一天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藍天的一角突然坍塌下來。驚散奔逃的人群,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會聚於女媧身邊,紛紛請求女媧神補天安地,拯救萬民。女媧答應了眾人的要求,將各地青藍色的石頭搬運到天空塌陷處,開始了鍊石補天。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女媧補好了天穹。

  這就是有名的「女媧補天」的遠古神話。

  循著這個神話,記者有了一個新鮮的發現:傳說女媧補天之處,就在今甘青交界地帶。而且,傳說女媧將剩下的石頭堆成一座石山。這座大山上堆積的石頭跟天穹的顏色一模一樣,青藍青藍,隨著日出日落不斷變換出深淺不同的色彩,後來人們就將這座山命名為「積石山」。這就是現今綿延於黃河沿岸的積石山,由此,這一遠古神話在地域上和我們變得親切而又迷離。

  大禹導河於積石山

  積石山不僅與女媧有關,根據民間傳說,更與大禹息息相關。記者意欲探究神話遺蹤,驅車前往積石山。路上,記者腦海中不斷浮現出大禹治水的故事。

  傳說,上古時期,巍峨高聳的積石山擋住了黃河滾滾的水流。每到雨季,滄海橫流,江河無序,洪水泛濫,百姓遭殃。這時候,活了九萬九千歲的女媧已經去世。為了應對黃河水災,堯帝從群臣中選擇能人去治理,大家推舉了大禹的父親鯀。鯀採用築堤堵水的辦法,堵來堵去,這兒堵那兒開,勞民傷財,一事無成。堯帝便處死鯀,命鯀的兒子大禹接任繼續治理洪水。大禹忍著失去父親的悲痛,踏上了治理黃河的徵途。

  大禹是個非常能幹的人,他找出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決定先進行實地考察。從災害最大的黃河地段開始,他循河而上,來到積石山,看到黃河被積石山所擋,咆哮而下,造成九州之內的災害。大禹意識到,看來治水的關鍵問題在於鑿開缺口,讓黃河水洩出去,才能消弭災害隱患。於是,他決心劈開高聳的積石山,疏河導水。

  大禹和他的子民們帶著石斧、石刀、石鏟、骨鏟等簡陋工具,奮戰在積石山上。大禹是治水的首領,跑在治水現場的最前沿。大禹治水的十三年中,據說曾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口,卻沒顧上進去看看。第一次經過門口時,他聽見自己的兒子呱呱落地了,妻子由於分娩的痛苦正在大聲呻吟。手下勸他進去看看產婦嬰兒,他怕耽誤治水,沒有進去。第二次路過家門,聽見兒子咿呀學語,揮著小手叫父親,大禹遠遠地打了個招呼,含著熱淚離開了。第三次經過家門口,孩子已經10歲了,跑過來抓住父親的手往家裡拉,他愛憐地抱起兒子,親了一下,又匆匆離去。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治水的子民,他們用更大的勁頭投入到治水之中。

  正在艱難開鑿的時候,從黃河中躍出一匹龍馬,背上背著《河圖》,獻給了大禹。獲得《河圖》後,大禹有了役使鬼神的能力,藉助神力,他導河成功,很快治平了水患。

  大禹導河遺存尋跡

  路過積石山縣城,記者約了該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永明,一同前往積石峽。

  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沒有確切記載,只有後人的追述記載。傳說大禹治水的次序先是乾旱的內陸流域,而後到半乾旱和半潮溼的下遊流域。《尚書·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海。」

  記者一行到達積石峽口,可以看到綿延幾十裡的積石山被黃河攔腰切為兩段,中間形成黃河峽谷,長50裡,這就是著名的積石峽,據說為當年大禹鑿開形成。

  記者注意到,積石山山巒裸露的巖體和傳說中女媧補天時遺留的積石顏色不一樣,不是青藍色,而是紅色。就此,何永明副部長告訴記者,根據當地民間的說法,這是當年大禹治水時,有一條惡龍橫行過來,擋住峽谷的開鑿,禹王爺非常生氣,揮斧劈去,把妖龍斬為兩段。崖壁上的紅色,就是妖龍被斬斷後噴出的斑斑血跡。

  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後,舜喜出望外,他召集華夏部落聯盟的所有酋長,開了一次慶功大會,會上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並給大禹頒賜了用黑色的玉琢磨而成的禮器玄圭。

  在積石峽西端黃河北岸,還有一塊相傳為大禹導河時憩息過的巨石,人稱「禹王石」,當地有很多人都看到過。據何永明副部長介紹,「禹王石」全身青黑光滑,其頂部平整的表面上有禹王的「坐痕」清晰可見。當地人說它是神石,每到農曆初一、十五,就會到巨石旁祭祀。近年因修建電站,該石被淹沒,記者無緣一見。

  據說在「禹王石」附近,曾有過一座禹王廟,修建於1490年,1524年移到黃河南岸臺地上。明代兵部尚書彭澤到過此地,寫有:「積石河流險扼之地,禹所親歷,禹王廟修過多次,屢遭兵燹,屋倒廟塌,但遺蹟尚可辨認。」此後又有復修。明代和清代初期,這座殿閣宏偉的廟宇聞名遐邇。清光緒年間,該廟與著名的積石關門樓一起毀於一場大火。

  今臨夏縣三角鄉有個禹王莊,全村皆姓王,自稱是禹王后代。記者從積石山縣返回時意欲採訪,但因積雪封路,未能成行。

  積石峽:多民族創造的古今文明

  根據何永明副部長提供的資料,積石峽周邊還有很多傳奇遺蹟。同時,記者了解到,正是在這片女媧和大禹「生存」過的土地上,後期有稽可查的各民族的歷史及文化也頗為豐富。

  積石山,漢時設立過河關縣。西晉時設立了臨津縣臨津關。西秦在潭郊建立過國都。隋代設立積石鎮時設積石軍。明代洪武年間,改為積石關。上世紀80年代初設立了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積石峽,在中國歷史上是中原農業民族與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的分界線,由於軍事位置重要,被稱為「積石鎖鑰」。峽口有古絲綢之路南道在黃河上的重要渡口,當年中原和西域的商隊、使臣不絕於途。歷史上這裡發生過許多戰事,羌、漢民族之間長時間爭奪、拉鋸。公元前10世紀,周穆王率七之士,馭八駿之乘,由宗周(今西安)出發,經崆峒、隴山、狄道、積石峽,入樂都、張掖河,到達崑崙山,會見了西王母,溝通了中原與西域交通,與西部友好民族進行了交往。公元前138年和前126年,張騫兩次通西域,往返河州,在臨津渡(今大河家)過黃河入湟中。公元前121年,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萬騎,激戰黃河渡口,轉戰六日,過焉支山,抗擊匈奴。

  趙充國、李息、耿恭、馬防、夏侯淵等將多次用兵河湟,積石地區為主要戰場。隋煬帝帶后妃、侍從率40萬大軍浩浩蕩蕩經臨津,震懾吐谷渾到張掖陳兵講武。唐代時兵部尚書侯君集率軍過臨津,西進攻打吐谷渾,恢復通往西方的絲綢之路,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衛國公李靖在此駐軍。宋代王韶拓地開邊,收復河州。成吉思汗攻打積石州。明代在河州沿山設立二十四關,積石關為第一關,並在河州設立茶馬互市重要市場,在積石關創設禹王廟。清德宗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撒拉族韓奴力率軍與清軍對峙。積石屢為戰地,幹戈不息。從古到今,西羌、鮮卑、吐谷渾、吐蕃、回、保安、東鄉等民族在這裡風雲際會,創造了古今文明,演繹了一幕幕悲壯歷史。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相關焦點

  • 積石鎖鑰一一積石關
    峭壁上層層疊疊的紋路,相傳是大禹鑿山導河時留下的斧痕,被稱為「積石神功」。原建於積石峽的禹王廟已蕩然無存,「積石關」也只留下一片殘存的邊牆和坍塌的關門,山下有個村莊叫「關門村」意為積石關之門。公元345年,前涼張駿攻取枹罕,始設河州,取大禹導河之州之意。西晉在縣境設臨津縣,西秦曾遷都於譚郊(今劉集鄉崔家村),唐曾設米州、米川縣、安鄉縣、積石軍。金設積石州,明設銀川驛和長寧驛。民國時縣境先後屬導河縣、臨夏縣。1913年改河州為導河縣,更加明確和強調了大禹導河的歷史與影響。
  • 【地理探究】關於黃河的地理介紹,黃河之源被重新確認,真正源頭僅...
    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
  • 積石山4A級景區,大山莊國際旅遊度假村,打造西部生態「小九寨」
    十大主體景觀是:五龍瀑布群景觀、壯美山巒和靈秀溪水景觀、森林景觀、石文化景觀、女媧補天傳說文化景觀、大禹導河傳說文化景觀、飛陽仙姑傳說文化景觀、樊家峽關景觀、大山莊峽傳統「花兒」會景觀、祈雨「取水」民俗景觀。八大功能區是:遊客接待服務區、「花兒」文化欣賞區、大禹文化領略區、高山瀑布群觀賞區、山地養生度假區、自駕露營區、民俗文化體驗區、休閒娛樂區。
  • 積石堂不是藥房,崑崙堂也不是武俠門派,都是圖書館,來了解一下
    蘭州大學圖書館——積石堂是西北地區最大的圖書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它不僅是蘭州大學的標誌性建築,更是蘭大發展的歷史見證。蘭大建築多以山命名,以大禹治水,「導河積石」的積石山命名,山海經中認為積石山是黃河之源,黃河又是中華文明的搖籃。
  • ...飲水思源 全省58個貧困縣脫貧攻堅主題公益廣告」秀美積石山 醇...
    《尚書·屬貢》記載的大禹「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意為大禹治水源頭就在這裡。這裡是「中國花椒之鄉」「世界民歌(花兒)考察採錄地」及中國「彩陶王」故鄉,還曾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
  • 大陸澤文化:大禹與大禹治水
    大禹治理了「九河」,制定了貢賦,使天下「九州攸同,四奧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滌原,九澤既陂,四海會同。」「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舜帝與禹、伯夷、皋陶談話,對大禹的功績進行評價,大禹說: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大家敬重禹的功德,讓天下以大禹為榜樣。舜帝推薦大禹繼承帝位,後來他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
  • 甘肅積石山的「幸福密碼」:「僑」接世界,向陽而生
    中新社甘肅積石山11月8日電 題:甘肅積石山的「幸福密碼」:「僑」接世界,向陽而生作者 丁思 艾慶龍若是天氣晴好,甘肅藏族教師方小雄會走進校園溜達,這是她的母校,也是她工作的地方。嶄新的塑膠跑道、溫馨的學習園地、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宣洩室……這裡新近發生的一切,都讓方小雄感嘆「如今的積石山孩子,太幸福了」。11月7日,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左三)一行赴甘肅積石山縣調研考察吹麻灘小學。 中新社記者 高展 攝甘肅積石山縣,是國列省列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中國國務院僑辦自1998年起定點幫扶。
  • 黃河源頭的千年探尋之路,到最後才發現,母親河的源頭竟這麼小
    或許有些人不知道,其實到了近代,黃河的源頭才真正被認定。 有人可能會說,找尋一條河的源頭有那麼難嗎?幾千上百年了都沒搞定,其實還真是那麼回事。我們在課本上看到的地圖,往往就那麼簡單地勾上幾條彎彎曲曲的線,一目了然的樣子。
  • 一縣一品公益助農,群山疊翠大墩峽,甘肅積石山大河家雞蛋皮核桃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隸屬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是甘肅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縣,地處臨夏州西北角小積石山東麓,位於甘肅省西南部。縣境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既含山地、高山綜合氣候特徵,受地勢影響,全縣氣候差異很大,又具有小區域性氣候特徵。冬春季乾燥,夏秋季溼潤。
  • 碣石山——鹽山的「祖山」
    其二「 導岍及岐,至於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嶽;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恆山至於碣石,入於海。」其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於華陰,東至於砥柱,又東至於孟津,東過洛汭,至於大伾;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又北,播為九河,同為逆河,入於海。」
  • 甘肅黃河三峽吧咪山登山節引千人登山遊覽聖地
    甘肅黃河三峽吧咪山登山節引千人登山遊覽聖地 2017-10-29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羅攀     10月28日,黃河三峽第十屆「永生杯」吧咪山登山節舉行
  • 衝刺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 平安健康守護行動奔赴甘肅積石山
    在脫貧攻堅戰收官的關鍵時刻,平安醫保科技聯合平安好醫生,開展平安健康守護行動,針對積石山貧困人口的醫療健康需求提供專項幫扶,助力村民健康越冬,決戰脫貧攻堅最後一公裡。未來,平安醫保科技也將持續關注積石山縣醫療健康扶貧工作,配合積石山縣委、縣政府及醫保衛健局,尋求更多切入點,為實現持續脫貧、建立美麗鄉村做出更大貢獻。自2018年以來,平安集團「三村工程」面向「村官、村醫、村教」三個方向,充分利用金融服務、科技、渠道等綜合優勢,通過產業扶貧及健康扶貧等多種扶貧方式,助力脫貧攻堅。
  • 當年和大禹一起治水的都有哪些人?他們都去哪裡了?
    在這一章中,我們要來記述和大禹一起治水的那些人。大禹治水時,華夏、東夷各部落首領各自帶領著眾多的徒眾和禹並肩治水。洪水遮天覆地,治水的陣容十分浩大,每州動用了十二師,共三萬人,十二州也就是三十六萬人。帶領如此眾多的人群在兇猛的洪水中劈山導河,攀越群峰,這些首領們個個都是天賦異稟的能人。
  • 中央統戰部調研甘肅積石山定點扶貧
    中新社甘肅積石山11月7日電 (丁思 艾慶龍)中央統戰部副部長譚天星一行7日來到甘肅積石山縣調研定點扶貧工作,考察了學校、醫院,以及光伏扶貧電站、良種牛繁育示範基地項目、食用菌種植示範基地等扶貧產業,入戶走訪了農村脫貧攻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