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相信大家對這個詞並不陌生,它是由地殼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造成的震動,這個中間會產生波動,也就是俗稱的地震波,而引起這個事情的主要原因就是板塊與板塊的擠壓了。
而我國也遭受過多次的地震,影響波及有大有小。1950年的察隅地震,發生地位於西藏的察隅縣,震級高達8.5級,死亡人數超過了4000人,這個地震導致喜馬拉雅山的十多萬平方公裡被毀,雅魯藏布江被截成了兩段。整個村子都被地震拋到了江對面,慘不忍睹。
而發生於1966年的邢臺地震情況就稍微好點,震級最高7.2級,不過發生時漫天飛雪,地震加上冰凍造成了8000多人的喪生。通海地震發生於1970年,震級7.7級,此地震造成了15000多人死亡。
說了這麼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唐山大地震了,發生於1976年,雖然它的震級沒有察隅地震高,只有7.8級,但是他造成的影響和損失是不可估量的,是建國以來發生的最大的自然災害,這次地震影響極其深遠,它導致整個唐山市在一夜之間成為廢墟,不計其數的居民無家可歸,這次地震造成的傷亡人數達到了24.2萬人。
不過在中國的地震史上有一次地震可以說是最為慘烈,那就是海原地震,根據一部分史料記載,1920年的海原地震居然將200公裡之外的蘭州摧毀了百分之30,相距400公裡的西安在感受到震動的同時,還有上百座的房屋倒塌被毀,甚至相隔1000的公裡的北京也能略微感到搖晃。
雖然海原地震的震級只有8.5級,但是它的毀滅程度達到了驚人的12級,震中釋放的能量相當於唐山大地震的11倍,這股強烈的震動居然持續了十多分鐘,據說當時世界上有96個地震臺都記錄到了這場驚人地震,不可謂震驚全球。
按照當時國民政府的《中國民報》統計報導,海原縣死亡人數有7萬多人,被壓死的牲畜7萬餘頭,有百分之80的房屋被毀,受災第二嚴重的固原縣,死亡人數4萬多人,其他縣城死亡人數也均上萬。
據不完全統計,海原地震總共造成23萬人死亡,房屋倒塌不計其數。更誇張的是,後來光是大大小小不間斷的餘震,都持續了長達3年之久。
其實海原一直就是一個地震區,《固原縣誌》、《重修隆德縣誌》等史料均有海原地區的地震記載。
民國時期,海原因為地處偏遠,所以交通非常閉塞,幾乎是與世隔絕,再加上當時的軍閥混亂,地震發生後,政府基本上難以救援,而且據了解,當時地震發生後,人們沒衣服,沒糧食,沒住所的慘狀,地震後期,甚至出現了狼狗成群結隊出來獵食平民的慘狀。
當時的中國科技不發達,並沒有地震儀和地震臺,發生地震了都不知道在哪個方向,直至一個月後才知曉是海原,據說海原地震發生前其實有很多預兆,比如當年持續大旱,氣溫非常異常,經常雷暴等等,不過這次地震也讓北洋政府清醒了一些。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類似情況,北洋政府專門派人到法國留學,直至1930年,我國在北平建立了地震臺,這個代表著中國的地震觀測正式進入到了現代化當中!正是在這種一次次教訓中,人類才終於建立起了對地震的監測預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