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殷囑託,長汀不斷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勝利—— 綠回汀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的工作寄予厚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極大鼓舞了全省幹部群眾的昂揚鬥志。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在朝著總書記親自為福建擘畫的宏偉藍圖前進的進程中,各地各部門各行業牢記囑託、矢志不移、奮力前行,工作中湧現出許多亮點和成效。
深冬時節,長汀縣河田、策武、三洲等地依然綠意盎然。昔日水土流失嚴重的「光頭山」上,近年新植的楓香、木荷等闊葉樹點綴在蒼翠的馬尾松林間,驅散了冬日的蕭瑟。
此情此景,讓人很難相信,這裡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
數十年接續奮鬥,幾代人篳路藍縷,長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關懷與親自推動:
1998年元旦,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為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題詞「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習近平同志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連續兩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總結長汀經驗,推進全國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牢記囑託,砥礪前行。長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殷殷囑託,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以精準治理措施打響最後的攻堅戰,不斷推動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新勝利。
攻堅時刻,治理縱深推進
經過數十年的持續治理,綠色開始逐漸回歸汀州。據統計,截至2019年初,長汀水土流失面積從2000年的105.66萬畝下降到36.926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000年的22.74%降低到7.958%,森林覆蓋率由59.8%提高到79.8%。
行百裡者半九十。治理成效雖卓著,但越到後邊越是難啃的「硬骨頭」。 在當地看來,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到了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攻堅時刻,必須下更大力氣向縱深推進。
「進則全勝,不進則退。」關鍵時刻,去年1月8日,省委書記于偉國調研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要求至2020年底水土流失率下降1個百分點以上,取得決定性勝利。2月,省委下發《長汀縣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實施方案》。根據該方案,到2020年,長汀要實現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萬畝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270億元以上,平均增長9%,實現GDP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基於此,長汀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廳、省林業局等省直單位及龍巖市大力支持下,在兩年內將投入5.72億元實施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三大工程」21個項目。
隨即,去年3月,長汀縣召開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推進會,部署安排兩年的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動員全縣廣大黨員幹部群眾迅速行動起來,在新時代更高起點上打造「長汀經驗」升級版。
「精準治理主要包括治理重點工程、綜合提升工程、生態示範工程這三大工程。」縣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辦公室主任巫成火說。
為推進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工作,長汀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的治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重點難點問題。「縣委常委會議實行一月一聽取治理工作專題匯報、一月一深入治理點開展調研、一月一定期召開治理項目工作推進會『三個一』制度,督促責任落實、工作推進。」巫成火說。
公司化運作,治理更加專業
與此同時,當地探索公司化運作模式,成立國有專業生態治理公司,委託縣古韻汀州公司、林業發展公司作為項目業主,實行項目統一管理、統一設計、統一組織、統一施工,實現專業化治理。
「統籌治理、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治理形式,形成了『補植+施肥+灌草』的立體治理模式。」巫成火說,新模式統籌了綜合治理,打破以往林業、水保等部門各自為戰的單一治理形式,整合涉農資金「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模式,實現「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讓各部門形成了治理合力,也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根據《方案》,水土流失精準治理深層治理包括治理面積精準、治理措施精準和治理技術精準三方面內容,要的是更細的辦法、更高的質量。
「歷史存量『斑塊』得繼續壓縮,增量既要及時覆綠,更得嚴格控制。」縣水土保持中心主任嶽輝介紹,在剩下的治理任務中,人為因素造成的流失「塊」面積佔比約47%,治理的關鍵在於改變原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對因鐵路、公路、電力以及群眾建房建設造成的「斑塊」因地制宜精準治理。
循著這種治理思路,河田鎮南塅村村口,原本因鐵路建設而造成的荒地,種植喬灌草後很快恢復了綠地;黃屋乾水土流失治理點,因電力建設通過草灌種植也恢復了原先的綠意;東華山山場上,9公裡的生物防火林帶日益蔥蘢,既改良林分結構,又提高防火效應……
荒山披綠,產業透綠。在持之以恆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長汀探索縣域經濟綠色發展新模式,梳理出綠色產業發展方向,打造綠色產業體系,做強稀土、紡織服裝、文化旅遊3個主導產業,打造特色現代農業、醫療器械、電子商務3個重點產業,培育新能源、健康養老2個新興產業的「332」產業新格局。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預計超過256億元,同比增長7.8%,並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
春風浩蕩,綠回汀州,一個「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長汀正向我們款款走來。(記者 張杰 戴敏 通訊員 陳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