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星球大戰》接觸較晚,許多美劇如《生活大爆炸》裡那群科學怪咖對於星戰的痴迷,可以說它成為美國人心中的情結,它的周邊衍生品也是無處不在,只是那兩把光劍太有些年代感的武器接受無力。真正去電影院看的是星球大戰七,以及現在的星球大戰八。然後才去看了前傳123和正傳123,所以對整個星戰只能說略知一二。
令我驚訝的是拍攝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正傳和新世紀的前傳之間,人物關係邏輯很自然,正傳中雙胞胎兄妹盧克和萊亞的身世,在前傳中有了詳細的交代,他們的父親阿納金天行者由絕地武士到黑暗勢力的傳奇一生。而星戰七和八中新生的黑暗勢力也即萊亞和漢·索羅的兒子凱洛·倫,似乎在複製外祖父相似的人生路徑。阿納金的轉變是由於害怕失去親人的恐懼,無論是預感到母親的死亡還是議員妻子的難產,他希望獲得力量,而天資聰穎富於冒險精神的他又深感絕地武士前輩們的不重視,不重視的實質是前輩們的預感,他或許是未來平衡西斯大帝的力量,而他們還無法確定這種未知,因而對於他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限制。
而凱洛·倫的轉變同樣來自盧克的預感,盧克培養了一批絕地武士,而凱洛·倫便是其中之一,盧克在深深的恐懼之下舉起了光劍,正當他為自己感到羞愧欲放下光劍之時,從夢中醒來的盧克看到了這一幕,他憤怒了,於是殺光了所有絕地武士,星戰七中甚至殺了自己的父親漢·索羅。有意思的是兩個人物的關鍵情節上的選擇,阿納金選擇了救子,在西斯大帝即將殺死盧克之時,他終於被感化了,臨終前揭下機器面具想用自己的雙眼看看兒子,這一幕估計讓不少人淚奔。而凱洛·倫選擇了弒父,他刺穿將漢·索羅的時候,不知有多少星戰迷氣憤不已,星戰七中最精彩的部分無非就是正傳中的主人公悉數出場,年邁卻依舊優雅的萊亞公主,正傳3中她那套比基尼服裝亮瞎了我的眼,痞帥的漢·索羅,以及一個背影和亮相的盧克,沒有一句臺詞,他們三個的出現就值回了星戰七的票價。
言歸正傳,星戰八之所以叫最後的絕地武士,一是因為盧克的死亡,二是新生力量的崛起蕾伊以及馬棚裡那個拿著掃帚的小朋友,簡而言之,星戰的繼續拍攝必須給過去的主角一個合理的結局,同時也必須給未來一個可以延續發展的線索,因此凱洛·倫是不能輕易改變他黑暗勢力的屬性,給一個個人的猜想,未來n部之後他或許會和外祖父阿納金一樣為了自己的孩子改變。值得一提的是盧克的死亡安排得很好,一代宗師完成最後的使命後在夕陽的餘暉下與天地合一,有點像我們佛教的圓寂,想到了功夫熊貓裡有類似的片段,比較符合中國觀眾的審美,死亡是一個孤獨的大事,比起漢·索羅的死亡那種西方弒父式,我們更加傾向於教化式的,盧克用強大的原力,身在此而形在彼,迷惑了凱洛·倫,給予萊亞和最後的抵抗力量以生還的時間。他還指點了蕾伊,她將是未來可以和凱洛·倫抗衡的力量。
星戰應該是美國人對星際未來的想像,無論是政治制度、戰爭模式、武器裝備,無怪於有人說看未來的武器發展就去美國的大片,他們確實實現了電影裡的諸多設想,包括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等現在我們開始日常接觸的話題,七十年代便已經有了豐富的設想。因此談星戰的延續除了情節內容,重要的便是在星際戰爭模式的體現上,外行看熱鬧,我能說便是星戰給予未來世界豐富的想像,人類世界、動物世界、複製人機器人世界,還是有一些現實的投射,前傳1就是從貿易制度開始,包括議會等等。而機器人的角色也將伴隨著每一部星戰,說實話,若不是那幾個機器人的插科打揮,星戰將失去很多光彩。
值得表揚的是星戰八在凱洛·倫的轉變上並不是非黑即白,他的遊移雖然讓很多人不滿,人物性格不夠鮮明,但這樣反而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