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馬六甲2月13日電 題: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中新社記者 陳悅
大年初八午夜,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告訴中新社記者,即將開始的「拜天公」,源於中國,是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族群春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過完『初九拜天公』,春節的各項禮俗才算告一段落」。
說話間,戶外煙花璀璨,鋪滿了馬六甲的天空。
峇峇娘惹又稱馬來西亞僑生,是早年移民到馬六甲等地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後代,男性稱峇峇,女性叫娘惹,是東南亞的土生華人族群。顏泳和的高祖就來自中國閩南廈門地區,在當地傳承已經一百多年。
顏泳和說,目前僑生公會共有3000多名會員,他們中很多人雖然已經不會說中文了,但依然保留著眾多華人傳統風俗,又融以馬來西亞當地風俗,形成別有特色的峇峇娘惹春節習俗。
還在大年二十九,顏泳和就和全家一起忙碌著準備祭拜祖先的供品。他說,其中的菜餚至少要「四大盤,四大碗」,還要準備時令水果以及金紙。
除夕的年夜飯則少不了一味流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獨特年菜——撈生。撈生是將由代表各種吉祥含義的生魚片、蘿蔔絲、青瓜絲、堅果等擺在一個大盤中,吃的時候全桌人要一起將筷子伸入盤內攪拌,還要高喊「發」或「撈起」,「越大聲越好」,象徵來年興旺發達。
吃完年夜飯,峇峇娘惹習慣到宮廟中迎接新年。顏泳和就是和家人在馬六甲勇全殿迎來己亥年。身為勇全殿名譽顧問的他說,這裡保留著馬來西亞送王船民俗,正在計劃和中國華南的送王船民俗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這裡度歲,顏泳和除了為全家祈求神明保佑,也希望「申遺」能早日成功,讓這一在馬中兩地都有保留的華人民俗發揚光大。
大年初一則是走親訪友的日子。顏泳和告訴記者,對峇峇娘惹而言,走親戚要從最年長的長輩依序一家家走下來,「有時得『捨近求遠』繞遠路」,「這體現了華人長幼有序的傳統」。
到了大年初二,顏泳和每年都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聚會,在庭院中所設的自助餐席,既有當地特色的糕點,色彩鮮豔,十分悅目;也有馬來特色的咖喱菜餚;還有華人傳統的白切雞等菜品,都是峇峇娘惹喜愛的美食。
用餐告一段落,則有傳統的舞獅表演。馬來西亞的舞獅,有傳承自中國的「南獅」「北獅」,還有獨具特色、被列入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的高樁舞獅。在舞獅「採青」環節,「利是」懸於二樓,舞獅者躍上高樁,摘得「利是」,贏得觀者一片叫好喝彩。
餐會結束後,能歌善舞的峇峇娘惹們又載歌載舞,唱起馬來歌謠,氣氛熱烈。
在參觀顏泳和家時,記者注意到,其孩子房間中既有馬來西亞明星照片,也有中國偶像團體「TFBOYS」的「應援大禮包」。文化的交融,在年輕一代中,依然延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