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馬六甲2月13日電 題: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中新社記者 陳悅

大年初八午夜,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告訴中新社記者,即將開始的「拜天公」,源於中國,是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族群春節最重要的民俗之一,「過完『初九拜天公』,春節的各項禮俗才算告一段落」。

說話間,戶外煙花璀璨,鋪滿了馬六甲的天空。

峇峇娘惹又稱馬來西亞僑生,是早年移民到馬六甲等地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生下的後代,男性稱峇峇,女性叫娘惹,是東南亞的土生華人族群。顏泳和的高祖就來自中國閩南廈門地區,在當地傳承已經一百多年。

顏泳和說,目前僑生公會共有3000多名會員,他們中很多人雖然已經不會說中文了,但依然保留著眾多華人傳統風俗,又融以馬來西亞當地風俗,形成別有特色的峇峇娘惹春節習俗。

還在大年二十九,顏泳和就和全家一起忙碌著準備祭拜祖先的供品。他說,其中的菜餚至少要「四大盤,四大碗」,還要準備時令水果以及金紙。

除夕的年夜飯則少不了一味流行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地的獨特年菜——撈生。撈生是將由代表各種吉祥含義的生魚片、蘿蔔絲、青瓜絲、堅果等擺在一個大盤中,吃的時候全桌人要一起將筷子伸入盤內攪拌,還要高喊「發」或「撈起」,「越大聲越好」,象徵來年興旺發達。

吃完年夜飯,峇峇娘惹習慣到宮廟中迎接新年。顏泳和就是和家人在馬六甲勇全殿迎來己亥年。身為勇全殿名譽顧問的他說,這裡保留著馬來西亞送王船民俗,正在計劃和中國華南的送王船民俗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在這裡度歲,顏泳和除了為全家祈求神明保佑,也希望「申遺」能早日成功,讓這一在馬中兩地都有保留的華人民俗發揚光大。

大年初一則是走親訪友的日子。顏泳和告訴記者,對峇峇娘惹而言,走親戚要從最年長的長輩依序一家家走下來,「有時得『捨近求遠』繞遠路」,「這體現了華人長幼有序的傳統」。

到了大年初二,顏泳和每年都要邀請親朋好友來家中聚會,在庭院中所設的自助餐席,既有當地特色的糕點,色彩鮮豔,十分悅目;也有馬來特色的咖喱菜餚;還有華人傳統的白切雞等菜品,都是峇峇娘惹喜愛的美食。

用餐告一段落,則有傳統的舞獅表演。馬來西亞的舞獅,有傳承自中國的「南獅」「北獅」,還有獨具特色、被列入馬來西亞國家文化遺產的高樁舞獅。在舞獅「採青」環節,「利是」懸於二樓,舞獅者躍上高樁,摘得「利是」,贏得觀者一片叫好喝彩。

餐會結束後,能歌善舞的峇峇娘惹們又載歌載舞,唱起馬來歌謠,氣氛熱烈。

在參觀顏泳和家時,記者注意到,其孩子房間中既有馬來西亞明星照片,也有中國偶像團體「TFBOYS」的「應援大禮包」。文化的交融,在年輕一代中,依然延續。(完)

相關焦點

  • 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
    中新社馬六甲2月13日電 題:一個馬來西亞峇峇娘惹家庭文化交融的春節故事中新社記者 陳悅大年初八午夜,和家人一起莊重的往供桌上擺放金豬(烤豬)、燒肉等菜餚以及甘蔗、鳳梨等水果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會長顏泳和告訴中新社記者
  • 2017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文化周閉幕
    新華網發(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新華網吉隆坡10月10日電 2017馬來西亞華夏系列文化周活動—「峇峇娘惹」文化周,日前在馬六甲落下帷幕。  「峇峇娘惹」文化周活動由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和馬來西亞僑生公會聯合主辦,活動包括了「峇峇娘惹」文化研習營、「拜天公」祭品擺設展、服飾展、文化講座等,全方位的向人們展示了「峇峇娘惹」族群如何接納外來文化,體現了族群和諧發展的包容精神。
  • 「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來西亞舉行
    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左3)、馬六甲州議員楊勝利(左4)等嘉賓為文化周開幕。新華網發(王大瑋 攝)新華網馬六甲8月28日電(王大瑋)「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日前在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舉行。
  • 《小娘惹》帶熱「娘惹文化」 什麼是峇峇娘惹?
    在那個普通話尚未普及的年代,夾帶著南方方言的中國人和口中說著馬來話的馬來人或當地土著通婚後,讓廣東、福建方言+馬來語的語言模式成了峇峇與娘惹的特殊語言——峇峇馬來話。例如,在電視劇《小娘惹》中,你是否還記得劇中有一個叫「Kamcheng」的瓷器。
  • 馬來西亞舉行峇峇娘惹文化周促進海絲文化交流
    新華社馬來西亞馬六甲8月30日電(記者林昊 王大瑋)第三屆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文化周25日至30日在馬來西亞歷史名城馬六甲舉行,以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在文化周期間表示,歷史上,中國與馬六甲等今天馬來西亞所屬地區有著不解之緣。早期的中國移民與當地人的後代被稱為峇峇娘惹,是東南亞土生華人族群。峇峇娘惹保留了中華傳統習俗,同時也吸收了當地馬來人的文化,是中馬文化交流融合的代表,也是馬來西亞極具特色的文化符號和珍貴文化遺產。
  • 大馬民俗學習:峇峇娘惹文化
    自我介紹的時候,他用流利的華語說:我出生於峇峇娘惹家庭,和他是華校同學……等等!峇峇娘惹家庭?什麼是峇峇娘惹?這位老闆看起來和我們並沒有什麼兩樣啊?朋友後來解釋道:峇峇娘惹是華人和馬來人結婚生的後代,他們的祖先是15到17世紀之間開始定居在馬六甲、印尼、新加坡、泰國和緬甸一帶。
  • 馬來西亞峇峇娘惹文化周落幕 「和合」精神受關注
    小模特展示峇峇娘惹特色服飾 陳悅 攝中新網馬六甲9月3日 (記者 陳悅) 馬來西亞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1日晚在馬六甲落幕。作為本次文化周的重頭戲,由馬中友好協會、鄭和朵雲軒藝術館等主辦的第三屆「馬來西亞-中國文化藝術論壇」亦於1日在馬六甲舉行,多位嘉賓指出,峇峇娘惹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中的「和合精神」。馬中文化藝術論壇1日在馬六甲舉行。
  • 馬來西亞舉辦國際峇峇娘惹大會(圖)
    」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州喬治市舉行。屆國際峇峇娘惹大會」25日在馬來西亞檳榔嶼州喬治市舉行。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的五百多位峇峇娘惹代表出席。  峇峇娘惹是最早期移民到南洋地區的華人與當地人結婚後生下的後代,男孩稱峇峇,女孩叫娘惹,此後逐漸形成峇峇娘惹族群。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除了飲食文化以外,「峇峇娘惹」在著裝服飾、居家建築都開創了自己的風格。如此獨樹一幟的「峇峇娘惹」文化體現出的正是華人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性,通過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峇峇」創立了獨屬於本群體的傳統。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除了飲食文化以外,「峇峇娘惹」在著裝服飾、居家建築都開創了自己的風格。如此獨樹一幟的「峇峇娘惹」文化體現出的正是華人文化的包容性與創新性,通過在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峇峇」創立了獨屬於本群體的傳統。
  • 由《小娘惹》看峇峇娘惹的文化,娘惹竟是明朝時流落在海外的華人
    峇峇娘惹作為中國人與馬來西亞人的混血後代,他們的文化包括服飾、飲食、傳統習俗都極其具有中國特色。但是由於某些政治原因,馬來西亞人並不肯認同峇峇娘惹群體,這導致他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備受歧視。不過目前,馬來西亞的峇峇娘惹已經成功地與當地人融為了一體。峇峇娘惹在馬來西亞還是佔少數部分。峇峇娘惹的服飾從峇峇娘惹所穿著的服飾,就可以看出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中國元素。
  • 視頻:馬來西亞館看億年雨林 賞峇峇娘惹文化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今天,上海世博會將迎來馬來西亞國家館日。馬來西亞國家館位於上海世博園B片區,展館的設計靈感源自馬來西亞傳統建築。整個展館由兩個高高翹起的坡狀屋頂組成,猶如一艘遠航而來的「木船」;屋頂尖端的交叉構架是馬來西亞本土建築的特有符號;觀光電梯被設計成吉隆坡「雙塔」摩天樓形狀。參觀者不僅可以領略馬來西亞檳城、馬六甲等世界文化遺產的魅力,體驗普通馬來西亞家庭的樂生活,還能欣賞到特色藝術品及其製作過程。
  • 當世產生的特殊民族|大明後裔—峇峇娘惹
    淑貞梳妝好,和家人一起用過早餐後,便來到廚房和母親一起準備一家人中午的膳食,母親說她雖然只有八歲,但是娘惹菜也要早早學習起來了,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長大了才能和姐姐一樣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婆家。淑貞的家在荷蘭街也是數一數二的富戶,家中僕婦眾多,但是家中姐妹也不能像其他馬六甲有錢人家的姑娘一樣事事都等著僕人伺候,而是從小就要學習廚藝女紅和持家之道,因為她們陳家並不是普通的馬六甲家庭,而是一個峇峇娘惹家庭。
  • 《小娘惹》裡的峇峇娘惹,南洋華人的歷史印記
    ,並在不斷吸收當地文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而富有南國風情的峇峇娘惹文化。從《小娘惹》略窺峇峇娘惹文化近些日子改編版的《小娘惹》熱映,與原片相似的情節一下子將我帶回了十二年前第一次沉迷於菊香與陳錫、月娘與楊介的愛情故事中。
  • 高清:馬六甲峇峇娘惹婚禮
    原標題:高清:馬六甲峇峇娘惹婚禮 2月8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婚禮主持人為新娘調整鳳冠。  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有20多萬華人,有許許多多關於華人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峇峇娘惹。峇峇娘惹是最早期移民到馬六甲的華人與當地馬來西亞人結婚後生下的後代,男孩稱峇峇,女孩叫娘惹,此後逐漸形成峇峇娘惹族群。一些峇峇娘惹人至今仍奉行傳統婚禮,程序十分講究,敬茶、紅包一樣都不能少。新華社發(張紋綜攝)   2月8日,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新人互餵對方吃湯圓,象徵圓滿。
  • 《小娘惹》翻拍,峇峇娘惹文化令人驚嘆,堪比舌尖上的中國
    峇峇娘惹裝,以中華文化為根基《小娘惹》整部劇最養眼的就是服飾了吧。娘惹服飾的設計以馬來西亞的上下款式為基礎,上身是套頭衫,下身是旗袍式的長裙。同時又融合中華傳統的繡花等圖案,相對傳統馬來服保守的寬鬆剪裁, 娘惹裝則剪裁修身以突顯腰身, 且上衣前長後短, 勾勒出女性曼妙多姿的身形。
  • 《小娘惹》「峇峇娘惹」的那些事兒
    電視劇《小娘惹》的熱播,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族群——峇峇娘惹。作為一個少見的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了解豐富多彩的「峇峇娘惹」文化吧。峇峇(Baba)娘惹,是十五世紀初期定居在馬來亞(今馬來西亞)的滿剌伽(今馬六甲)、滿者伯夷國(今印度尼西亞)和室利佛逝國(今新加坡)一帶的華人後裔,是古代中國移民和東南亞土著馬來人結婚後所生的後代,大部分的原籍是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稱為baba nyonya,峇峇娘惹是音譯。
  • 海口一家馬來西亞峇峇娘惹主題餐廳的「鄉愁味」
    中新社海口11月19日電 題:海口一家馬來西亞峇峇娘惹主題餐廳的「鄉愁味」  作者 洪堅鵬  在海口頗具南洋風情的騎樓老街,有一家充滿馬來西亞風情的「林記」峇峇娘惹主題餐廳。
  • 娘惹菜?上頭禮?你不知道的娘惹峇峇文化
    前幾天頭OK看電視劇《小娘惹》,才知道還有「峇峇」、「娘惹」這麼一說。他們是十五世紀初期從中國南方漂洋過海,定居在馬來西亞的南洋一帶(馬六甲、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的中國明朝或以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大部分的原籍是中國福建或廣東潮汕地區,小部分是廣東和客家籍,很多都與馬來人混血。
  • 「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在馬來西亞舉行
    馬來西亞僑生(峇峇娘惹)公會總會長顏泳和(左3)、馬六甲州議員楊勝利(左4)等嘉賓為文化周開幕。新華網發(王大瑋 攝)  新華網馬六甲8月28日電(王大瑋)「第二屆峇峇娘惹文化周」日前在馬來西亞古城馬六甲舉行。  這屆文化周的活動豐富多彩,包括峇峇娘惹文化藝術論壇、峇峇娘惹生活回顧展、文藝表演、藝術聯展、藝術品鑑定等活動,受到當地市民的熱烈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