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後,我們一家從法國搬到了新加坡

2020-12-06 澎湃新聞

原創 葉子 三明治 收錄於話題#三明治 · 短故事80#Post - COVID78

在巴黎待了12年後,作者一家三口決定離開這裡,前往新加坡開闢新的生活。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歐洲新冠疫情開始變得嚴重。他們的搬家計劃因此也被擱置。在經歷種種困難之後,8月15號,全家踏上了飛往新加坡的航班。「踏上機艙的那一刻,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耳邊空姐的『Bonjour』一聲聲傳來,於我卻好似道別。法蘭西,別了。巴黎,別了。無論走到哪裡,這場流動的盛宴都將伴我左右。」

文 | 葉子

編輯 | 胖粒

2006年8月,我一人來到巴黎。2020年8月,我們一家三口告別巴黎前往新加坡。

走出樟宜機場的那一剎那,我呼吸著溼熱的空氣,回望身後的航站樓,竟然有點恍惚——整整半年,我們終於在全球疫情下完成了這場跨國搬家。

在巴黎待了十二年(期間小別了一年半),嘗遍了這場「流動盛宴」的甜酸苦辣,有幾個瞬間曾經覺得怎麼也待不下去了,但竟然撐下來了,之後也就慢慢地定居下來。或許是惰性,或許是慣性,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要下定決定搬走終究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法語已不再那麼生硬了,好不容易在巴黎買了房,工作生活也算穩定。

但是離開的念想一旦產生了,就像慢性病一樣會時不時冒出來發作一番,我會問自己,你的未來在哪裡?你在這裡的歸屬感是什麼?你能接受自己在這片土地上老去嗎?你能讓父母長期忍受遠隔萬裡之苦嗎?你能想像自己的孩子浸潤在這裡的文化中嗎?

我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因為我找不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此時需要外力推一把,今年2月我的先生Y同學從公司得知被派往新加坡的可能。這似乎是一個契機?

對於他來說,目前的工作雖然穩定但似乎能一眼看到十年乃至二十年後的自己,而他那顆不安分的心讓他有跳出舒適區的衝動。對我來說,雖然不知道自己能否在新的地方從頭開始、安身立命,但是一想到能回歸亞洲,去到一個更有活力、文化認同感更強的地方就興奮不已。於是我們倆蠢蠢欲動,滿腦子開始設想這個折騰計劃。

但這畢竟是一個重大的家庭決定,我們無法輕率定奪。和大多數選擇一樣,選的同時也意味著放棄,放棄熟悉的環境,積累的人脈,健全的保障(法國的社會保障系統優於新加坡),也要承擔初來乍到者的學費。奔四的年紀,是否經得起這番折騰?是否承受得了這些代價?以上每一點都有可能成為了我們留下的理由。

可是,如果不去嘗試,以後我們離開的決定必定會更加艱難。

正當我們摩拳擦掌開始準備「大遷徙」時,巴黎的確診人數開始飆升,3月17日法國政府宣布巴黎「封城」。我們的各種手續被按了暫停鍵,原計劃三個月後的搬家計劃無期限延後了。

3月25日晚上,Y同學突然開始發燒。法國電視臺滾動播報的新冠疫情還在繼續,手中的溫度計顯示著38.5度——不會是中招了吧?之前所聽聞的國內新冠疫情消息,以及當前法國疫情的迅速蔓延,都讓我們對這個未知的病毒充滿恐懼。人的自我保護系統讓我在第一時間儘量往好的方面想:我們一來沒有接觸感染者,二來一直戴口罩,怎麼可能感染?

第二天,Y同學遠程問診了家庭醫生。醫生得知他除了發燒沒有乾咳等其他症狀後,無法確診,只是開了退燒藥,建議繼續居家觀察(當時由於法國檢測試劑不足,對檢測人群有嚴格限制:只有易感和高危人群,重症患者,已住院患者,醫護人員以及養老院、福利院的易感人群可以接受檢測,而一般的輕症疑似病例無法接受檢測)。

這麼一來,我心裡又升起了一絲僥倖。或許只是普通的感冒呢?或許休息兩天就沒事了?就這樣,一家人在等待中煎熬著。可事實就是那麼殘酷。兩天後,我也出現症狀,開始發燒。第三天,我開始咳嗽。直到女兒出現拉肚子和發燒症狀,我徹底崩潰了。

不行!我不能等了,不能坐以待斃了!而這是個周日下午,法國的家庭醫生不工作。而通過新聞我們得知,這時巴黎許多醫院的急診已經飽和,去醫院看急診意味著長時間等待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我想到了SOS上門急診醫生(SOS Médecins是法國24小時上門急診全科醫生服務),像是握住了一棵救命稻草,撥打了電話。等了15分鐘電話才接通(後來得知,疫情期間全法上門急診醫生熱線平均每天至少接到1000個以上的新冠疑似患者的電話)。電話接通後,對方詢問了我們三人的基本情況和病情,告知我們醫生會在1-2個小時內到我們家問診。

事實上,半個小時後急診醫生就趕到了。他戴著FFP2口罩和護目鏡,從容地走了進來。第一步便是用酒精消毒液洗手,然後開始詢問我們的病情,接著一個一個地給我們做檢測,包括測血氧和聽心肺。而每做完一次檢查,又起身再次用酒精消毒液洗手。接著他根據我們的病情得出結論:「雖然目前你們無法接受檢測,但我基本可以肯定你們感染了COVID-19。一是你們全家先後感染,二是巴黎已經過了冬季流感的時段,而主要的流行的病毒是新冠,三是你們發燒、咳嗽、失去嗅覺的症狀……」我的腦袋嗡嗡直響,已聽不清醫生的話——重症,呼吸困難,肺部磨砂玻璃,ICU一個個可怕的字眼在腦子裡浮現。然而,理智還是把我拉回現實,我強迫自己鎮定,仔細聽醫生的意見。「新冠病毒是一種傳染性很高的病毒,但致死率不是那麼高。對於你們這樣的年輕人來說,如果沒有基礎疾病,危險不是那麼大。」接著醫生詳細向我們解釋了未來幾天我們可能出現的問題。他的語氣非常平靜,不急不躁,一定程度上舒緩了我內心的焦慮。

在安慰我們的同時,醫生也坦言,目前這個病沒有特效藥,雖然我們還算年輕,但也不能掉以輕心,在家隔離期間一旦出現呼吸困難需立即就醫,7天之後需要複診;最後,給我們開了一些緩解症狀的藥,關照我們注意飲食均衡,保證營養。在確認我們完全明白接下來的應對措施後,醫生才離開,整個過程沒有流露出絲毫對疾病的恐懼,或是對病人的抗拒,而是以極大的耐心向我們解釋病情,回答我們的每一個問題。如今回想,醫生本人約莫五六十歲光景,按說感染後的風險比我們還大,而他是如此淡定和真誠,哪怕不能治癒,也給予病人最大的幫助和安慰。

封城令下的巴黎格外安靜,只時不時有救護車急促的鳴笛聲傳來,每一聲都牽動著我緊張的神經。如果救護車帶走的下一個病人是我,是Y同學,該怎麼辦?

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女兒很快恢復了。平時她最喜歡纏著我,如今知道我們得病,她會乖乖在自己的房間裡玩;平時是我給她講故事,現在她會搬個小板凳坐在我們房間門口,給我講故事,還會給我們做手工,然後從門縫裡塞進來,說:「媽媽,這是我做的小人,你們看了就會開心點,然後你們的病會快點好。」偶爾,女兒忍受不了寂寞,會崩潰大哭。若在平時,我一定會抱著我的寶貝,吻著她的臉頰輕輕安撫,可此時這樣的親暱已成了奢侈。我只得隔著房門,強忍著淚水安慰:「寶貝,雖然爸爸媽媽病了,但至少我們三個還在一起啊,爸爸媽媽現在是輕症,不用去醫院,很快就能好起來的。」其實,此刻,我的心裡最擔心的是,萬一我倆轉為重症,6歲的女兒該怎麼辦?誰來照料她?

女兒在我們生病期間製作的手工

對於在遠在國內的父母,我不敢告訴他們感染的事,否則除了增加他們的擔憂無任何幫助。每周我們至少視頻通話一次,我都不知道下次通話時間怎麼瞞天過海。對於身邊的朋友,我們也不提及此事,封城令下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且傳染病大家都害怕,不到萬不得已一我們不想勞煩他人。

夜晚是最難熬的。我一夜要醒好幾次,睡前吃的退燒藥在半夜已失去藥效,人燒得暈暈乎乎,掙扎著起來吃藥。喉嚨乾渴難耐——從來沒有那麼渴過,1升的礦泉水一口氣能喝上半瓶。喝多了水,又要上廁所。一夜就這樣來回折騰。

當然,更讓我難以入睡的還是恐懼和焦慮。儘管肉體上的痛苦讓尚可承受,但精神上的壓力讓我喘不過氣來。每天持續上升的死亡數字刺激著我,我會不會成為下一個?也就是一個數字而已。想到于娟的《此生未完成》,也是這般年紀,上有父母,下有幼兒。

又會想到這次得病的緣由,因為受國內疫情的影響,和很多華人朋友一樣,我們是最早出門戴口罩的。每次戴著口罩出門都需要鼓起十二分的勇氣,去面對質疑的目光,躲閃的人群,而事實上,該恐懼、該羞愧的不是我,而是他們自己呀。

當然,大部分民眾也只是被政府輿論牽著鼻子走。從2月初疫情初起,法國政府關於要不要戴口罩、如何保證口罩供給,就上演了各種政治鬧劇,更不要說前期對疫情的低估和整個抗疫過程中決策的低效。而持續了一年的黃馬甲運動,史無前例的退休改革大罷工,都讓我感受到近乎窒息的社會氛圍。尤其是看到那些本地年輕人消極無望的眼神,我更加堅定了帶著孩子離開這裡的決心。

然而,眼下我們顧不上這些了,強撐著做好每一頓飯,熬過每一個難熬的夜晚,是我們唯一的重任。

也不知道得病的兩周是怎麼過來的,只覺得每一天都很長,但終究一切都有個盡頭。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雖然已經不再發燒,但總是沒什麼精神,人有點蔫蔫的。病好後,還是和父母說了,他們免不了一陣擔心,日日微信詢問我們情況,怕我們有後遺症。在我的反覆安慰下,他們緊張的神經才得以放鬆,也表達了支持我們一家回到亞洲的想法。

不過,好在我們一家人都康復了,有時想想在這樣的非常時期,一家人能平平安安守在家裡便是最大的幸福。「封城」後每天在陪伴孩子和瑣碎的家務中度過,看著自己精心布置的家,窗外熟悉的街景,偶爾也冒出過歲月靜好、不再折騰的念頭。可是,對於在外漂泊的人來說,到底哪裡才是家呢?掐指一算,這是我在法國搬的第7個家。從學生宿舍,到自己租住的studio,再到一家人的兩室一廳和三室一廳;從郊區到市區,再到郊區,又遷回市區。儘管折騰、疲憊,但每一次搬家都滿懷著對未來居所的憧憬,期待一個更好的家。

可是,這片美麗而浪漫的土地上,少了一份文化和心靈的歸屬。固然有種種不舍,這裡終究不是我心安處。

然而,「封城」令下各種手續的辦理都遙遙無期。

5月11日,法國「封城令」結束。領事館、外交部逐步恢復工作,也讓我們看到了一點希望。我們各項文件的翻譯、公證、雙認證等手續開始推進。但因為當時辦理機構的工作時間都因為疫情而縮短,加之之前積壓的大量工作,所以辦理周期大大超出平時的期限。

還記得我去中國領事館取新辦護照的那天(疫情之前,因為護照即將過期我去領事館提交了更新護照的材料,不曾想之後巴黎就封城了,取證日期一度延後)。那是我在巴黎解封後第一次「出遠門」,竟有幾分激動,反覆確認了時間和路線才上路。往日擁擠繁忙的地鐵站冷冷清清,站臺地面上貼了間隔站位的標誌,廣播裡播報著「新冠病毒依舊在,請大家注意保持社交距離」,地鐵車廂裡的相鄰座位之一被貼上禁止坐的標誌。看著車廂裡不多的人,無一例外的帶著口罩,我腦海裡浮現出兩個月前的場景——同樣的站臺,同樣的車廂,唯一戴口罩的我像異類一般,接受著來自全車廂目光的「掃射」。原本不易察覺的傲慢與偏見在疫情下暴露無遺。沒想到,兩個月後,這一切都變了,望著車廂裡一個個口罩上方無表情的眼睛,我簡直懷疑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

巴黎地鐵上戴口罩的人們

領事館門口早已排開了「長龍」,與周圍清冷的街景有點格格不入。查證件,量體溫,過安檢,經過層層關卡,我進入領事館,拿到了新護照。

疫情期間空蕩蕩的香榭麗舍大街

材料一一辦妥後,我們又卡在了新加坡工作準證上,在疫情下,新加坡一度停止了工作準證的籤發。我們戲稱進入了打遊戲通關階段,而在疫情下,打著當前一關的我們卻不知道下一關何時開啟。

如果奔跑也無濟於事,那乾脆停下來看看風景吧。經歷了近兩個月的「休養生息」,巴黎這個春天的綠意比往年更加濃厚,各色花兒也開得熱烈奔放。女兒的學校遲遲沒有複課,我剛好帶著她把家周邊的可玩可逛的地方搜羅了個遍。其實,我們搬到這個街區也不過一年多,最熟悉的只是家和地鐵站之間短短幾百米的街道。疫情下的「探索」讓我們發現了家門口通往布洛涅森林(巴黎西郊的森林公園)的綠道,王子公園裡的櫻花園,奧德伊的賽馬場(Hippodrome d』Auteuil)。期間,我們還去了南法的阿爾卑斯山徒步了一周。一路上,我們碰到不少「囚禁」了兩個月後重獲自由的人們,那種再次親近自然的喜悅和滿足充盈著所有人的內心。在一次次的出發抵達,萍水相逢之間,我感到人生的邊界擴大了——眼前的山川河流所指向的,是一種無法預見的、蓬勃的生命。

在阿爾卑斯山徒步

一晃到了6月,新加坡工作準證的申請得以重啟,審批極其嚴格。而此時,經歷過新冠考驗的我們已不再那麼焦慮,本著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認真準備材料,耐心等待結果。

8月初,新加坡終於開始發放工作籤證了。我們成為疫情後第一批獲得籤證的幸運兒。朋友們直呼,在大批外國人撤離「坡縣」的當下,我們簡直是逆流而上。

獲得籤證意味著我們的跨國搬家計劃可以實現了,準備工作也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在短短兩周內,我們必須完成長長的搬家list上的各項事宜:出租巴黎的房子,結束網絡、供電合同,完成孩子新加披學校的入學確認,完成新冠檢測(國際旅行提供檢測證明),收拾行李,和在法國的朋友道別……

這些任務細碎繁雜,每一項都要耗費不少精力。兩周內,我們忙得不可開交,但內心十分充實,忙而不亂。每每在一項任務前畫上一個「勾」,就感到計劃向前推進一步。期間,我還在好友的建議下報名了三明治的每日書,記錄下這段時光,也成了本文的雛形。

走前自然不忘和巴黎的好友們小聚。記得前幾年有篇關於帝都的爆文,寫到「如果還有人願意從城東跑到城西,和你吃一頓不談事的飯,就可以說是生死之交了」,其實在哪個大都市不是這樣?城市越來越大,人們越來越忙,網絡越來越方便,面對面交流越來越金貴。

不巧的是我們計劃的聚會趕上了巴黎今夏最熱的一天,最高溫度39度,而且那幾日新冠病例又有所攀升。能到場的朋友簡直是過命的交情。當然,我們也做好防備,聚會地點選擇在家附近的公園裡空曠的草坪,控制好人數。當天下午,在樹蔭下鋪開一塊布墊,冰鎮汽水、粉紅酒、零食、水果、口罩一應俱全——這種樸素的學生時代的野餐陣勢,在疫情下再次隆重登場。

聚會「炸」出一眾幾個月甚至幾年未見的好友。結果,不光是我們見到朋友很開心,朋友之間見面也很驚喜。「你也來了!我們多久沒見了?」是典型的開場白。除了我們的跨國搬家計劃,朋友們的生活也有很多新變化:有的即將迎來家庭新成員,有的在熱火朝天地創業,有的剛買了新房,還有的老生常談地提到「回國」,這是在飄在海外的人繞不開的話題,很多人想著在國外先待上幾年再回去,後來待的時間越長越回不去。工作,收入,房價,教育,人脈,很多實際問題擺在面前,回去需要的勇氣不少於當年出來。當然,總有真的勇士。

一邊是聊得熱絡的大人,一邊是玩得開心的娃。時間就這樣不知不覺過去,高溫酷暑也全然不顧。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天涯比鄰略有誇張,後會有期卻是肯定的。

8月15日是我們離開法國的日子——有種一路闖關終於要見大怪的感覺,既激動又緊張。上車前,女兒問:「我們這次真的要走了嗎?」「嗯,真的要走了。」 因為出發的日子一推再推,從原計劃的5月拖到6月、7月、8月。有段時間,我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走得了。如今終於等到這一天,別說孩子,我們自己都覺得有點不真實。

傍晚6點的戴高樂機場沒有了往日的喧囂,也不見了辦票臺前的「長龍」,只有寥寥幾個身影。我們仨拉著三個託運的大箱子,一個隨身小箱子,一人背著一隻書包在偌大的機場大廳穿行。

走到辦票臺前,我們遞上護照,以及厚厚一沓紙質材料:新冠檢測結果,長期籤證證明,健康申明……眼看著辦票員皺起眉頭,我的心跳也隨之加速,這些耗費了我們幾個月時間獲取的「裝備」能助我們通關嗎?

對方解釋說,目前航空公司的政策和各政府的政策頻繁變動,她沒有把握我們的材料是否符合要求,要去請示上級,說完離開位置走開了。我們被晾在辦票臺前,心裡七上八下。

大約五六分鐘後,辦票員在我們熱切期待的目光下回來了,可從她依舊緊鎖的眉頭來看,答覆是否定的。

瞬間,我聯想到前一陣一對中國夫婦在洛杉磯機場崩潰大哭下跪的新聞。我們儘量保持鎮定,拿著證件和材料逐一向對方解釋——她沒纏清這些政策和規定,我們卻已經花了無數夜晚把功課做足了,說起來也是理直氣壯。

最後,對方說,這樣吧,你們先辦票,到了登機口還會有專職人員檢查你們的文件。

我和Y同學相視一笑,把行李搬上託運臺,準備接受「下一關」的考驗。

事實上,真正在登機口見到大boss時,一切反而很順利。大約因為專職檢查人員更熟悉必須的旅行材料,我們尚未「發力」,對方已經迅速檢查完所有的材料、示意通過。整個登機過程比平時快了許多,因為本可容納300多乘客的波音777,僅搭載了 26名乘客。

踏上機艙的那一刻,心中的石頭終於落地。耳邊空姐的「Bonjour」一聲聲傳來,於我卻好似道別。法蘭西,別了。巴黎,別了。無論走到哪裡,這場流動的盛宴都將伴我左右。

從凱旋門眺望蒙馬特高地

作者後記:

這些年走過很多地方,明白世間沒有盡善盡美之地。但我始終不願放棄對於」此心安處「的找尋,於是不辭辛勞不斷遷徙。可人生不就是一場旅行嗎?不在路上如何知曉沿途風景的美麗。

感謝三明治,讓我遇到許多善于欣賞和記錄各色」風景「的朋友。

把生活變成寫作,把寫作變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個鼓勵你把生活寫下來的平臺

由於微信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

如果你想要在第一時間閱讀三明治的故事

或者來和三明治一起寫下你的故事

原標題:《「新冠肺炎」康復後,我們一家從法國搬到了新加坡|三明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加坡新冠肺炎確診中國船員康復出院 貨船已離新
    中國僑網2月25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近日,一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中國籍船員),入院12天後康復出院,同船船員也完成14天隔離,貨船已離開新加坡。這名船員是56歲中國籍男子(本地第10起確診病例),1月20日從中國入境新加坡時沒有病症,隔天出現症狀。入院前,他在貨船上工作與居住。根據新加坡海事及港務管理局文告,這名病患於2月9日康復出院後返家,其他船員已完成14天隔離,期間無人出現症狀。
  • 新加坡第一批康復的外勞轉入奢華郵輪,住宿環境超讚
    近兩天,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客工們搬到了自己的「新家」——雲頂郵輪的兩艘遊輪「雙子星號」和「寶瓶星號」。 圖源:早報 截至目前,新加坡已有超過1.3萬客工感染新冠肺炎,為了防止更多人交叉感染,也為了保護康復的客工
  • 新加坡第一批康復的外勞轉入奢華郵輪,住宿環境超讚~
    近兩天,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客工們搬到了自己的「新家」——雲頂郵輪的兩艘遊輪「雙子星號」和「寶瓶星號」。
  • 英國人在法國滑雪染上新冠病毒,這還要從新加坡的一場國際會議說起
    這意味著,在法國和西班牙確診的多名病患都和一位去過新加坡、之後又來到法國滑雪的英國病例有關。 這名來自英國布萊頓的男子的行動軌跡是:1月20日至23日在新加坡出席會議,1月24日至28日住在法國滑雪場、28日返回英國;到了2月6日,他在英國布萊頓接受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成為英國第三例確診病例。
  • 法國總統夫人聖誕節前曾感染新冠
    【新華社微特稿】法國總統夫人布麗吉特·馬克龍的辦公室9日證實,布麗吉特去年聖誕節前感染新冠病毒,目前已經康復。布麗吉特現年67歲,她在去年聖誕節前一天、即12月24日新冠病毒檢測結果為陽性,症狀輕微。隨後在去年12月30日和31日進行的兩次新冠檢測結果都為陰性。
  • 新加坡25萬客工將復工,12萬客工已康復
    萬事通說 新加坡新冠最大感染群--客工群體,開始復工! 單日新增客工人數降低、客工康復出院、客工宿舍改造並恢復啟用,以及8萬客工即將復工…… 12萬客工確認安全 早在6月22日,就有7萬9000名客工的新冠檢測結果呈陰性。
  • 新加坡女子誕下攜帶新冠抗體男嬰
    一名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的新加坡女子最近生下一名攜帶新冠病毒抗體的男嬰,為研究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是否包括母嬰傳播提供了新線索。新加坡《海峽時報》29日報導,一名新加坡女子3月和家人赴歐洲度假後感染新冠病毒,確診時已懷孕10周。這名女子當時症狀輕微,住院治療接近20天後康復。
  • 新生兒攜帶新冠抗體,新加坡醫學界開展研究
    新加坡醫學界正在研究新冠病毒對孕婦、胎兒及嬰兒的影響,將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新冠病毒或新冠病毒抗體的傳播途徑。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一名新加坡女子3月確診感染新冠時已懷孕10周,當時症狀輕微,住院治療接近20天後康復。她11月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國大醫院)誕下一名重3.5千克的男嬰。
  • 白宮感染新冠病情最重高官康復,但右小腿被截肢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在醫院與新冠病毒抗爭了三個月後,白宮高級安全官員克萊德·貝利(Crede Bailey)正處在康復過程中,不過他也失去了自己的左腳大拇指、右小腿及右腳。貝利於今年9月感染上新冠病毒且病情嚴重,此事還曾引發外界對他將病毒帶入白宮的猜測。
  • 新冠康復後 湯姆·漢克斯呼籲人們戴口罩
    據外媒報導,奧斯卡影帝湯姆·漢克斯可能是首位公開自己感染新冠病毒的世界名人。此後, 他和他的妻子麗塔·威爾遜病癒康復,並在之後將自己的血液捐獻給了研究人員,以防有助於他們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工作。現在對於這位著名演員來說,一切開始逐漸恢復正常了--例如他在痊癒後主持了《周六夜現場》的特別節目。此外他主演的Apple TV+電影《灰獵犬號》將於7月10日在流媒體上首次亮相。同時,作為與媒體一起宣傳新電影的一部分,漢克斯也對當前冠狀病毒的流行發表了一些言論--他向那些抗拒戴口罩的人傳達了一個簡單的信息。
  • 法國百歲老人10天戰勝新冠!女壽星們有何秘訣?
    【歐洲時報微信公眾號 歐時大參】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專家不斷強調,65歲及以上老年人是新冠肺炎高風險人群,重症、病死率較高,但幸運的是,還是有很多高齡老人成功戰勝新冠病毒。近日,法媒報導了多名百歲高齡新冠肺炎患者康復的消息,帶來希望和力量。
  • 研究:新冠感染者康復後抗體或「消失」,無症狀感染者尤甚
    6月18日發表的一份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尤其是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的抗體可能會在康復後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這一研究18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醫學》上。研究發現,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體內的抗體會在兩三個月後下降至無法檢測的水平,無症狀感染者更易出現這種情況。據該論文,康復約8周後,40%的無症狀感染者體內的IgG抗體水平幾乎已經無法檢測到,而有症狀患者中只有12.9%會如此。該論文指出,研究顯示無症狀感染者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弱於有症狀的患者。
  • 新冠病毒去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 駐美大使回應美國市長11月感染新冠
    | 字號:A+ | A- 【新冠病毒去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駐美大使回應美國市長11月感染新冠】由法國醫學團隊進行的有關新冠肺炎醫學研究報告稱,新冠病毒去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病例與中國無關聯。
  • 新冠重症患者康復後橫渡長江破紀錄,曾平躺著都喘不上氣
    他記不清橫渡過多少次,也和同伴共同救過不少人,有遊泳溺水者、輕生者、失足落水者……「我們在長江裡救起溺水者,醫護人員救起岸上溺水的我們。」王雙寧說,感染新冠肺炎時才讀懂了那些溺水者的掙扎和求生的眼神。新冠肺炎痊癒再次暢遊長江,還刷新了紀錄,感覺此刻是值得被記住的。
  • 新加坡民航局:飛行員和空乘返新後須接受新冠檢測
    新加坡民航局:飛行員和空乘返新後須接受新冠檢測 2020-08-18 19: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法國賽諾菲公司和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推遲新冠疫苗上市:對老年人...
    法國賽諾菲公司和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推遲新冠疫苗上市:對老年人效果不佳 杭州網  發布時間:2020-12-11 22:49:10 Fri    海外網12月11日電 法國賽諾菲公司和英國葛蘭素史克公司11日表示,考慮到其研發的新冠疫苗中期結果顯示對老年人的免疫反應較低,因此疫苗的上市分發時間將被推遲至
  • 新加坡航空將首批新冠疫苗安全運抵新加坡
    圖:新加坡航空將首批新冠疫苗安全運抵新加坡。民航資源網2020年12月28日消息:2020年12月21日夜間,新加坡航空公司(以下簡稱:新航)運送輝瑞-BioNTech(Pfizer-BioNTech)新冠疫苗的首個航班抵達新加坡,該航班由新航一架波音747-400型貨機執飛。
  • 新冠疫情國際日報(0322):義大利確診病例單日增量首次下降 新加坡...
    川普當日還宣布華盛頓州為新冠肺炎疫情「重大災區」,此前他已宣布紐約州為「重大災區」。德國禁2人以上聚集 新加坡「封國」德國總理默克爾3月22日與各州州長商議後宣布,將在各州實施「人際接觸禁令」,核心內容包括禁止兩人以上聚集、關閉餐館和咖啡館堂食,禁令有效期不少於兩周。這是德國自疫情暴發以來實施的最嚴厲防控手段。
  • ...新冠疫苗出現面癱、頭疼等副作用!剛剛宣布全民免費打的新加坡...
    李顯龍總理一宣布,全島沸騰。  目前,面對美國產的輝瑞疫苗不了解清楚副作用很多人還是不敢貿然接種~今天萬事通就具體跟大家聊聊輝瑞新冠疫苗的副作用~  疫苗的副作用  大家都知道,這個月底第一批疫苗就抵達新加坡了,這第一批送來新加坡的疫苗,就是最近處在風口浪尖上的輝瑞疫苗。
  • 巴西這個旅遊勝地只對新冠康復的遊客開放
    巴西著名旅遊勝地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近日重新對遊客開放,但其所在的伯南布哥州政府宣布,只有曾感染過新冠肺炎並康復的遊客,才能上島旅遊。但從本周二(9月1日)開始,遊客可以進入距巴西東北部海岸211英裡(約合339公裡)的費爾南多·迪諾羅尼亞群島,前提是他們能證明自己曾經感染新冠病毒並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