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松
貴德 喜肉嗜酒的文昌君
從青海湖去貴德,從京拉線轉巴豆段、羅豆段、尼羅段,京拉線是去青海湖的熱線,一路車輛一輛接一輛,不絕於途。雖然只走了一小段,也足可以感受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的人流了。而後幾段路,則屬於高原上的縣級公路,雖然道路比較狹窄,但路上也沒有多少車輛,而且道路平坦,兩邊均為高原草原,一路風光絕美,賞心悅目。特別是有的時候,天上的朵朵白雲,時不時會遮擋住陽光,給草原帶來斑駁的光影,把景色變得更為迷人。風景在路上,這話一點也不假,只有在這樣的路上,才更能體會到青海的美。
本來青海湖就來過幾次,這次看到那烏央烏央的車流人流,對所謂的熱門景點、網紅景點,就更提不起興趣了。因此,什麼二郎劍、茶卡鹽湖、翡翠湖、東臺吉乃兒、艾肯泉、石油小鎮等,果斷放棄,走到這樣僻靜的草原小路上,也更感到這樣做的正確。
貴德有三個文昌廟,由此可看文昌君信仰在當地的影響之大,以河西文昌廟規模影響最大。河西文昌廟藏語稱「尤拉康」,位於縣城西部6公裡處河西鄉下排村,北距黃河1000米,廟宇建築依山傍水,坐西朝東,居高臨下,可望貴德三河風光。河西文昌廟始建於明代後期(1590-1600),該廟遐邇聞名,史書多有記載,《安多政教史》云:「貴德地區地方神的神廟,位於日安德吉溝的溝口,這座廟的後山,遠看像個寶座,所以被稱為『赤尕』寶座臺。」
文昌神又稱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傳說,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愛民如子,受到了讀書人的廣泛尊崇。
明代以前,貴德地區主要為藏民,明代以後,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文昌神信仰也隨著部分漢族移民到了貴德, 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文昌神也逐漸滲透到貴德民間,也吸收了當地宗教的成分。在安多藏區,人們稱文昌神是黑文殊菩薩的化身,與文昌帝君的職責相似,後來黑文殊菩薩在這一帶成為文昌神的代名詞,順理成章地被藏族民眾所接受,貴德也成為安多藏區文昌神信仰的發源地。隨後,以此為中心,逐漸傳播到周邊的化隆和熱貢等地區,形成了安多藏區文昌神信仰的宗教文化圈。
歷史上,貴德文昌宮香火旺盛,據記載:「文昌廟在城西十二裡古邊城外……每逢朔望,香菸甚盛,有事祈禱,靈驗顯著,久為漢藏祈福消災之所。」
我們趕到文昌宮時,正值中午,儘管頭頂熱辣辣的太陽曬著,仍看到不少民眾帶著供品前來燒香上供。文昌宮大門前巨大的焚金爐前,信眾圍著焚金爐邊轉圈邊往爐內撒五穀邊倒酒,把爐火弄得很旺,燃起很高的火苗,這種似「煨桑」式的儀式,也可以看出與藏傳佛教的融合之深。與內地不同的是,所有來這裡燒香的,都帶著犛牛肉乾和白酒。出於好奇,就問一位上香的人,他說,這裡的文昌君喜肉嗜酒,供奉酒肉,燒香祈禱才能更加靈驗。
大殿內,泥塑彩繪的文昌君坐像威嚴中含著慈祥,「天聾」、「地啞」二童侍立兩旁。一進入大殿,一股醇厚的酒香便撲鼻而來。原來,殿內供臺上有個容器,信眾所帶的酒肉,要在這裡獻上,並把酒往容器裡倒,然後跪拜祈禱。廟主很忙碌,凡有上供跪拜的,廟主都會站在一旁,嘴裡念念有詞,送上吉祥祝福。仔細觀察,文昌君神臺前,像菸酒商店一般擺滿了各類酒。看來,這裡的文昌君喜肉嗜酒遠近聞名,酒肉成為前來祝福的人必帶的供品。據專家研究,這種祭祀習俗,與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祭祀儀軌有很多共同之處,其實是牲祭習俗與煙祭習俗的一種變通。廟前焚金爐的煨桑,其實就是煙祭,而獻上酒肉,則牲祭習俗的變通。而這個習俗到了民間,則變成了文昌君喜肉嗜酒的傳說了。
貴德城門
文廟大門
離開文昌宮,去貴德市內的文廟和玉皇閣。一個高原上的縣城,既有多座文昌廟,還有文廟,由此就可以了解歷史上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了。不過文廟與玉皇閣由於維修,大門緊鎖,無緣進入。
珍珠寺
珍珠寺大殿
轉身去珍珠寺,珍珠寺與在武威白塔寺與闊瑞會談的薩班有直接關係,《安多政教史》中載,薩班在去見闊瑞時,途經安多,曾到貴德朝拜包納塔,以闊端所贈珍珠一馱為資建寺,所建的就是這座珍珠寺。據說珍珠寺為前藏寺院,信徒準備進西藏朝拜時,必先來此寺朝拜,而後才能進藏朝拜。不過珍珠寺正殿與觀音殿在1985年被拆毀,如今被信眾重建,而只所以能列入國保,可能與其有重要歷史事件,以及還保存著早期的廂房有關吧。
貴德被稱為高原小江南,有西寧後花園之稱,境內的黃河清溼地公園,是在其獨特的地理和自然環境作用下,形成的溶蝕地貌和丹霞地貌景觀,然而,在接近貴德時的沿途,基本已看到個大概,因此景區也直接忽略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