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青海行記(十)——貴德,喜肉嗜酒的文昌君

2020-08-20 中原訪古

老松

貴德 喜肉嗜酒的文昌君

從青海湖去貴德,從京拉線轉巴豆段、羅豆段、尼羅段,京拉線是去青海湖的熱線,一路車輛一輛接一輛,不絕於途。雖然只走了一小段,也足可以感受青海湖二郎劍景區的人流了。而後幾段路,則屬於高原上的縣級公路,雖然道路比較狹窄,但路上也沒有多少車輛,而且道路平坦,兩邊均為高原草原,一路風光絕美,賞心悅目。特別是有的時候,天上的朵朵白雲,時不時會遮擋住陽光,給草原帶來斑駁的光影,把景色變得更為迷人。風景在路上,這話一點也不假,只有在這樣的路上,才更能體會到青海的美。

本來青海湖就來過幾次,這次看到那烏央烏央的車流人流,對所謂的熱門景點、網紅景點,就更提不起興趣了。因此,什麼二郎劍、茶卡鹽湖、翡翠湖、東臺吉乃兒、艾肯泉、石油小鎮等,果斷放棄,走到這樣僻靜的草原小路上,也更感到這樣做的正確。

貴德有三個文昌廟,由此可看文昌君信仰在當地的影響之大,以河西文昌廟規模影響最大。河西文昌廟藏語稱「尤拉康」,位於縣城西部6公裡處河西鄉下排村,北距黃河1000米,廟宇建築依山傍水,坐西朝東,居高臨下,可望貴德三河風光。河西文昌廟始建於明代後期(1590-1600),該廟遐邇聞名,史書多有記載,《安多政教史》云:「貴德地區地方神的神廟,位於日安德吉溝的溝口,這座廟的後山,遠看像個寶座,所以被稱為『赤尕』寶座臺。」

文昌神又稱文昌帝君,是中國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之神。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蜀人張育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英勇戰死,人們在梓潼郡七曲山為之建張育祠,並尊奉他為雷澤龍神。其時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亞子祠,因兩祠相鄰,後人將兩祠神名合稱張亞子,並稱張亞子仕晉戰歿。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傳說,文昌帝君有七十三次化身,在周為張仲,在漢為張良,在晉為涼王呂光,在五代為蜀王孟昶,在姚秦之世為張亞子。其為人天性剛烈,明察秋毫,秉性仁厚,愛民如子,受到了讀書人的廣泛尊崇。

明代以前,貴德地區主要為藏民,明代以後,實行移民實邊政策,文昌神信仰也隨著部分漢族移民到了貴德, 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文昌神也逐漸滲透到貴德民間,也吸收了當地宗教的成分。在安多藏區,人們稱文昌神是黑文殊菩薩的化身,與文昌帝君的職責相似,後來黑文殊菩薩在這一帶成為文昌神的代名詞,順理成章地被藏族民眾所接受,貴德也成為安多藏區文昌神信仰的發源地。隨後,以此為中心,逐漸傳播到周邊的化隆和熱貢等地區,形成了安多藏區文昌神信仰的宗教文化圈。

歷史上,貴德文昌宮香火旺盛,據記載:「文昌廟在城西十二裡古邊城外……每逢朔望,香菸甚盛,有事祈禱,靈驗顯著,久為漢藏祈福消災之所。」

我們趕到文昌宮時,正值中午,儘管頭頂熱辣辣的太陽曬著,仍看到不少民眾帶著供品前來燒香上供。文昌宮大門前巨大的焚金爐前,信眾圍著焚金爐邊轉圈邊往爐內撒五穀邊倒酒,把爐火弄得很旺,燃起很高的火苗,這種似「煨桑」式的儀式,也可以看出與藏傳佛教的融合之深。與內地不同的是,所有來這裡燒香的,都帶著犛牛肉乾和白酒。出於好奇,就問一位上香的人,他說,這裡的文昌君喜肉嗜酒,供奉酒肉,燒香祈禱才能更加靈驗。

大殿內,泥塑彩繪的文昌君坐像威嚴中含著慈祥,「天聾」、「地啞」二童侍立兩旁。一進入大殿,一股醇厚的酒香便撲鼻而來。原來,殿內供臺上有個容器,信眾所帶的酒肉,要在這裡獻上,並把酒往容器裡倒,然後跪拜祈禱。廟主很忙碌,凡有上供跪拜的,廟主都會站在一旁,嘴裡念念有詞,送上吉祥祝福。仔細觀察,文昌君神臺前,像菸酒商店一般擺滿了各類酒。看來,這裡的文昌君喜肉嗜酒遠近聞名,酒肉成為前來祝福的人必帶的供品。據專家研究,這種祭祀習俗,與藏族的原始宗教苯教的祭祀儀軌有很多共同之處,其實是牲祭習俗與煙祭習俗的一種變通。廟前焚金爐的煨桑,其實就是煙祭,而獻上酒肉,則牲祭習俗的變通。而這個習俗到了民間,則變成了文昌君喜肉嗜酒的傳說了。

貴德城門

文廟大門

離開文昌宮,去貴德市內的文廟和玉皇閣。一個高原上的縣城,既有多座文昌廟,還有文廟,由此就可以了解歷史上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了。不過文廟與玉皇閣由於維修,大門緊鎖,無緣進入。

珍珠寺

珍珠寺大殿

轉身去珍珠寺,珍珠寺與在武威白塔寺與闊瑞會談的薩班有直接關係,《安多政教史》中載,薩班在去見闊瑞時,途經安多,曾到貴德朝拜包納塔,以闊端所贈珍珠一馱為資建寺,所建的就是這座珍珠寺。據說珍珠寺為前藏寺院,信徒準備進西藏朝拜時,必先來此寺朝拜,而後才能進藏朝拜。不過珍珠寺正殿與觀音殿在1985年被拆毀,如今被信眾重建,而只所以能列入國保,可能與其有重要歷史事件,以及還保存著早期的廂房有關吧。

貴德被稱為高原小江南,有西寧後花園之稱,境內的黃河清溼地公園,是在其獨特的地理和自然環境作用下,形成的溶蝕地貌和丹霞地貌景觀,然而,在接近貴德時的沿途,基本已看到個大概,因此景區也直接忽略過去了。

相關焦點

  • 甘肅青海行記(九)——青海湖邊會老友
    箇中原因,一是青海的文物古蹟分布相對分散,文物點也相對少了很多,不像甘肅那樣密集,必須安排緊湊才能看完,因此可以更從容些;二是青海的自然風光很美,把人的主要精力吸引到了自然風光方面上,這樣也使行程變得輕鬆;三是青海涼爽的氣候也讓人更加舒服,願意在一地多待些時間。
  • 甘肅青海行記(終結篇)——天水
    此次專門到甘肅青海訪古,無論如何也不能把天水再給漏過去了。這裡面,麥積山石窟(含仙人崖石窟)是全國四大石窟之一,而水簾洞(拉梢寺)-大像山石窟、木梯寺石窟等都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風雲雷雨壇為北宋崇寧三年(1104)所建,現存壇高13米,共分三層。風雲雷雨壇是古時建城時必須修建的城市設施,用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武山聖壽寺又稱官寺,位於武山縣城南門坡西側,是城內現存的唯一古代佛教寺院建築。木梯寺在武山縣城西南30公裡,當我花了一個多小時興致勃勃地趕到時,卻發現景區大門上有個牌子:景區因疫情關閉!這個打擊比較沉重,讓人十分沮喪。
  • 甘肅青海行記(五)——張掖
    祁連山地處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東起烏鞘嶺,西到當金山口,北臨河西走廊,南靠柴達木盆地,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300公裡。「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祁連山區氣候冷溼,分布有大片草原,自古都是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
  • 甘肅青海行記(十五)——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離開喇家遺址時,查看地圖,糾結了起來:究竟是往回走去看樂都的瞿壇寺和民和的馬廠垣呢,還是去近在咫尺、一直心心念念想去的甘肅永靖炳靈寺石窟呢行駛中,由於沒有相關標誌,也不知從何時何處進入了甘肅。一路上,兩邊山峰高聳,峽谷幽深。觸目所及,草木稀疏,黃土裸露。兇險的路況,荒涼的地貌,蕭疏的環境,讓人也失去了在藏區草原上行駛時那種愉悅開朗的心情。
  • 溯黃河 青海行
    劉家峽、李家峽、龍羊峽 循化 貴德 共和三日遊三峽,溯黃河青海行的徵程從這裡開始目睹了冰雪覆蓋的阿尼瑪卿山的主峰一一瑪卿崗日(6282米),說是神居住的地方,要不怎稱上四大神山呢。隨黃河出青海 再隨之入青海久治 阿壩 紅原 若爾蓋 瑪曲兩天三省(青海 四川 甘肅
  • 甘肅青海行記(十一)——同仁郭麻日古堡
    從貴德到同仁
  • 甘肅青海行記(三)——天梯山石窟
    而曇曜等人在完成天梯山石窟之後,則東下平城(今山西大同),開始了新的開鑿生活,成為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的重要技術力量。據歷史記載,439年,北魏滅北涼,從姑臧遷宗族吏民3萬戶至平城,其中有僧侶3000多人。這3000僧人實際上就是「涼州模式」的創造者,推動著北魏崇佛風氣日漸興盛。
  • 甘肅青海行記(十三)——輕鬆愉快循化行
    從同仁到循化,走循同路(S306),大約不到80公裡,由於沿途風景太美,加上有文都寺、十世班禪故居、街子清真寺等處名勝古蹟,走走停停,竟然走了6個多小時。途經文都鄉,這是十世十世班禪大師在文都千戶昆氏家族中誕生,三歲之前在文都城千戶府度過,三至七歲在文都大寺出家學經,七至十三歲在塔爾寺坐床學經。
  • 行走黃河(一)天下黃河貴德清
    穿過黃河大橋,通往貴德縣城一路的清清黃河水與周圍景物相互映襯,勾勒出奇美壯麗的黃河畫卷。天下黃河貴德清,這可不是傳說,黃河貴德段的河水真的很清,清的都感覺這裡不是黃河了。都說「跳進黃河洗不清」,你來貴德看看,再跳進黃河試試,相信你一定會對傳統的說法有所改變。據了解,黃河自青海省共和縣與貴德縣交界處的多隆溝入貴德,由西向東呈弓形穿越縣境中部,至松巴峽出境,全長76.8千米。
  • 蒙寧青(十八)天下黃河貴德清
    黃河沿阿尼瑪卿神山一路流下青藏高原,進入黃土高原時才因為黃土高原的地質情況漸漸不再清澈 ,在這裡,還是兩大高原交界處,所以,天下黃河貴德清,其實是泛指從源頭到這一段的一千多公裡都是清的,貴德作為古城,文化底蘊深厚, 兼以群山環繞之間的坦蕩之地,黃河在這裡,便河床寬闊、水清林密,更有一番不是江南勝江南的美麗。
  • 甘肅青海行記(六)——探秘戈壁古城
    表是縣為漢武帝時所闢「河西四郡」之一酒泉郡的屬縣,東漢靈帝光和三年(180年),表是縣因地震另築新城,就是這座駱駝城。前涼時,表是縣升格為建康郡,397年,段業以建康郡叛後涼而割據,史稱北涼,建康郡是北涼政權的發祥地。
  • 蒙寧青行(十九)天下丹霞貴德豔
    沒想到十年前路邊的丹霞被圍成了收費公園,還沒想到貴德的丹霞已負盛名「天下丹霞貴德豔所以,當從貴德回西寧路上,師傅要趕路,正是夕陽西下時,路邊赤紅、砂白、赭紅等色彩豔麗而濃鬱的在車窗外稍縱即逝,強烈要求師傅停車,因為真的是太美了,雖然見過不少這樣的美景,但,我敢說
  • 甘肅青海行記(八)——門源百裡花海撒個歡
    寧張公路是從青海西寧到甘肅張掖的翻越祁連山的國道,從西寧始,經大通、達板山、青石嘴至扁都口,最後到甘肅張掖,全長345公裡。這條路沿途有草原森林、有農田村莊、有雪山牧場,層次分明,色彩豐富,是條有名的景觀大道。
  • 甘肅青海行記(十二)——同仁,熱貢藝術發祥地
    「黃南」指的是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簡稱,「同仁」指的是黃南州所在的同仁市(以前為同仁縣),而實際上,不論是黃南州州府所在地,還是同仁市市府所在地,都應該是「隆務鎮」。同仁的藏語稱為「熱貢」,意思是金色的谷地,指的是穿過隆務鎮的隆務河河谷一帶,因此,同仁又常常以「熱貢」來代稱。
  • 貴德花開, 四月,我在貴德等你!
    「四月梨鄉春潮動,萬樹甜雪為君開」。雖然青藏高原的春天來得比較晚,但貴德的梨花卻是迫不及待了。黃河兩岸,垂柳如煙,梨花似雪的盛景正是遊春的好時節。4月18日下午16:00 青海康輝旅遊帶全國人民一起「雲遊高原梨都——青海梨花正芳·河湟春最濃」,帶大家遊覽貴德古城風貌,講貴德春日民。
  • 庚子夏甘肅青海行記(二)——崆峒山
  • 甘肅青海行記(七)——張掖七彩丹霞
  • 天下黃河貴德清,中華福運輪常轉——青海湖大環線遊記(十一)
    「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自然奇觀令貴德聲名遠揚。黃河水面寬闊,水流舒緩,兩岸綠樹蔥蘢,風光旖旎,遠處是貴德黃河大橋。由於上流水庫的沉澱作用,黃河在貴德水段的上下遊渾濁,只有貴德水段清澈。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在貴德視察時,題詞讚譽「天下黃河貴德清」。
  • 西北土特產研究(甘肅版)
    白蘭瓜 性喜高溫乾燥、溫差大、日照長的氣候,蘭州地區土壤多為疏鬆深厚的微鹼性黃土,日照充足而強烈,對白蘭瓜的生長和糖分的積累極為有利。目前蘭州市年種植白蘭瓜面積達8000畝左右。蘭州黃河北岸的青白石鄉是最負盛名的「白蘭瓜之鄉」,這裡生產的白蘭瓜是甘肅傳統出口產品之一,其周圍地區是白蘭瓜的盛產區。
  • 黃河貴德清,高峽出平湖
    年輕時由於工作的原因和走親訪友,貴德是經常去的,也不知道這裡有什麼特別的,只是逛了逛玉皇閣,有一次還參加了黃河邊樹林裡的物質交流會。現在人人都說天下黃河貴德清,那麼就再去貴德看看黃河吧。在貴德縣城,沿黃河向西逆行,不遠處便是拉西瓦,青海正要展開的「引黃濟寧」工程,就是讓此處的黃河水穿越拉脊山引到省城西寧,滿足湟水南岸各地區的用水需要。從西寧可以通過寧貴高速、227國道~101省道段到達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