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佛教生死書》:破解生命輪迴的真相

2020-12-21 佛教在線


生為何事來?死往何處去?生死的課題自古便一直困擾著人類,神秘而悠遠。有生必有死,這是任何人也無法改變的事實。然而死亡是否意味著一切的終結?佛教對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便已將生命過程的本質參透,它告訴世人,任何眾生的生命都是由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個階段首尾相連構成的無限輪迴。佛教對於生有的考察主要在於受生之苦-受生伴隨著諸多痛苦,只有斷絕輪迴才能避免這種苦難;本有指從出生到瀕臨死的全過程,即我們所關注的有形生命,人的一生應怎樣度過,不及關係到今生,更關乎死後及來世;死有即命終的一剎那;中有則是死後到轉生之間的過渡階段。對於死亡及死後的考察是佛教生死觀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佛教認為死亡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結束,而應該被視為一個脫離生死輪迴的契機;一個人只有真正地了解死亡,才能夠把握死亡所提供的契機。

《圖解佛教生死書—破解生命輪迴的真相》的主旨便是以佛教的視角提示生命輪迴的奧秘。圖解方式的運用更令眼花繚亂的生命過程闡釋變得像讀流程圖一樣簡單明了。讀過此書,相信您將會對生死的命題擁有更加智慧的認識,從而更為積極有效地把握今生。
最深刻揭示生命

第1章 獨特的佛教生死觀
1.直面生死:人人都需要了解死亡
2.本書將指引你:破除戀生懼死的迷霧
3.人身從何而來:四大五蘊的和合
4.人生不可逃避的命運:生老病死
5.生命流轉的過程:十二因緣
6.生命流轉的直接動力:業
7.周而復始的循環:六道輪迴
8.生命的實相:緣起有、自性空
9.生命的四大階段:生有、本有、死有、中有
10.佛教對待生死的態度:培養「念死」的思維
11.豐富的智慧:概說佛教中的生死關懷
第2章 從受生到住胎:生苦
1.投生人道的苦處:人生八苦
2.生而為人的可貴: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3.投胎成功的第一步:因緣具足方能入胎
4.四大五蘊重新聚合:生有形成
5.投胎成功的第二步:發育健全方能住胎
6.三十八周的漫長曆程:藏醫《四部醫典》對胚胎發育的詮釋
7.不同滿業,不同結果:胎兒的因果報應
8.飽受煎熬的三十八周:住胎之
9.投胎成功的第三步:出胎
10.入胎時的正念差異:投胎的四種情況
11.如何助益新生兒:消災祈福
12.大師降生:與眾不同的吉祥徵兆
第3章 如何利用這段生命:本有
1.人生的重點:專注於善
2.關閉三惡趣大門的法寶:皈依
3.做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遵守七眾的戒律
4.佛陀為世俗人開示的智慧:《善生經》和禮敬六方
5.禮敬東方和南方:尊敬父母、恭順師長
6.禮敬西方和下方:善待妻子、體恤奴婢
7.禮敬北方和上方:和敬親友、敬奉僧眾
8.消除日常生活的六種過失:六非道
9.判別惡友:遠離四種不可親近之人
10.判別善友:親近四種值得敬重之人
11.走向來世的安全梯1:杜絕十不善業
12.走向來世的安全梯2:修持八種功德身
13.看清輪迴的陷阱:四諦法門
14.離開輪迴的辦法:守護戒律,滅除無明
15.三部律儀不違犯:別解脫戒、菩薩戒與密乘戒
16.不忍見眾生沉淪:發起菩提心
17.發起菩提心的兩種方法:七因果與自他相換
18.以生命的關懷消解肉體的疾病:佛經中的醫學
19.引發疾病的外緣:外部環境侵襲
20.導致疾病的內因:體內四大元素失衡
21.佛教特有的病因觀:業果報應
22.佛教對疾病的分類:虛說四百零四種
23.四大與季節:順應時令的養生之道
24.四大與飲食:吃出來的健康
25.消除業障引發的疾病:精神修持與養生
第4章 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死亡的過程
1.對死亡的判定:死有時刻
2.臨終的前四個階段:四大分解
3.密續生理學1:意識的多重層面
4.密續生理學2:極微細的心風
5.密續生理學3:脈
6.密續生理學4:氣
7.密續生理學5:明點
8.臨終的後四個階段:從微細心到澄明心
9.無懼生死的關鍵:空性
10.密法超度的第一秘技:頗瓦法
11.密法超度的第二秘技:母子光明相會
12.特別注意:臨終一念將決定死後的去向
第5章 在死後與轉生之間流轉:中有
1.佛教描述死後世界的特有概念:中陰
2.中陰世界的主角:意識
3.亡靈在中陰世界的引導地圖:《中陰聞教救度大法》
4.中陰世界的總體描述:七七四十九天的死後歷程
5.諸佛菩薩前來接引:進入法性中陰
6.諸佛菩薩的三種形象:寂靜尊、寂忿尊、忿怒尊
7.生命元素再次顯現:五蘊與四大的顯現
8.第一天的幻相:大日如來佛父佛母現身
9.第二天的幻相:金剛薩阿如來佛父佛母現身
10.第三天的幻相:寶生如來佛父佛母現身
11.第四天的幻相:阿彌陀佛父佛母現身
12.第五天的幻相:不空成就佛父佛母現身
13.第六天的幻相:寂靜諸尊現身
14.第七天的幻相:諸持明主尊現身
15.第八天的幻相:大光榮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16.第九天的幻相:金剛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17.第十天的幻相:寶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18.第十一天的幻相:蓮花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19.第十二天的幻相:業部赫怒迦佛父佛母現身
20.第十三天的幻相:忿怒諸女神現身
21.第十四天的幻相:四位守門女神與二十八位瑜伽女現身
22.法性中陰的總結:生前的修行對中陰處境十分關鍵
23.輪迴與解脫的最後抉擇:投胎中陰
24.投胎中陰的考驗:七種險境幻相
25.善業與惡業的計算:冥界的善惡大審判
26.面對審判的要訣:相信一切都是空性
27.前生身形隱弱,來生身形漸顯:輪迴六道在業力作用下發出誘惑
28.抵制六道誘惑,避免投胎轉世:關閉胎門
29.進入輪迴的世界:六道景象
30.更嚴峻的考驗:索命鬼卒催逼入胎
31.最後的選擇:轉識前往清淨佛土或投胎人道
32.總結:不同根器的亡者將有六種解脫層次
第6章 超越輪迴的清淨莊嚴世界:佛國淨土
1.清淨的國土:淨土釋義
2.三種層次的淨土: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化身淨土
3.與漢人機緣極深厚的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4.佛陀為世俗人開示的智慧:極樂世界的衣、食、行
5.琉璃為地,七寶為界:極樂世界的環境
6.蓮花化生,萬種伎樂:極樂世界中的育和樂
7.東方淨土:藥師佛的淨琉璃世界
8.欲界天中的淨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
9.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普陀山世界
10.無邊浩渺的淨土: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
11.眾生眼中的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
12.大乘五力: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
第7章 走完最後一程:佛教的殯葬儀式
1.對亡者家屬的囑託:切忌移動、哭泣和殺生
2.利益亡者的儀式1:作七與誦經
3.利益亡者的儀式2:拜懺與打佛七
4.利益亡者的儀式3:水陸法會與放焰口
5.不同的葬禮形式1:天葬
6.不同的葬禮形式2:火葬
7.不同的葬禮形式3:塔葬
8.不同的葬禮形式4:水葬、土葬以及多次葬等
附錄一:千手千眼大悲懺法
附錄二:往生淨土懺願儀
附錄三:消災延壽藥師懺法

精彩書摘

第1章 獨特的佛教生死觀

1.直面生死:人人都需要了解死亡

死亡是什麼

一個有情的心識,在過去世業力的牽引下投生,這種牽引的業力能住持多久,便決定了其生命一期的壽量。以人類為例,便是一期人生的壽量。人從出生起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其間呼吸有多少次,都是一個定數。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很難改變的;而一個造作了很多善業的修行人,或者一個造作了很大惡業的惡人,可能會讓壽量有所增減。但無論如何,生命總有結束的時候。而生命結束的那一刻,就是死亡。

死亡的幾種原因

在佛教中,死亡被劃分為幾種原因。由於降生是業力感召的結果,那麼,在不遭遇壽命違緣和其他意外事故的情況下,壽量自然地耗盡,這是第一種:壽命自然耗盡的死亡;由於我們今生的財富受用等,亦是從前善業感召的結果,那麼一旦福報享盡,可能就沒有維持生命的資財器具,於是,這就構成第二種死亡:福報耗盡的死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意外的因素能導致死亡,它們被統歸為九種原因:1.飲食無度,正如一個人暴飲暴食而導致死亡;2.食所不宜,即是說吃了不適宜(比如有毒)的食物;3.不消化而食;4.生而不吐;5.熟而持之,就是說大小便屏

閉不能排洩;6.不近醫藥,即當自己生病時不去及時地求醫服藥;7.不知於己為損為益,這是說對於壽命的維持,不知道怎樣做是有益的、怎樣做是有害的;8.非時非量;9.行非梵行,即是因性行為而耗損生命精華之精血,所謂的「馬上風」就是一例。

歡迎投稿:

Email: news@fjnet.com(國內)  fo84000@gmail.com(國際)     在線提交
QQ:983700265    電話:010-51662115轉8005      論壇投稿

免責聲明:

1.來源未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佛教在線立場,其觀點供讀者參考。

2.文章來源註明「佛教在線」的文章,為本站寫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權歸佛教在線所有。未經我站授權,任何印刷性書籍刊物及營利性性電子刊物不得轉載。歡迎非營利性電子刊物、網站轉載,但須清楚註明出處及連結(URL)。

3.除本站寫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來自網上收集,均已註明來源,其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權益的地方,請聯繫我們,我們將馬上進行處理,謝謝。

相關焦點

  • 佛教的輪迴說 有這麼幾個鮮明的特點!
    佛教的輪迴說文:陳兵1、佛教輪迴說不片面著眼於靈魂或物質,而是從樸素辯證法緣起論出發,把生命活動,眾生存在看作身心合集佛家輪迴說始終堅持緣起論的、中道的哲學立場,獨闢出以樸素辯證法窮究生死秘奧的蹊徑。2、佛教輪迴說描寫論述三界、六道、十法界之事相、因果、及生前、臨死、死後的情狀,至為詳悉,提供了一幅極為壯闊的多層次宇宙全景圖,為世間訖今為止的所有同類學說無法倫比。
  • 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解讀未知世界密碼——水·生命·輪迴的奧秘
    ·佛教大科學解讀生命密碼生命、輪迴、成住壞空的因緣(請您複製下方連結到瀏覽器觀看視頻)http://www.dkxjm.cn/ygjy/651.jhtml?2011年瀋陽因果教育教學講堂創始人劉玉珍老師受本師釋迦牟尼佛點化遠赴印度靈鷲山,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講《妙法蓮華經》的聖地恭迎大乘佛法-因果教育環城繞佛,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落座中華大地。劉玉珍老師仰仗大乘佛法-佛教大科學揭示了種種宇宙人生的真相,揭示了眾多科學領域的真相,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 【格魯聖教】佛教中所說的 輪迴是什麼意思?因果輪迴呢?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佛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 《西藏生死書》 (一)
    ——洛杉磯時報  索甲仁波切出生於中國西藏,1971年至英國劍橋大學考研比較宗教學,1974年開始弘揚佛法,在歐美各國生活、教學二十多年,使他通達西方的心靈。由於他思路清晰,從容自在,幽默風趣,深受聽講者的歡迎,成為許多國家的佛學中心與佛教團體的負責人或指導者。  他為繁複的現代世界發展出一套解說西藏佛法要義的方法。
  • 探秘生死:從密宗經文到暢銷書,《西藏生死書》是如何演變的?
    書內描述人在離開世間之後於尚未投生之前名為「中陰」的階段,書中告訴我們解除種種「中陰險難」恐怖,進入不生不滅的法身境界,能避免生死輪迴之苦,最終得到上品的化生或轉生。厚厚的一本,寫了些什麼?Thurman先生的譯作版本意於從科學的,而不是宗教的角度來解釋這部古老的經書,甚至從此書出發解釋和去認識佛教。此為第四版。從最古老的《度亡經》到《中有聞解脫》經書,經歷翻譯且西方化之後有了《西藏死亡書》最後終於出現了符合大眾期待的《西藏生死書》。
  • 佛教:輪迴是什麼?
    學佛的人都知道,佛教是講輪迴的,儘管輪迴這個概念並不是佛教的發明,也就是說,輪迴這一說法,在佛教誕生以前就已經存在,而佛教所講的輪迴不過是在古印度傳統的輪迴基礎上進行發揮而已。他的意思是說,其實並沒有什麼在輪迴。人們之所以感覺到有某種東西輪迴,不過是因為他們認識不到緣起,所以,在他們的眼中,往往會想當然地把萬事萬物的現象,人為(我執)單獨或孤立成一件一件的事情,並依此來認識各個事情,於是就這些事情產生了開始和結束等這些概念,進而認為人的生命是代代相續,永不停息的。
  • 為什麼佛教看不見輪迴卻相信輪迴?
    為什麼佛教看不見輪迴卻相信輪迴?為什麼要相信因果輪迴呢?因果輪迴究竟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因果輪迴這種宇宙生命自然存在的現象,究竟對於人類有著怎樣的啟示和意義呢?我們針對這些問題,來一次邏輯之旅。當初佛陀為了搞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用五眼六神通這些人體高科技設備,用追溯的方法從下向上追溯生命的起源,發現生命的起源不存在任何差別,在生命之初,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種生命形態,不存在任何差異。沒有飛禽走獸,沒有胎卵溼化種種不同種類的差別。
  • 佛教之中,為什麼有輪迴?是誰導致輪迴的存在?其實真相併不複雜
    佛像大家都知道,在佛教之中,有「眾生受縛於輪迴」的說法。因此,輪迴這個詞語才會在佛教之中多次出現,特別是對那些學佛的人來說,跳出輪迴之外就是他們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修行的終極意義所在。為什麼這樣說呢?
  • 佛教中的輪迴究竟是什麼?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靈魂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印度教、佛教、婆羅門教其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如不尋求「解脫」,即永遠在「六道」 (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輪迴這一概念存在於佛教、道教、印度教、婆羅門教中。其他宗教(日本的神道教,歐美的基督教等)是沒有的。
  • 因果·輪迴·佛教 輪迴故事
    否定來世的結果是,人們只注意短期目標,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加考慮,整個世界由於缺乏慈悲心將變成一個殘暴的世界。(一)眾生生而有死,死而轉生,輾轉生死,遷流不息,如車輪旋轉,無有已時,故曰輪迴,或曰輪轉,或曰流轉。
  • 佛教輪迴理論中的主體觀念
    佛教在形成時,也吸收了婆羅門教等先於佛教存在的一些宗教派別的「輪迴」觀念。輪迴觀念對於佛教是十分重要的,這一觀念可以用來號召信眾做佛教要求做的善事,告誡信眾不要做佛教所反對的惡事,認為行善得善,行惡得惡。行善者有可能上天堂或轉生到好的生命形態中;行惡者有可能掉入地獄或轉生到不好的生命形態中。
  • 什麼是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有哪六道?
    什麼是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有哪六道?有著近兩千年佛教思想文化的中國,在宗教界裡,佛陀的思想可謂是包含了千千萬萬的宇宙智慧。佛教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其中宋明理學更是在禪宗思想的直接啟發下而興起,所以就有學術者們認為理學實際上是變相的佛教禪學。當然中國佛教的教義對人民日常生活的影響也是極為深廣的。而在佛教的文化中,佛家的思想中,所說的「輪迴」是佛家修學者時常而論的話題。
  • 『屍陀林』- 帶你走進生命輪迴的真相
    從1986年法王晉美彭措以大智悲力創建屍陀林至今,已近三十年,這座屍陀林也在藏地遠近聞名,成了最大的禿鷲棲息地,越來越多的人在這裡將最執著的身體做了最後的布施,也在這裡與空行結緣。(2013年:丹增嘉措仁波切在屍陀林為工人們分析圖紙,指導施工)寬廣潔淨的廣場代替了滿是亡者衣物的山坡,貼上浮雕的牆壁,伴著仁波切如詩般的教言,如同穿越經典文化的長廊,帶著人們走進水車般漫長的輪迴裡
  • 佛教超脫生死輪迴與道教長生不老的意義,關於佛、道修行(上)
    而我們普通人更多認為佛、道是出家人才修的,修行方式就天天關在寺廟裡、道觀裡念經,現在確實是有很多人採取這種修行方式,不過現在處於末法時代,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末法時代的經文和修行方式十之八九都是錯誤的。
  • 淺述佛教的輪迴、因果與「我」
    正是在這一兼容並蓄的發展中,中國才有了儒釋道並存的態勢,佛教輪迴觀與因果報應觀才深入民間文化。影視劇中「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等臺詞是不是很耳熟?這裡,我們就先來論述下佛教生死觀的兩大基石——輪迴與因果。其一是輪迴,也就是說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這一世的開始是上一世的結束,這一世的結束是下一世的開始。往更大的範圍來講,就是在天道、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這六道中輪迴,此生在人道,並不見得你前世在人道,也不見得你來世還在人道。
  • 為什麼說「輪迴」這個概念,在佛教還沒有創立之前,就已經存在?
    在世人的眼中,「輪迴」這一概念來源於佛教,雖然這種認識並非正確,更不是事實,但不可否認的是,「輪迴」這一概念確實是因為佛教的引用才不斷豐富並盛行起來的。因為佛教中所說的「輪迴」這一概念,即「六道輪迴」,在佛教還沒有創立之前,就已經在古印度非常流行了,「輪迴」原本就是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只是順應當時的習慣,繼續使用而已,並非是佛教的發明。
  • 對佛教中「輪迴觀」的一點理解
    說到」輪迴「,你現在想到的是什麼?生死,對嗎?可是佛教中的輪迴觀可能並不止於此,它起碼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佛教中確實生死輪迴的說法,認為有前世、今生、來世。而且,在大多數虔誠的佛教徒中,尤其相信」生死輪迴、報應不爽「這句話,並認為自己應該行善積德,這樣來生才有福報。這也是很多人對佛教的朦朧的認識,認為佛教就是這樣一個教人向善的宗教。知道輪迴觀的人,通常也知道佛教中的六道輪迴,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三者屬三善道,後三者屬三惡道。
  • 佛教與輪迴
    今天是我們演講的第三天,那麼,我們估計人數是超過兩萬人,有的人統計是兩萬四千人,那麼這樣子很短的時間,多少帶給新加坡一點佛教的理念,也了解佛教不是迷信,不是消極,進一步的知道了人生、透視人生,好好的去修行,達到解脫。前面兩天,我們是講《佛教與人生》,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佛教與輪迴》。
  • 佛教講堂:佛教與輪迴
    今天是我們演講的第三天,那麼,我們估計人數是超過兩萬人,有的人統計是兩萬四千人,那麼這樣子很短的時間,多少帶給新加坡一點佛教的理念,也了解佛教不是迷信,不是消極,進一步的知道了人生、透視人生,好好的去修行,達到解脫。前面兩天,我們是講《佛教與人生》,今天我們要講的題目是《佛教與輪迴》。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