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幼蟲進化起源之謎:先有幼蟲,還是先有成體?

2020-12-13 科學網

 

2020年3月17日,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包振民院士科研團隊在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上發表了題為 「Evolutionary transcriptomics of metazoan biphasic life cycle supports a single intercalation origin of metazoan larvae」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的王師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王靜、張玲玲、連姍姍、秦貞奎、朱璇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海洋幼蟲的進化起源方式是困擾動物學家近百年的科學難題,被認為是動物宏觀進化領域的主要謎題之一。大多數海洋無脊椎動物類群的生活史會經歷特殊的浮遊幼蟲階段。這種兼具有小巧、浮遊生活的幼蟲階段和體型較大、常營底棲生活的成體階段的生活史,賦予動物提供了極大的發育可塑性和環境適應性,被認為是動物生活史進化的重大事件,也是驅動海洋動物類群高度多樣化並繁榮昌盛的關鍵要素之一。因此,解析海洋幼蟲的起源進化對深刻理解動物生活史的宏觀演變機制和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意義。

由於缺少完備的化石或分子水平證據,海洋幼蟲起源問題在國際學界爭論已達百年之久,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型假說:(1)「幼蟲先起源(larva-first)」假說,認為幼蟲進化起源早於成體階段,成體階段是在進化後期單次或多次獨立產生的;(2)「成體先起源(adult-first)」假說,認為幼蟲進化起源晚於成體階段,幼蟲階段是在後期進化過程中多次插入產生的。相對來說,由於「larva-first」假說符合「發育過程是對進化過程的重演」這一傳統認知,該假說得到了國際進化發育學界更廣泛的認可。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多種代表性海洋動物類群的全發育周期轉錄組數據,巧妙應用轉錄組年齡指數(TAI)分析方法,從分子水平上推演了幼蟲的進化起源歷史。令人驚訝地發現幼蟲階段(相比成體階段)在整個生活史中呈現更為「年輕」的表達譜特徵,且在後生動物類群中普遍存在。研究結果支持幼蟲階段的進化起源晚於成體階段,從而否定了在學界長期佔據主導地位的「larva-first」假說模型。

圖1 後生動物主要類群幼蟲轉錄組的TAI進化分析

儘管支持「adult-first」 假說,研究團隊通過深入分析發現,不同於國際上之前提出的 「adult-first」模型認為幼蟲存在多次獨立插入起源,動物祖先生活史在進化過程中可能僅發生過一次幼蟲插入事件。研究團隊最終提出了一種新的幼蟲起源進化模型,即幼蟲單次插入起源的「adult-first」模型,且推斷原始幼蟲的插入時間可能發生於櫛水母動物門與後生動物祖先分歧之後。

圖2海洋幼蟲的起源進化模型

(a-c,以往研究中提出的幼蟲起源進化模型;d,本研究所提出的幼蟲起源進化新模型,即原始幼蟲單次插入起源的「adult-first」模型)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與細胞信號傳導相關基因(caveolin, innexin 和 ATP1B)可能是參與幼蟲起源的關鍵基因。有趣的是,caveolin和innexin主要表達在幼蟲特有的區域(如頂鞭毛和纖毛環),而ATP1B則主要集中表達在將來形成成體軀幹的區域。對幼蟲區域和成體區域「界限基因」的首次發現,暗示了一種可能的幼蟲進化起源方案,即對於僅具成體階段的動物祖先,可能通過將「幼蟲」特有區域添加到原有的「成體」區域上,從而產生了祖先型幼蟲。

此外,研究團隊還發現幼蟲階段具有非同尋常的容納新基因的能力,並揭示幼蟲轉錄組的快速進化可能有助於提升動物成體階段的形態多樣性(如軟體動物貝殼多樣性的形成)。

圖3海洋幼蟲起源關鍵基因及其驅動的幼蟲/成體進化途徑

綜上,本研究提出了海洋幼蟲為單次插入起源的新理論學說,否定了目前國際上已有的主流假說模型,為深入理解後生動物的幼蟲/成體雙階段生活史進化提供了嶄新的研究視角,將對海洋動物的發育進化、多樣性產生和環境適應等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來源: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138-1

相關焦點

  • 海洋中的浮遊幼蟲,多毛類和軟體動物
    它們是海洋浮遊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形態多變,能作為魚蝦的天然餌料,與漁業的關係十分密切。由於體型比較微小,無法用肉眼仔細觀察,一般人可能只知道名字,卻不知道長什麼樣,花上幾分鐘,就能管中窺豹,走進繁華的浮遊世界。多毛類先來了解一下多毛類,屬於環節動物門中的一綱,長得挺像蠕蟲。
  • 白堊紀緬甸琥珀中脈翅目成蟲與幼蟲欣賞
    緬甸琥珀是一億年前白堊紀時期杉科植物樹脂形成的化石,那時的緬甸處於熱帶雨林氣候環境,因此緬甸琥珀中包含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今天,我們先來欣賞下緬甸琥珀中出現過的脈翅目類群
  • 櫻桃晚熟,「撞上」果蠅幼蟲
    專家稱,網傳「蛆蟲」是果蠅幼蟲,對人體無害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範志紅說,無論桃子、梨子裡的食心蟲,還是櫻桃上的果蠅幼蟲,本身都是無毒的,去掉有虫部分並洗乾淨就可以安全食用了。「其實並不比農藥更可怕」。 櫻桃成熟期晚了半個月  位於煙臺市牟平區東約5公裡的大窯街道曲格莊村是一個果樹專業村,種了不少櫻桃樹,如今正值櫻桃上市季節。
  • 知了猴價格飆升 蟬幼蟲究竟有什麼營養價值
    近日,網上盛傳安徽蟬幼蟲成美食,其價格更是一路飆升,當地村民瘋狂展開捕捉行動,不少人捕捉一晚就能賺上數百元。
  • 人類起源之謎
    人類的起源指人類的歷史發展的淵源,人類如何起源,歷來爭論很多。其中一個假說就是:人類是從一種3億多年前漫遊在海洋中的史前鯊魚演化而來的。這種棘魚屬的原始鯊魚是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有頜類脊椎動物的共同祖先。
  • 過氧乙酸對小瓜蟲幼蟲和包囊的殺滅效果
    小瓜蟲的生活史包括3個階段:自由遊動的感染期幼蟲、繁殖階段的包囊和寄生於魚體上的滋養體。對小瓜蟲病的防治措施可以分為物理學方法、免疫方法和藥物防治。物理學方法主要利用紫外線和通過增加水溫等,雖然對小瓜蟲病的防治有一定效果,但不適合在大水體中應用。小瓜蟲的疫苗研究有組織疫苗、亞單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但現在仍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短期內很難在生產上使用。目前,藥物防治仍然是控制小瓜蟲病的首選。
  • 楊梅裡為什麼會有蟲子? 果蠅幼蟲為什麼喜歡鑽進楊梅?
    楊梅裡為什麼會有蟲子? 果蠅幼蟲為什麼喜歡鑽進楊梅?時間:2016-06-24 12:59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楊梅裡為什麼會有蟲子? 果蠅幼蟲為什麼喜歡鑽進楊梅? 楊梅的食用部分其實是它外果皮的衍生物外果皮外層細胞柱狀凸起形成的紅褐色多汁組織。
  • 長有一副大獠牙的昆蟲,體型有手掌大,幼蟲食肉,可成蟲卻吃素的
    在動物世界中,昆蟲種類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人類已知的昆蟲有100餘萬種,每一種昆蟲都有其獨特形態,但要論長相最為兇猛的昆蟲,越中巨齒蛉必然榜上有名,越中巨齒蛉外形輪廓似蜻蜓,但比蜻蜓更大更兇猛,有成人手掌那麼大,特別是頭部前端都長有一副巨大的獠牙,
  • 成功孵出胸窗螢幼蟲
    孵化成功的胸窗螢,旁邊黃色球狀物為卵。付新華 攝本報訊(記者萬建輝)2月3日,正值大年初一,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技學院副教授付新華在其實驗室裡首次成功從數十粒卵裡孵出胸窗螢幼蟲。付新華昨日告訴記者,此項技術可使得多類、數百種螢火蟲在人工條件下進行飼養,並使1年的生長期縮短到半年,大大加快了螢火蟲的人工復育及保護工作步伐。付新華介紹,自然界的螢火蟲是以幼蟲或者卵進行越冬。
  • 灰蝶科毛毛幼蟲被螞蟻保護著,成蝶後抖抖翅膀,螞蟻想留也留不住
    在動物世界中,蛾類和蝶類昆蟲的幼蟲都是毛毛蟲,而毛毛蟲由於爬行速度比較慢,蟲身又沒有外殼保護,容易被各種動物獵食,包括螞蟻。所以不同種類的毛毛蟲,進化出不同的技能,有些毛毛蟲身上有很多有毒的剛毛,有些會偽裝成毒蛇、樹枝等等,嚇退或躲避獵食者。
  • 動植物防身「三十六計」|蟲子|幼蟲|榕樹_網易新聞
    生石花的聰慧之處也在於此,難看的外表,其實是在模擬石頭的樣子,眼神兒不太好的食草動物,會把石頭狀的葉子忽略不吃。等到這些石頭上開出花朵,那其實還是相當豔麗美妙的。假痴不癲,其實就是裝瘋賣傻,或者偽裝成碌碌無為的樣子,等待時機到來。戰國時孫臏被同門師弟龐涓迫害,靠裝瘋逃過一劫;三國時的司馬懿,假裝病得痴傻,趁對手不備一舉奪取了兵權。
  • 黑水虻幼蟲吃泔水 大規模養殖年產值百億(圖)
    ▲黃沙在青農大實驗室裡研究黑水虻幼蟲的生活環境。  一方幼蟲日食800公斤泔水  10月17日一早,記者來到位於城陽區的青島農業大學,見到了「蟲博士」黃沙,他正在實驗室查看他的寶貝蟲子。打開培養皿的蓋子,記者看到一群類似蒼蠅幼蟲的軟體蟲子正在蠕動著。「這不是蛆嗎?」記者感到很詫異。「它可不是蛆,它比蛆要有用的多,這是黑水虻的幼蟲。」黃沙說。
  • 「壽司寄生蟲」40年暴增283倍,生食海產或令幼蟲寄生
    然而一項最新研究證實,有種海洋寄生蟲近40年間增長283倍,生吃海產品可能給健康帶來隱形威脅。受訪專家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系主任、教授 陳舜勝本文作者|生命時報記者 水欣本文編輯丨王淑穎 張宇3月19日,由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上的一篇分析研究論文揭示:1978~2015年間,全球範圍內寄生在海洋生物體內的異尖線蟲數量增長
  • 專家:是果蠅幼蟲,鮮豔水果都可能有
    韓小姐驚魂未定地說,一盒櫻桃大概有20多顆,外表看上去均完好無損,不過當她咬了第一顆後,就發現內部已經出現了腐爛,並且隱約看見有一條白色小蟲子在蠕動。「為了搞清楚櫻桃裡面到底是什麼,我又接著吃了第二顆,竟然同樣存在這一問題,裡面有小蟲子在動。」不放心的韓小姐將剩餘的櫻桃全部用手掰了開來,結果令她嚇了一跳。一共20多顆櫻桃,竟然有五六顆內藏白色小蟲子。
  • 多事之年,韓國多地自來水發現幼蟲,無法判斷來源
    韓國近來的水廠「自來水幼蟲」風波引起了韓民眾新一輪的不安,隨著韓國多地接到自來水幼蟲舉報,當地的過濾器,瓶裝水銷量猛增,很多網友表示自己現在連洗澡都不敢用自來水,全靠瓶裝水「度日」。據韓聯社報導,韓國仁川公村地區近來接到多起報案稱在自來水中發現幼蟲,有關部門隨後展開緊急調查。
  • 實用,金龜子幼蟲到成蟲的防治方法
    7月低即將進入金龜子成蟲時期,果園的苗木將要遭到金龜子的啃食,金龜子從幼蟲到成蟲時期都在禍害植物,為了防治金龜子,果農是採取了不少辦法。目前分布在廣西的金龜子有56種,其中常見的是銅綠異麗金龜,金龜子在幼蟲時期,屬於比較難治的世界性害蟲,它主要是藏在土壤中,以啃食植物根系,以及植物與土壤接觸的莖部為主,被危害的植物,根系會嚴重受損,無法通過土壤吸收水分和營養傳輸給植物,導致植物,被金龜子幼蟲啃食的位置會出現空隙,腳踩到部位會明顯感覺有鬆軟感。
  • 楊梅有蟲不能吃?解讀:果蠅幼蟲無害 可用鹽水浸泡
    可沒想到剛吃了幾個他就發現,楊梅裡有白色的蟲子。「一不小心就『蟲從口入』了,這些蟲子吃進去會不會對身體有害啊?」憂心忡忡的黃先生趕忙來到醫院進行體檢。  解讀  果蠅幼蟲對身體無害  據了解,楊梅的食用部分其實是它外果皮的衍生物———外果皮外層細胞柱狀凸起形成的紅褐色多汁組織。果蠅平時以蜂蜜、果實等為食,本身比較乾淨。
  • 農業專家:果蠅幼蟲無害 不必「因蛆廢食」
    晚報記者 張鈺芸 報導  如今正是櫻桃上市的旺季,酸甜可口的果子儘管價格不菲,卻依舊受到不少市民的青睞,但是最近在微博、微信上流傳的一條消息卻讓人聞之色變。據說今年的櫻桃幾乎100%寄生了一種「蛆蟲」,鹽水泡幾分鐘就會有蟲爬出來。
  • 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篇文章給予解答
    那麼你們有沒有想過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中間有什麼奧秘麼? 先要從生物起源說起 從大的角度分為五個代 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
  • 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
    摘要:知了猴幼蟲在地下要蟄伏好幾年,以什麼為食?不怕被螞蟻吃掉嗎?文/農夫也瘋狂現在已經是七月下旬了,天氣是非常的悶熱了,到了中午的時候常聽到樹上有知了在一遍又一遍的鳴叫。而在北方有一種野味在市場上非常的搶手,其售價甚至要比牛肉還要貴很多,目前要七八十塊錢一斤。這種野味就是知了猴,也叫爬叉、知了龜、節老龜等,在古代中醫上也叫它金蟬,這名字可是非常高大山的。其實知了猴是知了(蟬)的若蟲,其一生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時期,而知了猴是在若蟲階段,是還沒有完全變態的昆蟲,等到「金蟬脫殼」以後就羽化為成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