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2020-12-09 紫檀香子

轉自嶧山興國寺

開悟,即是對生命及宇宙本體實相的真實發現和覺知,又稱見道,也叫開心入無漏智,亦名明心見性。

開悟,是修行中的一個重要證量名詞,它既是有為法和無為法的轉折點,也是世間和出世間的分界點。修行者一旦開悟,就等於即身證得菩薩的初果,同時在知見上與佛比肩平齊,所以,開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麼,怎麼樣才算是開悟呢?

開悟,並不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狀態的變化在內的一個具體證境,它有著與它相應的多種形態的量的體現。

開悟,是修行者對自心真空法性的覺知,是一種感覺到思想認識的飛躍。這種飛躍,不是通過後天思維——第七識的作用所能達到的,更不可通過第七識所產生的意念——第六識的作用來實現。開悟的實現,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礙的清淨與客觀理智的增長)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結果。而且,絕大多數的開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內心深處的一切造作行為(包括意識力的啟動及其對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狀態下,對絕對空寂的心靈進行冷靜的觀照方能證得。

因此,真正意義的開悟,不僅包括知見範圍的突破,同時也是整個生理結構乃至心理結構的突變。它不僅有認識上的變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應變化。如果沒有這些現量變化作為基礎,沒有對內心固有情結造成的感覺障礙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開悟。

一般來說,開悟主要包括以下具體證量:

氣脈變化

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乃是開悟在本質上不同於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淺表感覺體悟的一個根本關鍵。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心輪脈結開散,第二個是業氣進入中脈。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淨」、「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在禪宗根本經典古本《六祖壇經》(法海本)中,有關「心開」的內容共有六處,如:「心開悟解」、「若悟心開」、「若得心開,汝悟無別」、「惠能得聞,言下心開」、「一念心開,出現於世,心開何物?開佛知見」。(後來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壇經》中只剩三處,其意義也變得更加隱晦)。相對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經典,對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反而介紹得比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許可,不能窺見其中奧妙而已。

由於開悟時上述氣脈變化證量的決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對此皆有大致統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脫落」、「花開見佛」,等等。由於心輪打開後,修行者在的心氣合於中脈(人體氣脈渦心部位)中客觀存在的、與萬物本體同樣不二的真空體性,所以,開悟,密宗又稱作「證入空性」,顯宗則稱作「證佛法身」,禪宗則稱為開啟「真空如來藏」,得見「本來面目」。

知覺變化

開悟的知覺變化,包括知覺能力的變化與覺知範圍的變化。

一般沒有開悟的眾生,他們感知能力一般是受業氣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滅性、局限性、虛幻性,藉由這種感知所獲得的感覺,佛家一般稱之為偏執覺、錯覺、或者幻覺。對於開悟者來說,由於業氣進入中脈融入中脈真空法性(而轉變成明空智慧氣),這時,他們的感知能力也會發生相應的突變,即會從原來的有生滅、有方向、有障礙的感知而轉變成為恆常的、遍察的、通徹無礙的感知。——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覺」的產生。

由於「正覺」的獲得,開悟者對心身內外的事物會感覺到特別清晰和透徹。對此,《楞嚴經》的相關描述是:「觀見十方,精真洞然,如觀掌果」、「離垢消塵、法眼清淨」、「心見發光、光極知見」、「見覺明圓」、「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心身發光、洞徹無礙」、「十方圓明」等。對此,禪宗的《六祖壇經》及其它有關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內外明徹」,「洞然明白」,「心鏡明、鑑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以及「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鷺鷥立雪」之類的比喻等。與此相仿,在佛教密宗與淨土宗中,對於開悟也各有「得見明體」與「心地開明」之說。

因此,在真正的開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們一般都能夠無礙地觀察到心身內外存在的煩惱現象,以及一般眾生的修行狀態,並能有效地幫助有緣眾生改變心身狀態。所以,密宗又把開悟叫做證得「轉法輪智」。這一點,也是古代明師能夠觀機而教的奧妙所在,禪宗之所以被稱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緣由也在於此。

心態變化

開悟過程中心間脈輪的打開,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礙清淨到一定程度後,內在善根的增長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心輪的打開,本質上也就是修行者心靈深處所有的意識情結的解脫與內心緊張(煩惱)的終結。由於這一關鍵性的變化,在心輪打開的同時,開悟者的心靈會感到一種徹底的輕鬆,此時,隨著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後心身緊張的消除,開悟者的整個身心會立刻感覺到一種極度的輕鬆與喜悅。這種輕鬆與喜悅,甚至可以瀰漫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和每個毛孔。因此,在《楞嚴經》、《楞伽經》等經典中,開悟所達至的「見道位」通常叫作「極喜地」,這種極喜的境界,也就是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由於心輪脈結的開散和業氣進入中脈融入空性,開悟者在開悟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內心一般都會自然安住於這種「空樂」之中。這時,由於心結的開散,開悟者的我執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難生起心力或者念力來打破這種「空樂」,(也包括難以用念力、神通幫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為的明師指點,否則很難生起大機大用)。由於這種原因,開悟者的內心會長期沉浸在「空樂」之中,不會因一般外來刺激而引生煩惱。這種心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涅槃」(涅槃分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無住涅槃,此處乃有餘涅槃),這種自然不受外在影響的狀態,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解脫」和「無生法忍」的狀態。

氣質變化

開悟者的氣質變化,準確地說是一種氣質隱化。造成這種氣質變化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業氣從打開的心輪進入中脈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輪脈結開散後內心造作習慣的止息,其三是開悟者自性本覺能量的顯現。

由於上述原因,多數的開悟者在開悟之後,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與衝突而形成的粗重、熱惱、緊張的氣質,往往會頓然一掃而淨,由此而轉變為清淨、寬和、喜樂的氣質狀態。這種清淨喜樂的氣質,不僅能使開悟者自身時常體會到一種清涼喜樂的感受,由此恆久地不離內心的自在與安樂。對於一些誠心親近開悟者的有緣人來說,這種氣質往往也會顯現出極大的感染作用,並使他們內心的煩惱頓歸息滅,由此轉變為寧靜和歡喜。由於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開悟也被叫做「登清涼地」。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第四祖澄觀大師,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為「清涼國師」,關鍵就在於這種氣質的感染作用能夠「清涼帝心」的緣故。

形相變化

開悟者的形相變化,是由內在的氣脈變化與心態變化造成的。一般來說,相對小乘道的開悟者而言,大乘菩薩道的開悟者的相貌變化更加明顯。

由於心間脈結的消除、業氣融入中脈空性法身、開悟者心身壓力及其緊張作用的消除,以及內心造作行為的中止,開悟者心身從此進入極大的平衡狀態,通常情況下,開悟者的心身狀況會因此發生極大的改變,許多宿疾會自然不藥而愈,身體健康出現明顯好轉,其肌膚會變得柔嫩,臉色會變得圓潤,目光會變得清澈,原有性格習慣所顯現的面部特徵(譬如橫肉、皺紋等)將逐漸淡化,而部分顯現出童子般相好而且莊嚴的相貌特徵。

開悟,並非神秘莫測,它是佛法修行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有著多種具體的證量體現。

開悟,並非高不可攀,只要善根足夠,方法對路,許多人即生都可以獲得。這一點,佛陀時代就有許多人已經用事實加以證明。

開悟,其所證者只是自性法身,僅僅是報身與化身修證的開始。開悟之後,顯宗還要修證十個大的次第才能圓滿;禪宗還要經過向上、保任、除習、使見行打成一片,才能產生大機大用;密宗更有形形色色的報身與化身成就法需要修證。這些,都是我們修行中所必須正視的和不斷努力的。

願一切眾生早成無上正覺!

相關焦點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佛偈有言:「有心無相,相逐心生;有相無心,相隨心滅。」只不過,佛門中的相,並非指人的相貌,而是《金剛經》中所說的諸相非相。然而,佛像端莊的相貌,總會讓我們不自覺地產生遐想。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第一,何為開悟?種種猜測,實際上在「開悟」與成佛之間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相去甚遠。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開悟到了至高的境界是什麼?>第三條,有能力指導別人開悟,這說明一個人達到了悟道的至高境界科學的問題說起來就有點複雜了,海雲青飛 會在其他文章裡再詳細解釋,這裡先簡單地說幾句吧從科學的角度說,這個宇宙可以用靜止和變化的持續競爭來解釋生命有自己的主觀感受,比如你看到了美女,或者感覺到了什麼,這就是 畫面,於是又引入了 畫面理論。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
    開悟的人是什麼狀態呢開悟的人也會有各種情緒悲傷憤怒難過都有和沒開悟的區別在於就算悲傷憤怒難過也屬於在「愛」裡面悲傷憤怒難過「愛」就是將各種現象與發生都當成恩典欣然接納讓一種情緒只是在肉體上有感覺和你的內心的寧靜沒有什麼關係能做到痛與苦的分離就算你真的很生氣很難過在肉體上表現得再多麼的極端你的內心永遠是寧靜的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也許這就是開悟的狀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
  • 所謂「開悟」是什麼意思,是得道嗎?兩者相同嗎?
    場面話不多說了,什麼是「開悟」呢?能發現自己還有「良心」這麼個東西就算得上是「開悟」了。這話聽著挺奇怪,怎麼著自己還不能夠知道自己有沒有「良心」,這打哪說起呢?人人有顆心是不假,但能不能知道這是「良」的還是「不良」的就得看這個人有沒有那個「悟性」了。
  • 開悟是什麼感覺?
    開悟是什麼感覺? 《道德經》有很多譯本, 這裡我只談一些我各人的看法。 我覺得第一個「道」應該是講宇宙本源, 第二個「道」應該是一種規律。 怎麼理解「道可道」?
  • 開悟?很難?做到這4點,就是開悟
    想一想,開悟之前的人,其心情肯定是不太好的,不信你可以去問一問佛家的創始人,如果開悟之後,這點表現都沒有的話,那開悟還有什麼用?開悟幹嘛?閒得沒事才這麼做的嗎?或許,看到這裡有人會問了,講開悟關李白什麼事啊。實際上,是有關係,李白生活在蜀中,當時那個地方,道士很多,李白在那個地方一邊求仙問道,一邊學習,而這樣的生活也過得蠻久了,像李白這樣聰明的人,我想,他在出去求官之前,就已經開悟了,要不然也寫不出這麼浪漫、闊達的詩。
  • 開悟、明德你知道多少?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你能做到幾條?
    進一步了解開悟是4-5年前,看過的一部呂良偉出演的電影《釋迦摩尼佛傳》,影片非常精彩,我被電影中的喬達摩 · 悉達多王子(釋迦摩尼佛)開悟得道後的超能力驚呆了,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當我們原本的心性被遮住那麼,說了半天,開悟到底是個什麼東東呢?
  • 什麼人容易開悟,悟道者一語道破:生理是基礎,後天可培養
    中樞神經系統是智慧的生理基礎,後天增加腦容量是困難的,千年一見的悟道者的身體必然有特別的地方。普通人如果能夠放棄舊觀念,也不是沒有機會成為開悟者開悟的都是些什麼人?>開悟的人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當時我只是七八歲的小屁孩,談不上有什麼知識,要靠我的主動分析去辨別是非,這是不現實的。實際上這是我的身體自動處理分析信息後,提示我:她們說的這個玩意說服力不夠,不靠譜,你可別輕易相信!
  • 真正開悟的人,究竟有多厲害?不可思議!
    1開,是打開,打開什麼?打開我們先天本有的智慧和能力。開悟前是「我在活著」,開悟後是「我看著我在活著」;開悟前是當局者迷,開悟後是旁觀者清;開悟前是為成功而拼命,開悟後是「無事以取天下」;開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現象看現象,開悟後是以整體看局部、以本質看現象;
  • 真正開悟成佛的人,往往有這些顯著特徵,看看你有嗎
    佛語有云:「心中有佛,所見皆佛。」佛以各種方式顯現在眾生面前,所謂的見到,並非是表象上的見到,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開悟的過程。開悟見性,明白了佛所說的經義真實不虛,自然就能見到佛了。修佛修的是心,是指心靈的開悟,但是對於開悟許多人並不了解,畢竟學佛之人無數,開悟的能有幾個?修心如何才算是開悟?很多人在修行的過程中會陷入迷茫,就像船在狂風暴雨中沒有方向一樣,永遠也駛不到終點。
  • 揭密禪定開悟的感覺,看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02思想的變化思想之流和細胞一樣也在成住壞空中彼此交融,互相影響。
  • 學佛如何開悟?佛教裡的開光是什麼意思?
    佛門裡講:佛是開悟的人,人是未來的佛。什麼叫「開悟」?明心見性,能時時觀照好自己的心,觀照好自己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念念清淨,如如不動,境隨心轉,活在當下。一念覺,你就是佛;一念迷,你就是魔。開悟的人能於一切時處觀自在,不被煩惱妄想所障蔽,不生分別、不生對立。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一點皮毛,而卻錯誤地認為我們已經開悟;有可能我們已經實現了佛教,而卻還沒有發現他。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痕跡,任何情況都會有相應的跡象。開悟後,會有不同的狀態。正如佛教所說:真正「開悟」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狀態,來看看你有沒有?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開悟的人都悟到了些什麼?悟道者一語道破:變與不變,生死之間
    一個人開悟以後,他領悟的是什麼原理?就是 變化之道。這有什麼神秘的,每個人都多少有一些,你睡覺的時候,其實你的大腦還是在整理分析一些事情的,你學過生理學和心理學就知道了。什麼事情可變化?天下沒有不可變化之事你可能又會說:海雲青飛 有什麼了不起,無論傳統的儒、釋、道、易、醫,還是現代科學,我都不盲從,雖然我暫時還做不到融會貫通海雲青飛 回答,我只是拿儒、釋、道、易、醫和現代科學舉例,開悟者領悟的變化之道是需要貫徹於任何事情的。
  • 開悟的人,和普通人有何不同?
    世尊在菩提樹下開悟,知曉了人生萬有皆「空」,抵達了涅槃寂靜的境界,但是,不少人把開悟之人當成是持有神通,其實也是一種謬誤,開悟之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不執著妄想。紅塵之中的萬有,都具足了「空」,家人親朋,知己寇讎,無非是一期一會而已,到底是無有。五蘊和合而生的自我,本身就緣起性空,到頭來也會歸於無有,可是輪轉之後的「我」,也就不再是「我」了。因此,我們唯有眼前一世。對於覺悟之人來說,諸般緣法,在時猶動念,而離時則不執迷,即心無掛礙。開悟之人不會在生活之中有異。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