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名片
崇武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系江夏侯周德興經略海防時為抵禦倭寇所建,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崇武,取崇尚武備之意。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福建省首批「國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
崇武古城位於惠安縣崇武半島東端,突出於臺灣海峽之上,北與莆田的南日、湄洲,南與石獅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當南北航道要衝,控興泉兩州咽喉,因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朝初期,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經常受到日本倭寇的侵犯,明太祖朱元璋為防禦倭寇,安定民心,南起廣東崖海、北至山東蓬萊,共修建了60多座衛城和所城,組成了一道與北疆長城相互呼應的東南沿海防線,崇武古城就是其中的一座千戶所。
幾百年來,古城軍民憑藉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抗戰時期,日軍在崇武製造「7·16」慘案,崇武城南門外城牆上的「炮擊處」是侵略者罪行的記錄。
作為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軍事海防設施,崇武古城是我國現存沿海獨特的防禦性所城範例,是我國軍事史、建築史、藝術史的珍貴例證,反映了明代為「防倭寇、興經濟、略海防」,在我國東南沿海建立軍事要塞與當地居民互相融合的發展歷史。
4000年前,有氏族部落聚居崇武大岞山——周朝屬於七閩地界,春秋戰國時是越國的轄地,秦歸閩中郡所轄。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崇武屬閩越轄地,直至獻帝建安初(196年),崇武改為侯官轄地。自此以後,崇武屬地逐漸得到重視,至宋元間崇武設鄉守節裡,開始形成自己的地域。
宋太平興國六年(981年)置惠安縣。崇武又名小鬥,諧音小兜。因其境內的最高處有一石山,狀如蓮花,又近郊有5個村落,如五蜂採蓮,故又名蓮城。宋置小兜巡檢寨,元初改為巡檢司。
明初,倭夷入寇,沿海患之。當時惠安沿海設五城:崇武城、獺窟城、小岝城、黃崎城、峰尾城,並置墩臺二十三座。
現有的崇武城基本格局形成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建城後設公署、建軍營,並置演武場、墩臺、捍寨、館驛和兵馬司等。城牆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牆高7米,牆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方設門,東、西、北三個城門,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建門樓,東、北、西三門有月城;東、南、北三城上,各設烽火臺一座;西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城外壕溝,又在西城牆中設一水關。從洪武二十年開建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九月建造南北二樓城止,共計6次加高,並增補和修建走馬道,以此構成了我國明代完整的軍事海防城堡。
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歷朝歷代均對崇武城進行修繕,尤其是明永樂、嘉靖、萬曆,清康熙、道光,先後進行5次較大規模的維修。
古城牆依山就勢,呈自由式布局,有「閩南八達嶺」雄關之美稱。在明永樂、嘉靖期間,曾先後4次遭到倭寇的侵擾;至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誓師崇武,於城內蓮花山置中軍臺,加強操練哨守,城防進一步加強,從此海上始告昇平。清順治八年(1651年),鄭成功部隊曾在此駐紮抗清。民國時期也駐有各種軍隊。
崇武古城城南門面向大海,峭壁間勒有「海門深處」四個大字,據《崇武所城志》記載,為明代書畫家、詩人黃吾野所書。作為中國明代東南沿海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群體村鎮的典型實例,崇武古城總體格局具有極強的功能性。古城依山海之勢而建,攻守兼備,古城牆、窩鋪、月城、城門樓、煙墩、中軍臺、演武場以及古城內獨具特色的道路系統,構成了古代完整的沿海軍事戰略防禦體系,融防、守、住為一體,具有極強的軍事防禦功能。
在造城藝術上,不同於西安、平遙、江陵、輿城等古城,崇武古城全部由花崗巖石條砌築,不僅城牆如此,古城內部街巷及城內民居大部分也均由石條砌築,結構、材料和施工工藝代表了當時當地的建築成就,整個古城的營造是古代建築技術與藝術融合的典範。
崇武城牆以及古城內部防禦體系形成的「崇武所城」,構成了獨特的歷史人文環境。富有地方特色的古代城防工程,以其氣勢雄偉、保存完整的格局,對了解明代東南沿海海防文化內涵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而經典的古城布局則反映了由傳統風水理念及軍事、生活實際需要相結合而產生的代表性海防所城景觀,記錄了惠安地區的歷史發展信息。
2018年以來,崇武城牆不斷加大投入,積極推進文物保護事業發展,通過向中央、省、市積極申請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和本級財政投入,共統籌800多萬元資金,用於文物本體保護修繕、安防工程建設等,並陸續出臺相關監管制度,加強巡查、管理,軟硬結合。廣大群眾熱情參與崇武城牆的保護工作,不僅使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還讓崇武城牆發揮了巨大的社會作用。
崇武古城是目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砌古城池,城牆、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略防禦工程體系。城牆歷經幾百年戰火依然完善地保存至今,除了構築城牆的材料堅固耐久,更重要的是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保護意識。
崇武古城是明代我國沿海60多座衛城和所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石城,它與古城內外的古建築遺存構成了古蹟群,是抗擊外夷的歷史豐碑,是中國軍事建築學研究的一份珍貴資料。崇武古城作為歷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重大的保護和利用價值。
在惠安縣崇武古城,許多初次來到這座濱海小城的遊客,都被深深地吸引——巍峨雄渾的石砌古城,巧奪天工的石雕藝術,神奇迷幻的山海景觀,風情獨特的惠東婦女,古樸奇特的民俗風情,以及遍布半島熠熠生輝的精美建築,都展示了這座古城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崇武古城能以如今的風貌展現在世人眼前,離不開當地人對崇武古城的保護。作為目前全國保持最為完整的明代石砌古城池、歷史上著名的抗倭名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古城具有重大的保護和開發價值。近年來,當地充分利用崇武古城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濱海自然生態風貌作為旅遊發展資源,與周邊的旅遊景區、景點形成觀光、休閒、度假三位一體的旅遊產業,建設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旅遊鎮區。
開發是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的。為全面保護崇武古城歷史文化、自然景觀風貌,惠安縣、崇武鎮多次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對崇武古城保護與規划進行座談、諮詢,並聘請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對崇武古城進行保護與發展規劃,先後編制了《崇武古城修建性詳細規劃》《古城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古城街巷景觀詳細規劃》等。
「根據相關規劃,我們將崇武古城的保護範圍劃分為三個層次: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環境協調區。」崇武鎮黨委副書記黃斌陽介紹說,核心保護區是指集中反映歷史文化城鎮——崇武古城歷史風貌的核心區域,是崇武古城歷史文化特色的主要組成部分。為最大限度保護歷史文化景觀風貌,古城區所圍合的範圍之內劃分為建設控制地帶,外圍再劃分環境協調區。
「針對不同的保護範圍,我們也制定了不同的保護要求。」黃斌陽說,對於核心保護區,要求確保此範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街巷及空間環境和古樹、景觀大樹不受破壞。而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築或更新改造建築,必須服從「體量小、色調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綠化帶」的原則。環境協調區新建、擴建、改建建築,則應當在高度、體量、色彩和空間布局等方面與本風貌區的風貌特色相協調。
有規劃,才能有發展。近年來,在規劃的引領下,崇武古城保護利用工作邁入常態化、制度化軌道。「2018年年底,我們新設立崇武城牆文物保護管理辦公室,落實人員、經費保障,統籌協調古城保護與管理等相關工作,從嚴管控保護範圍、建設控制地帶。」黃斌陽說,當地還成立了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理事會,邀請文物專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老人協會等代表參與,共同抓好崇武古城保護與發展工作。
為確保各項保護機制落到實處,鎮裡還制定《崇武城牆及周邊環境巡查監管實施方案》,抽調鎮機關幹部2名、綜合執法隊員4名組成聯合巡查監管中隊,每天兩次對城牆本體及保護範圍進行巡查。同時,增派鎮、村幹部16名組成聯合執法中隊,每天上、下午對古城內各巡查一次。2019年,還將崇武城牆及崇武古城保護納入古城內4個村年底績效考核,建立健全古城牆保護分段負責、日常巡查、衛生保潔、宣傳教育等機制。
2015年,崇武城牆南段修繕完成;今年3月,崇武城牆東、西、北段保護修繕項目開工;委託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崇武城牆文物保護規劃》……崇武古城修繕保護步伐不斷加快。
當地保護古城,古城也回饋當地。崇武古城正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據介紹,2019年崇武古城共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6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