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培晉 張須賓 滕振華
「速度」,之於嵐山,是一個極具誘惑與激情的詞語:
2008 年,嵐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 201億元,是2004年設區時的 2.7 倍;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 3700萬噸,是2004年的 3.5 倍;實現地方財政收入 12.15 億元,是 2004 年的10倍多……
五年,嵐山「 破繭成蝶」 。
對於區(縣)域經濟來說,招商引資也好,基礎設施建設也好,所有工作的千溪萬流,匯聚的終點都是項目建設。沒有項目,區(縣)域發展就是一紙空話。五年來,嵐山這樣推進——
—項目速度
「三天一層樓」,1982年,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在深圳國貿大廈砌起的「 深圳速度」,見證了從一個漁村到一個現代大都市的發展與繁榮。
2003年3月3 日,日照鋼鐵開工建設,當年9月28日出鐵出鋼,歷時181天,被譽為「日鋼速度」。
在嵐山,「日鋼速度」,催生了「石大速度」、「日水速度」:
石大科技 200 萬噸瀝青加工項目穩步推進,已完成投資7900 萬元, 10 月可投產運營,建成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 60億元。
日照水泥項目一期 500 萬噸生產能力已經形成,正試生產,年可實現產值 20億元……
招大引強,嵐山再次彰顯項目建設「 加速度」。 上半年,先後有14家重點企業開工建設二期三期項目:山東黃海糧油二期項目3月 13 日開工,日照眾山生物科技二期項目4月8日開工,華浙鋼棒二期項目6月12日開工……
在這「 競跑」的背後,是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華浙鋼棒項目總投資 1.5 億元,是嵐山重點引進的鋼鐵產業配套項目。該項目一期於2008年1 月開工,8月就完成投資9500 萬元,建成 1.5 萬平方米廠房、 10萬噸生產線一條,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華浙」曾算過這樣一筆帳:如按常規施工,工期至少要14個月,現提前了6 個多月,僅資金佔用和民工工資支付就節約近300萬元。
但在項目落地前,「華浙」曾擔心和周邊村居、相關單位的相處問題,是否會影響項目推進。
就在投資商「憂慮」之時,嵐山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小組已悄然入村,組織召開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和戶代表會議,對項目發展前景、村民受益等深入宣傳。同時,登門走訪「華浙」附近的村居和相關單位,發放民意調查表158 份,徵詢110 個農戶 370 名群眾的意見,及時排查化解 26 個穩定隱患,為項目有序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抓項目落地開工建設是一種責任,全區工業競相發展,發展速度放慢不行,項目籤約不落地更不行。看過程,更看結果。」嵐山區委書記高傑擲地有聲,「要用項目建設速度檢驗幹部工作作風!」
把一個企業做大,是企業家的本能;把一個產業做大,是政府的天職。從「項目招商」到「產業招商」,轉變的是招商引資思路,創新的是招商引資模式,但歸根到底,打造的是區域核心競爭力。五年來,嵐山這樣推進——
—產業速度
五年巨變,嵐山臨港產業快速隆起。
「新中興」投資方棗莊新中興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是棗莊煤礦,自該礦轉產後,把發展重點放在木材加工,進口部分木材需經嵐山港輸送,有意在沿海籌建加工企業。 得到這一消息,嵐山第一時間與「新中興」聯繫,詳細說明嵐山投資環境、相關政策,真誠歡迎前來投資。
「新中興」當即回電,詢問是否有已批覆土地可供建設。接到回電,嵐山區委、區政府緊急與嵐山港務有限公司協商,在已批覆的原屬於嵐山港務有限公司的700 畝土地中,讓出200畝給「新中興」。
接到回復,「新中興」再次來電,意欲面對面直接談,全面了解嵐山情況:「是你們來,還是我們去?」此時,已近晚上七點,嵐山區有關領導正與中國化工規劃院的專家就如何規劃化工園區洽談。
「 我們去!」區領導與中國化工規劃院的專家說明原因後,7點左右,招商、海關、商檢等有關部門負責人迅速集合,連夜往棗莊趕。
到時已是10 點多,顧不得吃晚飯,迅速與「新中興」會談,直至凌晨2點多,客商被深深感動,雙方在融洽氣氛中簽約,「新中興」在嵐山成功落地。
以「新中興」落戶為標誌,嵐山四大臨港產業之一的木材產業枝繁葉茂:
2008年1月18日,省林業廳正式批覆在嵐山區碑廓鎮設立省級木材加工貿易示範區;
2008年7月30日,嵐山區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範區和國家級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揭牌成立,山東木材行業年會在嵐山召開;
……
五年,嵐山木材產業從初露萌芽到漸成規模,從「三木」一支獨秀到如今新中興、華大木業等集群發展。目前,嵐山已有資產過億元的木材企業6 家,中小型木材加工企業 100餘家。今年1-9 月,進口原木 91.35 萬方,同比增長180.2% ;加工原木 100萬方,同比增長237% 。
不只木材,鋼鐵、化工、物流等臨港產業紛呈精彩。
「日鋼」的異軍突起,迅速形成「井噴效應」,41家上下遊相關配套企業落戶嵐山,目前已形成年750萬噸的生產能力,精品鋼基地、鋼鐵配套深加工園區規劃初步完成。
2009 年,嵐山「涉鋼」項目 10 餘個,計劃總投資近50億元。
其中,由河北京華集團投資的日照管業項目,總投資30億元,主要利用「日鋼」鋼板產品加工成鋼管,計劃 2009完成投資15億元,年底前一期項目建設投產;山東華鋼工業年產 100萬噸特種棒材管材項目順利開工,年底投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 50億元。
隨著「山鋼」與「日鋼」的重組,嵐山鋼鐵產業規劃生產能力將超過2000萬噸。
化工:嵐山目前擁有化工及儲運企業 30 餘家,總投資200多億元。經營液體類貨物包括化工品、成品油、瀝青等19類 50多個品種。荷蘭孚寶、法國液化空氣、法國道達爾、日本新日石油、美國雪弗龍、德國德固賽、中石油、中石化等一大批從事化工產業的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在嵐山投資。
物流:2008 年全區物流業完成營業收入 406.9億元,同比增長18.1% ;實現稅收 16.3億元,增長 15.2% ;物流企業發展到131家,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35家。
招商引資是區(縣)域經濟的中心話題,各地都使出渾身招數,然而,成效卻大相逕庭。在「理性經濟」時代,投資商更相信的不是一時、一屆的「政策優惠」,而是可持續的「環境優勢」。五年來,嵐山這樣推進——
—配套速度
設區之初,嵐山是名副其實的「大漁村」。如何讓基礎設施等「綜合配套」超前項目、產業速度,為區域經濟的升級、騰飛開路,嵐山全力以赴。
瞄準「 現代化新嵐山新鋼城」的城市定位,投資10億元傾力打造南部濱海新區,讓嵐山人的「藍色夢想」成為現實。
—— 海上碑公園將濱海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融為一體,700多萬元景觀工程的投入,建成了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景觀廣場,憑海臨風,遊人如織。
——多島海環境改造工程以保護環境、打造宜人居住環境為目標,在原有水道及地貌的基礎上,設計了運河系統,構築起親水岸線,使海岸線從 6.5 公裡延伸到 29.5公裡,目前該工程完成投資 2.5億元。
——商業重點片區開發迅速集聚起城市的人氣,嵐山將拆遷片區開發建設列入城市建設10大重點工程,投資4億元,加快 150萬平方米的五個重點片區的商業開發建設。
與城市配套功能日益完善相對應,嵐山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日益完備:
鋼鐵園區供水工程今年5月開工,完成投資760萬元,鋪設主管道 9.3公裡,直管線 1.6公裡。
總長為 5.37 公裡的化工園區路,順利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320萬元。
總投資 3782 萬元的碑廓鎮110 千伏變電站工程已交付使用,二期工程正有條不紊地建設中,將有效緩解木材產業園區用電難問題……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嵐山區鋼鐵、 化工、 木材等產業園區完成投資6412萬元。
日益優化的「配套」,成為嵐山招商引資的最佳平臺。今年以來,嵐山招引項目138 個,到位資金 35.4億元,同比增長25% 。
■ 後記
2004 年,嵐山設區之初,正逢國家宏觀調控,緊縮信貸規模,宏觀項目進入門檻大幅提高。
嵐山人這樣理解,如果僅從這個角度看,的確給做項目帶來極大困難。但從另一個角度,又恰恰是區域經濟發展一個不可多得的機遇:
——當別人在發展中受到宏觀調控影響時,我們硬著頭皮加快發展。否則,過一段時期,你再想發展,大家已一窩蜂上了,那時就困難多了。
——嵐山是新建區,可以輕裝上陣,一開始就挑選最好的技術,最好的人才,選擇最好的產品和形成最好的經營機制。這就是我們的優勢,但慢了,什麼優勢都沒有了,或者說這種優勢就弱化了……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風暴驟然而至,微觀經濟生存環境寒氣逼人,嵐山人這樣理解,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總有春天等候在寒冬的盡頭。
——出臺《關於進一步優化工業企業發展環境的意見》和《進一步扶持工業企業加快發展的補充意見》等「經濟新政」,提振企業發展信心。數據顯示,今年該區新增規模以上企業 26家。
——破解項目落地瓶頸。實施建設用地點供、項目單獨選址、建設用地置換復墾等方法,爭取用地指標 3000餘畝;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上半年,嵐山銀信各項貸款餘額 70.4 億元,同比增長21.4% ;全區第一家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日照匯誠擔保有限公司」已完成驗資及各項登記……
對此,嵐山區委書記高傑直言不諱:「區(縣)域經濟發展,不能只盯著三兩家企業,不能只看到直接的挑戰,要盯著國際競爭,誰搞得快,誰就處在主導地位。搞得慢,你就得跟著別人走。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這實際上就是速度的疊加,沒有速度,就沒有效益。我們的時間,應該以天來計算,不是以月來計算。」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什麼是全新的「 嵐山速度」、「嵐山效益」。或許,更可從中感悟什麼是嶄新的「嵐山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