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若水在羅浮山築設的四賢祠紀念哪四位大儒?

2020-12-18 古今意不意外雜談

明嘉靖二十年(1543年),大儒湛若水築設四賢祠於廣東羅浮山天華書院內,祭祀周敦頤、李延平、羅欽順、陳白沙四位先賢。據記載,湛若水曾多次帶領學生、族孫祭拜,並留下祭文。

周、李、羅、陳四位大儒學術上各立宗旨,不過都同屬於儒學,湛若水認為「心通天地,道貫古今」,大儒們的學說「殊途而一致。」(《謁奠天華精舍四賢祠文》)又說:「大道支離,源遠益分,四賢一道,共復渾淪。一者無欲,未發求中,澄心體認,自然混融。」(《謁奠羅浮四賢祠文》)

四賢祠的設立,反映了湛若水在學術上求同存異的胸襟。

註:1.湛若水在羅浮山有朱明、青霞、天華三間書院;2.四賢祠原址現建有黃龍古觀。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祖籍道州營道(現今湖南道縣)。他提出的「尋孔顏樂處」成了宋明理學的重要課題。所謂「孔顏樂處」是指人達到「仁」的精神境界後,超越了外在的物質、利害而達到的內在的幸福和愉悅。其中的「樂」不是說刻意追求的快樂,而是達到一種精神境界後自然而有的愉悅。

除了「尋孔顏樂處」,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影響深遠,對儒學承前啟後,還做過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合稱)的老師,因而被尊為理學的始祖。

大儒論學。

李延平

李延平(1093一1163),名侗,字願中,福建省南劍州劍浦縣崇仁裡樟林鄉(現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人,學者稱延平先生。在「理與心一」的觀點下,李侗的學說以「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為宗,認為人有疑惑,就要通過靜坐去思考,從而激發天生的靈性解決疑惑。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經師從李延平,深受影響。

羅欽順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漢族,泰和縣上模鄉上模村人。他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曾與心學派代表湛若水和王陽明有多番討論,《明史》記載,在明代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的時期,獨守程朱不變的人,只有羅欽順和呂柟兩人。

湛若水出仕前曾在南京國子監學習,當時羅欽順在講課,所以雖然羅欽順只比湛若水年長一歲,不過湛若水後來給羅欽順的信中常以「門生」自稱。

學術上,羅欽順反對把理、氣看作是兩種事物,他認為理不是一物、不是一個實體,而認為「理只是氣之理」,即認為理只是氣的屬性。他認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內外合一才是完整的格物。羅欽順認為王守仁是希望糾正追逐外物而遺內的問題,但實際上是糾枉過正,變成局限於內而遺留外,又指出把格物解釋為正念頭就會與誠意、正心等條目重複,這和湛若水的看法一致。

陳白沙

陳白沙(1428—1500),名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因曾在白沙村居住,學者稱白沙先生。明代理學經過陳白沙而轉入心學。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指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

陳白沙的心學以「主靜」為宗旨,讓人「靜中養出端倪」。所謂「端倪」,既是一種神秘的體現,也是「善端」。對來求學的人,陳白沙都教他們靜坐。他沒有專門的著述去講自己的宏論,不過,陳白沙的思想表達於其大量的詩作中。他以道為詩,以詩為教,是名副其實的詩人哲學家。湛若水後來把老師的詩整理、結集成書,並作《白沙子古詩教解》。

註:本文首發於大心學

相關焦點

  • 粵港澳遊客紛赴嶺南羅浮山黃龍觀祈福
    粵港澳遊客紛赴嶺南羅浮山黃龍觀祈福 >   中新社惠州2月7日電 (顏新陽)春節即將到來,連日來,不少來自國內各地及港澳的遊客,驅車到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的廣東羅浮山黃龍觀新年祈福。
  • 陳獻章與湛若水的釣臺
    2017年,我因參與撰寫《湛若水史跡尋蹤》一書,再次赴江門考察時,古玩商店已變成文物展廊,室內物件也煥然一新,半座穿鬥抬梁,青磚綠瓦的「釣臺故址」又以嶄的面貌向人們默默地講述陳獻章與湛若水的故事。於是,他仿效達摩西來的做法,把江門釣臺作為衣缽傳給湛若水。作為嶺南心學傳人的湛若水,沒有辜負白沙先生的期望。他不但一生不斷地弘揚和發展陳獻章的嶺南心學,而且視師如親。陳獻章去世,他守墓三年。此後,他所到之處,必修書院,成了繼陳獻章之後明代著名的思想家與教育家。
  • 千年摩崖石刻深藏羅浮山鮮為人知
    記者先後走訪多位文史專家、當地相關工作人員,試圖為羅浮山摩崖石刻求取破局良方。據《博羅縣誌》記載,羅浮山摩崖石刻足足有2000多處,然而,由於年代久遠,不少石刻已經難以尋覓。據羅浮山景區管委會文管所所長唐曉文介紹,現存的羅浮山摩崖石刻約有230處,已於1989年被列入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遊記:羅浮山徒步之旅
    同在廣東省,距離佛山不遠的惠州博羅縣的「羅浮山」景區,也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頭天晚上我入住博羅縣城的酒店很早,今天又是一個自然醒,輕輕鬆鬆地駕車來到距離酒店僅幾公裡的「羅浮山景區」。羅浮山方圓214多平方公裡,共有大小山峰432座,飛瀑名泉多達980多處,洞天奇景18處,石室幽巖72個,以山勢雄偉壯觀,植被繁茂常綠,林木高大森古,神仙洞府超凡脫俗的特色吸引古今無數的名仙名人和遊客。
  • 蘇軾筆下的嶺南名山_惠州羅浮山
    昔日,這裡原是一幢幢書院精舍,據說安期生,朱靈芝、葛洪、湛若水等均到過朱明洞修道煉丹和傳授道學,據記載:「講學之盛,海內莫過於羅浮者」。根椐這個傳說,後人便將這形如靴子的石頭叫「遺履軒」以紀念此事。相傳在明朝年間的一個夜晚,衝虛觀有位道士正在值更打坐,突然風雨大作,閃電雷鳴,山搖地動,嚇得這位道士坐臥不安。第二天清晨,風停雨止,忽見雲峰巖上巍然屹立著一塊巨石,因不知這塊石頭由何處來,故名「飛來石」。
  • 來廣東感受大自然天然氧吧,「羅浮仙境」——惠州市羅浮山景區
    羅浮山以山勢雄偉、植被繁茂、風光秀麗、神仙洞府、超凡脫俗、四季氣候宜人的特色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歷代詩人陸賈、謝靈運、蘇軾、楊萬裡,湛若水等都留下過經典詩文。近代名人孫中山、宋慶齡、蔣介石、周恩來等都來過羅浮山。現在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避暑勝地,也是深圳、廣州、東莞和惠州等地人們度假的「福地」。
  • 廣東專題丨連州地下河、西樵山、羅浮山
    西樵山北麓的火山灰石色燦如錦,因而得名「錦石山」;晚唐詩人曹松曾隱居山中,教山民劈地種茶培茶,雲霧茶成為西樵山特產,故又稱「茶山」;明清兩代,山中文人輩出,科名鼎盛,湛若水、方獻夫、霍韜、康有為等大儒都曾在山中講學論道,達官貴人亦多來西樵山遊轉,山下古鎮叫做「官山墟」的緣由就在這裡,西樵山也因此被人稱為「理學名山」。
  • 廣東惠州羅浮山衝虛古觀
    衝虛古觀,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北麓朱明洞南。原址為葛洪所建四庵之一的南庵,初名都虛庵。葛洪升仙后,改建為葛洪祠,以示紀念。唐玄宗天寶年間擴建,易名為葛仙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又賜名為「衝虛觀」,以後歷代均有修葺。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
  • 好事 【39元/位】快到羅浮山泰豐源泡溫泉!
    羅浮山的溫泉好,大家都是曉得的。羅浮山溫泉位於綿陽市安縣桑棗鎮羅浮山東麓,溫泉水產於1500-2000米地下。法國的「薇姿」溫泉富含17種有益的礦物質,被譽為世界「膚之泉」而羅浮山溫泉則含有20餘種有益的礦物質!鼓掌!譁啦啦~~
  • 「羅浮山,我們來啦!」
    奉上了視頻小編再給大家來一波精彩的圖文~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北宋蘇東坡曾在這裡寫下"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使羅浮山聞名於世。 「先在景區大門口來張美美的大合照吧!」「跟著帥氣的導遊哥哥開始遊羅浮山啦!呼吸著清新的好空氣,有美景看,還有故事聽,真好!」位於羅浮山朱明洞景區的葛洪博物館,由原大禮堂改造而成。
  • 百粵群山之祖、避暑勝地、洞天福地、嶺南第一山——羅浮山
    ,相談甚歡,蘇東坡的鬱悶之情也一掃而光,還寫下了著名的詩句"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就修建了一座橋,叫會仙橋,現在石橋的中央石板刻著清代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所題"會仙橋"三個大字。
  • 百粵群山之祖、避暑勝地、洞天福地、嶺南第一山——惠州羅浮山
    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就修建了一座叫"會仙橋",現在石橋的中央石板刻有清代臺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所題"會仙橋"三個大字。44歲來到羅浮山,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座閹堂,開創了嶺南的道教聖地!典午指司馬,說明建造年代在晉朝,三清是玉清、上清、太清三位神仙,朱明洞天在道教的十大洞天中排在第七位,所以稱為第七洞天,歷史悠久!在抗日戰爭快結束的1945年,著名的華南抗日武裝——東江縱隊司令部就設在衝虛古觀裡,1979年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揚州四賢祠:供奉歐陽修、蘇軾、王士禎,另一位是書法家
    揚州四賢祠:供奉歐陽修、蘇軾、王士禎,另一位是書法家。《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五》記載「在揚州,宏獎文學。歿後士民懷思不衰,以之配食宋歐陽修、蘇軾及清王士禎,稱四賢祠。」伊秉綬在揚州,弘揚褒獎中國傳統文化國學,去世後士紳和老百姓懷念思念他,經久不衰。
  • 百粵群山之祖,中國道教名山——羅浮山遊記
    山門-朱明洞天羅浮山相傳是羅山與浮山的合體,在上古時期(大概夏朝以前的堯在位時)大洪水把曾為蓬萊仙山一峰給浮到了現在羅山所在的地方,於是二山合一,正式成為羅浮山。開門見山-白蓮湖映羅浮山羅浮山是中國道教名山,被尊為天下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
  • 廣東羅浮山深處,我們行攝小分隊在行動.「原創」
    為的明天奔向目的地:廣東惠州羅浮山。羅浮山是森林覆蓋的秘境,猙獰的大樹刻滿歲月的年輪。我們幾十公裡來到羅浮山腳下,「羅浮山」幾個大字懸在高高的宮殿之上。我們飛躍在羅浮山群峰之上,雖然索道簡易,但是特色是裡程太長了,20分鐘還沒有運行到盡頭。因為這羅浮山不是一座山峰,而是一山脈,森林籠罩,包含無數山裡人家,蘊藏無數歷史故事。我們不知道,走出索道才是羅浮山半山腰。一路上來已經是中午12點了,找一處小店坐下,向店家要一碗熱豆腐腦,吃我們隨身帶的食物,看雲霧在羅浮山峰頂湧過。
  • 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榮獲首屆陝西金融文學獎
    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已榮獲四項獎勵及榮譽 碧雲天(記者) 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於2016年7月份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截止目前這部書已經連續榮獲四項獎勵及榮譽
  • 嶺南名山,惠州羅浮山
    前幾年有幸在惠州呆過,要說能回憶起對什麼印象比較深刻,還真的比較少;羅浮山算是1個特例!羅浮山位於博羅縣長寧鎮,中國道教10大名山之一,最為津津樂道可謂是蘇東坡曾寫下的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延平四賢」又是哪四位?
    延平四賢 眼前這條閩江,輾轉蜿蜒、奔流不息,使人想起朱熹的名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固然與南宋王朝遷都南移有關,歷史上入閩的四條通道,有三條是在閩北:浦城的仙霞關、武夷山的分水關、光澤的杉關。 中原人湧入,帶來興學之風,也與當時士大夫的道脈心傳,潛思力行分不開。 在這其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當數「延平四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