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二十年(1543年),大儒湛若水築設四賢祠於廣東羅浮山天華書院內,祭祀周敦頤、李延平、羅欽順、陳白沙四位先賢。據記載,湛若水曾多次帶領學生、族孫祭拜,並留下祭文。
周、李、羅、陳四位大儒學術上各立宗旨,不過都同屬於儒學,湛若水認為「心通天地,道貫古今」,大儒們的學說「殊途而一致。」(《謁奠天華精舍四賢祠文》)又說:「大道支離,源遠益分,四賢一道,共復渾淪。一者無欲,未發求中,澄心體認,自然混融。」(《謁奠羅浮四賢祠文》)
四賢祠的設立,反映了湛若水在學術上求同存異的胸襟。
註:1.湛若水在羅浮山有朱明、青霞、天華三間書院;2.四賢祠原址現建有黃龍古觀。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字茂叔,號濂溪,世稱濂溪先生,祖籍道州營道(現今湖南道縣)。他提出的「尋孔顏樂處」成了宋明理學的重要課題。所謂「孔顏樂處」是指人達到「仁」的精神境界後,超越了外在的物質、利害而達到的內在的幸福和愉悅。其中的「樂」不是說刻意追求的快樂,而是達到一種精神境界後自然而有的愉悅。
除了「尋孔顏樂處」,周敦頤的《太極圖說》、《通書》影響深遠,對儒學承前啟後,還做過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合稱)的老師,因而被尊為理學的始祖。
李延平
李延平(1093一1163),名侗,字願中,福建省南劍州劍浦縣崇仁裡樟林鄉(現南平市延平區爐下鎮下嵐村)人,學者稱延平先生。在「理與心一」的觀點下,李侗的學說以「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為宗,認為人有疑惑,就要通過靜坐去思考,從而激發天生的靈性解決疑惑。程朱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經師從李延平,深受影響。
羅欽順
羅欽順(1465—1547),字允升,號整庵,漢族,泰和縣上模鄉上模村人。他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曾與心學派代表湛若水和王陽明有多番討論,《明史》記載,在明代天下言學者,不歸王守仁則歸湛若水的時期,獨守程朱不變的人,只有羅欽順和呂柟兩人。
湛若水出仕前曾在南京國子監學習,當時羅欽順在講課,所以雖然羅欽順只比湛若水年長一歲,不過湛若水後來給羅欽順的信中常以「門生」自稱。
學術上,羅欽順反對把理、氣看作是兩種事物,他認為理不是一物、不是一個實體,而認為「理只是氣之理」,即認為理只是氣的屬性。他認為格物是格天下之物,不只是格此心;窮理是窮天下事物之理,不只是窮心中之理,內外合一才是完整的格物。羅欽順認為王守仁是希望糾正追逐外物而遺內的問題,但實際上是糾枉過正,變成局限於內而遺留外,又指出把格物解釋為正念頭就會與誠意、正心等條目重複,這和湛若水的看法一致。
陳白沙
陳白沙(1428—1500),名獻章,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城北圭峰山下都會村人。因曾在白沙村居住,學者稱白沙先生。明代理學經過陳白沙而轉入心學。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指出:「有明之學,至白沙始入精微。」
陳白沙的心學以「主靜」為宗旨,讓人「靜中養出端倪」。所謂「端倪」,既是一種神秘的體現,也是「善端」。對來求學的人,陳白沙都教他們靜坐。他沒有專門的著述去講自己的宏論,不過,陳白沙的思想表達於其大量的詩作中。他以道為詩,以詩為教,是名副其實的詩人哲學家。湛若水後來把老師的詩整理、結集成書,並作《白沙子古詩教解》。
註:本文首發於大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