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香港大火,燒出港英政府的冷漠與大陸同胞的情誼

2020-12-14 知行路上話歷史

果戈裡曾經說:"為了國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成為有用的一生,縱然只能效綿薄之力,我也會熱血沸騰。" 中國人民危難之際,中國永遠是他們堅強的後盾,第一時間挺身而出,跨過千難萬險,來到人們身旁。

1951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大火,整個香港都處於巨大的陰霾之中。彼時的香港狀況複雜,沒有人想到,一把大火竟然燒出了港英政府的冷漠與大陸同胞的情誼!

火場的傷痛記憶

1951年11月21日,那是香港歷史上的傷痛記憶,香港九龍東頭村的木屋發生特大火災,這場大火來勢洶洶,其造成的嚴重後果也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500多間房屋被盡數摧毀,一萬多人因此而無家可歸。

火災過後的香港九龍滿目瘡痍,無數人的身體被大面積的燒傷,他們的哀嚎聲響徹了整片天空。與此同時,熊熊燃燒的烈火幾乎染紅了半邊天。

香港九龍的大火震驚中外,它甚至成為了全球新聞報導的主角。顯而易見,香港此次的災難無法獨自度過,必須有人伸出援手。

然而在1951年,香港內部的情況十分複雜。中國近代清政府將香港割讓給英國,此後香港便一直在英國的統治之下

然而香港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香港人民與中國有著血濃於水的感情。也就是說,身處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夾縫中,香港的狀況並不明朗。

天差地別的態度

英國是香港的直接統治者,它又是如何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的呢?

英國人弗蘭克·韋爾什所著的《香港史》中有這樣一句話:"殖民地當局對待難民的態度類似於火車站職員對待旅客的態度,就像車站當局一樣,香港政府的責任是照看自己人,而不是"對來去匆匆的過客廣施恩惠"。

也就是說,在英國政府的眼中,香港只是他們統治之下的一個奴隸,香港人沒有權利獲得英國給予的恩惠,而英國對香港的態度也一直是任他們自生自滅

香港與中國有著緊密的聯繫,而火災發生之後,中國政府作何反應呢?得知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中國政府迅速派遣慰問團趕往香港。原本想要為香港人民送去溫暖的中國慰問團卻在入境的時候遭到了阻撓。

駐守香港的警察與慰問團發生了衝突,為了震懾,香港警察甚至鳴槍示警。中國與英國之間的正面衝突讓兩國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為了試探中國的態度,英國政府派遣香港總督前往北京。在北京,香港總督目睹了溫和的總理的義正言辭。

彼時的澳門與香港情況相似,它也在葡萄牙的壓迫之下沉默已久。面對葡萄牙的挑釁,總理十分氣憤:"葡萄牙的挑釁活動不僅會喚起身處澳門的中國人的記憶,也會對香港產生一定的影響。中國目前並沒有提及香港與澳門的問題,可是這並不代表著中國遺忘了這個問題。"

聽聞這一段對話,香港總督瞭然,中國目前的態度已經十分堅決。中國在50年代的時候很少提到收復香港的問題,可是這並不代表著中國的妥協與讓步。不久之後,中國便在公開場合發表聲明,我們一定會在恰當的時機收復香港。

香港總督離開之後,香港大學派遣訪問團來到中國大陸。訪問團中有著眾多思想先進的學生,然而他們依舊對中國持有懷疑態度。

面對大家的質疑,總理的話語給了人們一顆定心丸:香港的年輕人一定能夠看到香港回歸中國的那一天。不僅如此,在周總理看來,香港是一個前途十分光明的地方,只要我們共同努力,香港將大有作為。

主權問題,絕不退讓

香港問題是中國與英國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中國最落魄的時候,香港不得不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新時代的中國更加強大,我們收回對香港的統治權也是水到渠成。

首先,在英國統治香港的漫長歷史中,儘管他們表面上擁有對香港的絕對控制權,但是英國人卻十分擔憂,這種擔憂在中國派遣慰問團進入香港受阻的事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只是派遣一個民間的慰問團前往香港,不是政府人員,不是軍隊,英國政府為什麼會百般阻撓呢?

原因只有一個,英國政府十分害怕。他們害怕中國人民進入香港,原本生活在香港的大陸人會因此產生歸屬感。中國大陸與香港之間的關係原本就是血濃於水,一旦香港人民產生了回歸的想法,一旦他們被中國政府感動,英國將十分被動。

事實證明,英國政府阻止中國團體進入香港的行為不僅沒有加強他們的統治,還激發了香港人民的逆反心理

試想一下,在走投無路的黑暗時期,一個是擁有強大能力卻對香港不管不顧,甚至還趁火打劫的對手;另一個則是不遠萬裡,儘自己所能伸出援手的朋友,香港人民究竟會選擇哪一個?

其次,中國從未放棄香港,我們只是在等待一個恰當時機。彼時的中國剛剛成立,國內所有的建設百廢待興,從主權問題的角度來看,中國完全有收復香港的理由。

然而從當時的實力來看,中國能夠給香港提供的幫助少之又少。中國政府希望香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因此我們不能以主權之名束縛他們。

最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日益強大,當實力不容小覷的時候,我們才擁有談判的資格。於中國而言,與英國政府的談判問題必須一擊即中,因此我們必須讓自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主權問題不容談判,這就是中國的霸氣。

人們始終相信,1951年的一場火災,燒出了港英政府的冷漠,同時也融化了大陸與香港的堅冰。一場火災,香港與英國政府的距離遠了,可香港人民與中國大陸人民的心卻漸漸靠近。

千百年來,中國其實從未遺忘,那是人們曾經的屈辱,也是人們無法割捨的情懷。香港與中國在未來必將攜手共進,未來可期。

相關焦點

  • 1951年香港火災,燒出港英政府的冷漠,融化大陸與香港的堅冰
    1951年,香港發生了一場大火,整個香港都處於巨大的陰霾之中。彼時的香港狀況複雜,沒有人想到,一把大火竟然燒出了港英政府的冷漠與大陸同胞的情誼! 火場的傷痛記憶 1951年11月21日,那是香港歷史上的傷痛記憶,香港九龍東頭村的木屋發生特大火災,這場大火來勢洶洶,其造成的嚴重後果也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 軍網頭條:港團體叫囂「大陸人滾出香港」是殖民心態
    英國殖民統治早期,在香港實行殖民主義和種族主義相結合的政策,華人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都遭受不平等待遇,反抗運動遭到港英當局鎮壓,華人一不小心就有被「滾出香港」之虞。1842年,有個別英軍士兵在港病死,港英當局遷怒於華人,藉口衛生問題將鰣魚湧一帶的鄉村房屋盡數拆毀,強迫居民遷往他處。其中,當地有結拜的七位姊妹被逼得走投無路,最後在湧前齊齊投海自殺。
  • 解放戰爭結束後,數萬國民黨潰兵湧入香港,港英政府被迫向倫敦求救
    1949年,因為解放軍做出了暫時不解放香港的決定,這就使得大量國民黨潰兵湧入香港,這裡一度成為了國民黨潰兵的避難所。 而這些身穿國民黨軍裝的散兵遊勇,他們雖然向港英當局交出了手裡的武器,但是他們畢竟是軍人,也由此給當時的港英政府帶來了不少麻煩。
  • 香港人對大陸人「冷漠」,香港網友表明態度,竟因為「不敢說話」
    而隨著大陸遊客的增多,這樣的評價也就越來越多了,這件事讓大陸人對於香港人的印象更不好了,但是有很多香港網友站出來表明了立場之後,也就讓大陸遊客都能明白了,而人們的心結也就逐漸打開了
  • 英港政府強拆他家房子,他拿出族譜說:「整個香港都是我的」
    這不就有一位香港九龍叫曾灶財的人,就拿著自家的族譜嚷嚷九龍是自家的財產,曾灶財是廣東人士,後來跑去香港打工,在他30歲的時候港英政府拆了他的房子,這時的他就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了自家的族譜中的秘密,這個秘密給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因為族譜中記載著,他的世祖是周朝的首相,就是香港秀茂坪大山主,住在九龍城。
  • 英九姓馬,今年71歲,他為何會出生在中國香港?他的祖籍是哪裡?
    英九,姓馬。他今年71歲了。他於1950年7月13日出生在中國香港九龍油麻地廣華醫院。他的父親是馬鶴凌,母親是秦厚修。二人都是湖南人,都是政治學校的畢業生。馬鶴凌曾在蔣介石的身邊當侍衛官,後來,又在蔣經國手底下任職。
  • 這位香港商人做了什麼,竟然可以享受國葬待遇?
    最終,港英當局也出臺一系列禁運法令,如《輸出統制令》《對北朝鮮禁止輸出令》《1950年輸出管制法令》《1951年禁止出入口法令》《1952年禁止出入口補充法令》……被禁止的指定物品,發展到190種,分成13類,從戰略物資到汽車、一般鋼鐵產品都有。
  • 這個香港人為何在深圳被拘?大陸警方給出答案,西方和港媒傻眼了
    英駐港領館港籍僱員系因嫖妓被拘 8月9日,英駐港領館港籍僱員鄭某傑被羅湖警方處以行政拘留15日的處罰。 英:一名駐港總領館中方僱員失聯。 中:確有一名中方僱員在內地違法被行政拘留。 英:這是報復、打擊異見人士! 中:我們是法治社會,依法辦事。 英:依法辦事?那為什麼不通知家屬?
  • 外交部駐港公署:全力為「鑽石公主號」郵輪香港同胞提供協助
    駐港公署對郵輪上香港同胞的處境和困難感同身受。駐港公署特派員謝鋒要求密切關注、關心郵輪上香港同胞的情況和需求,全力提供支持、協助,並全力促成他們早日平安回港。駐港公署表示,2月17日中午,謝鋒應約會見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副局長區志光及入境事務處曾國衛處長一行。李家超代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謝鋒就如何平安順利接返郵輪上香港同胞進行緊急會商。
  • 外交部駐港公署全力為「鑽石公主號」郵輪香港同胞提供協助
    謝鋒特派員要求密切關注、關心郵輪上香港同胞的情況和需求,全力提供支持、協助,並全力促成他們早日平安回港。2月17日中午,謝鋒特派員應約會見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李家超局長、區志光副局長及入境事務處曾國衛處長一行。李局長代表林鄭月娥行政長官與謝鋒特派員就如何平安順利接返郵輪上香港同胞進行緊急會商。
  • 臺灣同胞去香港的安全無需「臺獨」分子「擔心」
    但在海峽的另一端,島內的民進黨政客卻按捺不住,特別是與「港獨」分子眉來眼去的民進黨副秘書長林飛帆竟然宣稱:「因為『港區國安法』的通過,現在全臺灣的人進入香港,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危險,希望大家注意安全。」此話一出,真的是讓兩岸同胞笑掉大牙。
  • 港英時代的香港警察政治部,是個什麼樣的存在?
    文/品論社1842年,滿清政府與英國籤訂《南京條約》,向英國割讓香港島,自此,香港淪為英國殖民地。兩年之後(1844年),香港警察隊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現代意義的警察隊伍。這種基於人種國籍劃分尊卑等級的種族主義制度,在香港維持了一百餘年,直到二戰後才有所改觀。此後,隨著英國殖民者先後侵佔九龍半島、新界,香港殖民地總人口急速暴增,港英當局警察部門亦隨之不斷擴充重組,從最初只有幾十人的臨時警察隊,到1938年正式成立港英政府警務處,香港警察隊伍不斷壯大。
  • 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全力為「鑽石公主號」郵輪香港同胞提供...
    駐港公署對郵輪上香港同胞的處境和困難感同身受。駐港公署特派員謝鋒要求密切關注、關心郵輪上香港同胞的情況和需求,全力提供支持、協助,並全力促成他們早日平安回港。  駐港公署表示,2月17日中午,謝鋒應約會見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副局長區志光及入境事務處曾國衛處長一行。李家超代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謝鋒就如何平安順利接返郵輪上香港同胞進行緊急會商。
  • 香港同胞的家國情懷—從香港仔市區的街道名稱說起
    中國經濟網香港6月29日訊(特約記者 劉亮) 香港是全世界自由度排名第一的經濟體,但千萬不要以此低估了香港同胞深厚的家國情懷。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在香港設有分會,興中會發動的十次反清起義中,有六次以香港為基地策劃實施,其中包括著名的黃花崗起義。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香港師生迅起聲援,市民發起抵制日貨運動。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香港同胞與廣東人民一起發動省港大罷工,堅持16個月之久。
  • 港英政府的最後一夜
    這個1997年的6月30日,對於Aid而言,似乎沒有什麼變化。她同往常一樣,在赤柱的茶館享受下午茶。  「這裡是香港異域風味最濃的地方,而享受下午茶,能夠讓人在紛亂的時候找到寧靜和和諧,中國的茶也是強調和諧。」Aid,這位因父親工作的原因而來到香港的英國女孩,到港後驚喜地發現在  這裡也能找到英國的下午茶感覺。  英國,大概是歐洲國家裡惟一一個沒有咖啡文化的國家。
  • 大陸贈送臺灣同胞大熊貓座談會在四川臥龍舉行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秘書長陳潤生在致辭中說,大陸同胞向臺灣同胞贈送一對大熊貓,體現了骨肉同胞的親情和友愛。大熊貓入島,安家落戶、生兒育女,將會給島內同胞尤其是可愛的小朋友帶去許多快樂和童趣。陳潤生說,國家林業局指定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作為大陸同胞贈送臺灣同胞大熊貓的大陸方面主辦單位,我們將懷著對臺灣同胞的一腔熱情,與有關方面密切配合,不辜負大陸同胞的重託。
  • 香港這些年青人,竟要求多國發布「赴港旅遊警示」
    而面對部分香港年輕人「抗拒同胞的光臨」「連(同胞)買奶粉都要興風作浪」的出格行為,他批評道:「現在的年輕人就缺乏了社會教育!」(陳勳奇微博評論截圖)陳勳奇還說,「我們那代人全都知道中國對香港的恩惠。」1967年,港英政府為了制裁左派暴動,制定了一個《香港公關秩序條例》,凡是想遊行示威,都得香港警察批准才行。在香港回歸之前,港英政府用這條法律「合法地」鎮壓了無數次工人罷工。
  • 住房創新|香港公屋:一場大火帶來的住房改變
    而石硤尾大火是最嚴重的一次火災,大火導致5萬多居民無家可歸。當時的港英政府算了一筆帳,發現若給所有居民發放補償金,倒不如建些安置大樓。這樣既減少了經濟開支,又給居民提供了長期居住的場所,避免未來再發生火災。後來,政府在火災發生地建了29棟7層高的徙置大廈,這就是香港的第一個公屋小區——石硤尾邨。
  • 四川省臺灣同胞聯誼會
    四川省臺灣同胞聯誼會成立於1982年3月,歷任會長為馮炎火、陳文生、陳頌德,現任會長劉琪。  四川省臺聯是居住在四川的臺灣同胞的愛國民眾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在川臺胞的橋梁和紐帶。其宗旨是高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廣泛團結聯絡居住在四川和臺灣島內、港澳及海外的臺灣同胞,不斷增進兩岸同胞情誼和為臺灣同胞謀福祉,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在香港舉行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王志民、全國臺聯會長黃志賢、中央臺辦副主任陳元豐、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楊建平、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副政委陳亞丁、全國僑聯副主席李波、餘國春和盧文端等出席大會。新黨主席鬱慕明、無黨團結聯盟主席林炳坤等臺灣嘉賓應邀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