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煙花與放爆竹一樣,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為祈願五穀豐登的傳統節日遊藝娛樂活動。中國是最早發明火藥的文明古國,也是煙花和爆竹的發源地。每逢重大節日和隆重慶典,各地都會以放煙花來增加節日和慶典的歡樂氣氛。煙花,又稱焰火、煙火、火戲、焰花、禮花等。它是由爆竹發展演變而來。在我國隋唐時期才有煙花。先是有人在火藥中添加了些含有諸如鋰、鎂、銅、鉛、鋇、鍶等元素的金屬鹽,在燃放時使之五彩繽紛。據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中所記,隋煬帝曾以「火藥為雜戲」,在火藥中加入別物後點燃,噴射出各種顏色的火花,來表演百戲景象,這大概就是最初煙花的形態。
當時隋煬帝看了後即作有《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記之:「燈樹千光照,花焰六枝開。真正意義的煙花出現並有文字記載是在宋代。在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宋代周密的《齊東野語》、吳自牧的《夢粱錄》中都有記載。在《武林舊事·元夕》中云:「宮漏既深,始宣放煙花百餘架。」《西湖志餘》中亦記有: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年)的元宵節,皇宮裡共燃放煙花百餘架。宋孝宗乘小轎親自到宣德門觀看。當時煙花滿天,萬紫千紅,觀者歡呼。由此說明我國在南宋時期放煙花已很普遍了。宋代女詞人朱淑貞有《元夜詩》云:「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吹鼓鬥春風。」
寫的就是當時元夕夜人們放煙花的情形。明、清時期,燃放煙花的風氣更加盛行,而且煙花的品種和花樣更多。明朝皇宮裡從年前的臘月二十四小年開始,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七止,每天晚上都會在乾清宮燃放煙花,以供皇帝和嬪妃們觀賞。明代還有一種「盒子煙花」。所以當時觀看煙花叫觀盒子、看盒子。盒子分為多層,把藥線編成一個系列,放入大盒子中,再懸於人工搭起的高架上。有的盒子達五六層每層的藥線點燃後,便幻化出各種形象,有的呈放出珍珠簾、長明塔、金菊花、綬帶鳥等美麗的圖案,妙趣橫生煙花燃放時,硝煙瀰漫,五光十色,絢爛奪目,十分好看。
明代詩人瞿佑在《煙火戲》詩中曰「天花無數月中開,五色祥雲繞絳臺。」詩句說的就是無數煙花像是從天而降,好似從月中而逞豪華門前放煙花(選自《金瓶梅詞話》)來,五色的煙霧像祥雲一樣落在臺階上。《金瓶梅詞話》第四十二回「豪家欄門玩煙火,貴客高樓醉賞燈」中就詳細地描寫了西門大官府所放的煙花,就有筒子煙花和盒子煙花。「玳安和來昭將煙火安放在街心裡,須臾點著處一隻仙鶴,口裡啣著一封丹書,乃是一枝起火。起火萃山律一道最高寒光,直鑽透鬥牛邊。然後正當中一個西瓜炮進開,四下裡人物皆著,瘠剝剝萬個轟雷皆燎徹。
彩蓮舫賽月明,一個趕一個,猶如金燈衝散碧天星;紫葡萄,萬架千株,好似驪珠倒掛水晶簾箔。霸王鞭,到處響亮;地老鼠,串選人衣。瓊盞玉臺,端地旋轉好看;銀蛾金彈,施逞巧妙難移。八仙捧壽,名顯中通;七聖降妖,通身是火。黃煙兒,綠煙兒,氤氳籠罩萬堆霞;緊吐蓮慢吐蓮,燦爛爭開十段錦由此可見當時所放煙花的盛況。這些均為筒子煙花。後面又放的如五鬼鬧判、十面埋伏等,則為盒子煙花。現在所放的煙花多為筒子煙花。舊時放盒子煙火時,先把金屬絲編織成亭臺樓閣。
或人物花鳥等,懸掛於人工搭建的高架子之上,再在金屬絲上塗抹燃燒時能呈現五顏六色的藥劑。塗了藥劑的金屬絲謂之藥線,所以又稱「藥線煙花」。在夜裡點燃後,分外絢麗奪目,並且呈現出各種形狀。清代時,元宵之夜無論皇宮或民間都喜放煙花。當時皇宮和圓明園等處都會舉行觀賞放煙花的遊藝活動。《簷曝雜記》中對當時圓明園放煙花的盛況記敘得較詳細:圓明園的山高水長樓前,數頃草坪寬闊平坦,幾十架煙火按設計布置。當下午申時,皇帝入座後先是放瓶花。
頃刻間,火樹銀花,直插雲霄。然後,由宮女們表演燈舞。歌舞完畢後,開始放煙花。一時,萬炮齊鳴,聲震如雷,光如閃電,五彩繽紛。施放的煙花能夠呈現出宮殿、寶塔、亭臺、樓閣等形狀,真讓人眼花繚亂。清代不僅宮廷放煙花,而且民間豪門大戶、富貴人家也放煙花取樂。如《紅樓夢》第五十四回中所記榮、寧二府元宵之夜放煙火的情景:「賈蓉聽了,忙出去,帶著小廝們,就在院子內安下屏架,將煙火設吊齊備。這些煙火俱系各處進貢之物,雖不甚大,卻極精緻,各色故事俱全,夾著各色的花炮。
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因煙花是供人們節日遊戲觀賞的,故清代又稱「火戲」。清人趙學敏還專門撰寫了《火戲略》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寫煙花製作的專著,很受世人的重視。我國是煙花的原產地,但最享盛名的還是湖南的瀏陽和醴陵。這裡被稱為「煙花之鄉」、「爆竹之鄉」。他們所生產的煙花爆竹遠銷世界各地。這些年,他們又不斷改進工藝,利用聲、光、電高新技術,生產出很多既安全又好看的新品種,很受歡迎。現代煙花又分為低空煙花、高空煙花、地面煙花、水面煙花、吊線煙花、手持煙花、造型煙花八大類,每一類又有幾十到上百個品種。每當節日或慶典時,絢麗多彩的煙花與爆竹交相輝映,將節日夜空裝點得五彩繽紛異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