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山邊徐」
萬羅山下清溪水,幾度輕歌喚我來。
相伴單車入仙境,村頭村尾看花開。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就曾聽見祖父說起清溪的山邊「齊」(山邊的「齊」姓村落),似乎他年輕時去過幾次。很久以後才知道,祖父所說的山邊「齊」卻並非是山邊齊,而是山邊徐,但是仍然不知道山邊究竟指的是哪座山的山邊。其實,貴池南部山區很多地方都把姓徐念成姓「齊」,就像把姓江念成姓「缸」一樣。查了一下《平水韻》,江與缸在同一韻部(上平:三江),說不定古語姓江就叫姓「缸」,但姓徐為何叫姓「齊」,就不得而知了,尚待進一步考證。
八月三十日,周日,晴。處暑已過去八天,再過七天就是白露,天氣已經涼了很多,心底也萌生了騎行的衝動,想到郊外走走,看看秋天是否已悄悄地來到了江南,不為我知。騎行回古田老家?齊石公路上運載礦石的大貨車實在多的嚇人,繞道殷匯龍山、龍莊,感覺路又太遠,想想還是算了,就在附近找個地方轉轉吧。因為小時候祖父的言談,也因為前不久一位高中同學微信裡的回覆,我突然想起了「山邊徐」。記得5月底在「今日頭條」裡發了一首小詩《春日攜子登萬羅山》,並對萬羅山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了簡單的描述。轉發朋友圈後,同學徐雙坤(貴池中學高中84級同學,現在南京金陵石化工作)告訴我,他家就在靠近萬羅山的山邊徐。打開微信,聊天記錄還在:「看到你發的關於萬羅山的文章,勾起我童年生活記憶!我大舅就是萬羅山護林人,小時候經常給大舅送飯菜。」
在高德地圖裡搜索「山邊徐」,發覺就在萬羅山西側山腳(也許山邊就是指萬羅山吧),白洋河的拐彎處,距南門僅9.7公裡,不遠不近,不影響回家吃中飯,於是毅然決定,就去山邊徐。高德導航,騎行出南門,沿齊山大道,上齊石公路,經洪家、鳳凰井安置小區、壟上吳、徐園,過正在施工的新318國道,至清溪河邊(亦稱白洋河)。河上有橋,於橋頭駐足而望,白洋河河面寬廣,波平如鏡,兩岸綠樹濃蔭,撐舉似傘;遠處青山疊翠,環抱如屏。過橋,河邊高大茂密的鬼柳(櫸柳,學名楓楊。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櫸》:櫸柳,鬼柳。其樹高舉,其木如柳,故名。山人訛為鬼柳。)樹叢中隱隱露出一個村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我想應該就是山邊徐吧。果然,導航響起語音播報:「導航即將結束,你已接近終點。」
走進村莊,推車而行,見村口有一堵文化牆,上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牆上有門,門後有廟,門口有兩中年村婦,坐如石獅,上前與之閒聊,知廟裡供奉的是「五猖菩薩」。推門而入,見五猖菩薩前又有土地菩薩,土地公、土地婆與五猖,七人同住一室,亦屬罕見。一村婦言,自從前年從九華山請來「五猖菩薩」,村子裡就好多了,細問之,說是生大病的人少了,看來農村迷信鬼神的人仍然不少,特別是遇到天災人禍時。簡單和村婦解釋了一下傳說中的五猖和土地,重點普及了一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誠信、友善與佛教所言的行善積德,不打誑語等同屬一理,兩村婦聽得津津有味,並點頭稱是,說:你懂的真多。
從村婦口中得知此地即是「山邊徐」,原屬清溪鄉羅峰村(現屬裡山街道裡山村),又稱「羅峰山邊徐」,莫非「山邊」之山是指羅峰山?村口古柳成陰,林蔭道上一棵鬼柳剛剛折斷,靠在另一棵樹上,搖搖欲墜,村民們正結繩架梯,欲搬走斷樹。圍觀人群中遇雙坤同學長兄,上前相認後,被大哥殷勤邀至其家中小坐、品茗,茶葉為雙坤從南京帶回,芽頭細小,湯色清亮,色香味形俱佳。在大哥家閒聊時,忽有人入內招呼,視之乃杏花村詩社王韓爐也,頗覺意外。韓爐言其嶽母家亦住於此,新起樓房一座,正在裝修之中。
應詩人韓爐之邀,至村中一遊。村中有徐氏宗祠,祠前有圓形池塘一口,拴馬石樁二對,上刻「光緒十八年,貢生徐家聲」。村外有荷塘數處,綠葉紅花擠滿池塘,如在眼前展開一幅華麗的錦緞。走過荷塘,便是南源徐,據說為山邊徐旁支。村頭有櫧樹一株,樹齡已有470年,樹幹似乎曾遭雷擊,現僅剩一側樹皮,仍直立挺拔,枝繁葉茂,鬱鬱蔥蔥。南源徐亦有宗祠一座,雕梁畫棟,蔚為壯觀,貌似近年新建,門頭匾額上書「文林郎」三字(文散官名,隋唐為從九品上,金為正八品上,元、明、清用來授正七品文官)。
沿河邊林蔭小道回山邊徐,河畔有幾處石磯出水,巨石層疊,似天然釣臺,若建小亭於其上,三五好友,臨水小酌,迎風高歌,不亦快哉?!白洋河過萬羅山李白釣臺由東向西,至山邊徐折向正北,又由村口折向正南,再由南轉西而去,在村北邊畫出一個巨大的S形,形成山嘴、沙灘數處,山水相映,石樹相依,景色優美。據說貴池特產「清溪麥魚」即產於此地,每至蠶老麥熟、長江漲潮之時,成群結隊的麥魚便溯溪而上,集結在羅峰一帶水域,黑壓壓一片如詩仙醉後,潑墨清溪。臨近中午,韓爐兄邀至徐園小酌,因近期病酒,婉拒之後,匆匆逃離。途中思之,似此等風雅之事,若在數年前,定是欣然應允,大醉而歸,而今卻臨陣脫逃,嘆廉頗老矣。
出山邊徐,至壟上吳折至清溪村,沿白洋河大堤回城,途中見白鷺起於水草,釣者隱於葦叢,一路景色宜人,竟不忍歸去。於堤上高鐵橋下陰處小憇,遇碧巖村一村民,閒聊時言及耕地徵遷及房價上漲事,頗多感慨。無心看景,由天堂湖小區抄近道回南門蝸居,時十二時三十分,桌上飯菜尚熱。
註:「清溪麥魚」參考王韓爐《地名故事•羅峰山邊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