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外有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
前言
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漫長的歷史的國度,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曾經有過諸多的不一樣的文化,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文化逐漸形成了地方特色,以春節為例,當中華民族文化誕生之際並沒有春節這個習俗,後來由於文化的演變最終形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在《春秋命歷序》就曾經記載:"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通過之後分享與推廣,逐漸形成了全國範圍內的一個節日。並且春節是漢族和一些其他民族的主要節日,而其他少數民族他們則有自己的"春節"。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傣族的潑水節,這個節日就是他們的新年也是他們新一年的開始。
我國古代是一個封建制社會,除了傳統的一些重要節日以外,還有其他的習俗比如葬禮方面也有諸多的習俗,需要一些燒香燒紙等等,而在我國古代開始對於葬禮儀式就十分的重視,而不僅僅僅只是葬禮,在人生的諸多大事裡面也非常的重視,比如說出生婚姻等。古人大部分都是以傳宗接代的方式進行生存。並且他們會4代甚至5代同堂生活在一起,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裡講究尊老愛幼,女人要守婦道,男人要有擔當,而這些都離不開家這個概念,因此自古代開始家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其中間所經歷的任何大事都是需要舉行一場儀式的。並且一個小孩從出生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禮儀,並且這種禮儀會伴隨著他的一生一直到他死去,作為人生中的最後一次遺失喪禮因此也是十分的重視,有個詞語叫做風光大藏。其原因就是在人生的最後一次儀式上要舉辦的要隆重一些。即便是時至今日葬禮的禮數在傳統觀念較深的老人眼裡也是十分的重視。
許多人就會非常的疑惑就是燒紙這個習俗,人死之後為何要燒紙,並且燒得越多越好。貌似自自記事起便得知喪禮上要燒紙,那麼燒紙真的有用嗎?還說僅僅只是迷信,有些人給出的解釋是,紙錢是一種能在地府流通的貨幣,紙錢是一種陽間之物,一次並不能直接在陰間進行流通,所以需要通過燃燒的方式將這些紙幣送到地府換成他們可以使用的貨幣,不過這些只是迷信並且還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雖然知道是迷信卻依然保留了下來並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早些年間還有一個關於紙錢的故事,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當時他的哥哥蔡莫也看中了造紙術,於是便和自己的妻子慧娘做起了造紙生意,由於兩人的造紙技術質量太差,所以他們造出來的紙基本上沒人使用。忽然有天早上鄰居聽到了蔡莫的大哭聲音,於是立即趕到蔡莫的家裡,這時才發現原來慧娘已經沒有了氣息,蔡莫便將妻子放進了棺材裡面,並且一邊哭著一邊講著事情的來龍去脈,手中還不停地將他們製造的紙放進了火堆裡進行燃燒。
只是當紙燒了一會的時候,卻聽見棺材裡面發出了敲響的聲音,並且裡面還傳出了慧娘的聲音。同時這個情況也把眾人嚇了一跳。過了許久之後,眾人才鼓起勇氣將棺材打開,裡面的慧娘立馬站了出來,並且告訴鄰居她剛剛到了地府,地府的閻王讓她飽受推磨之苦,後面還有一個小鬼在拼命地追趕著他,後來因為丈夫燒紙的緣故,這些紙到了陰間變成了錢財,他便將一部分錢給了小鬼,讓小鬼代替他推磨,並且還將剩下全部的錢交給了閻王,後來閻王就讓他回到了陽間。
而這與《錢神論》中:"有錢可使鬼,而況人乎。"描述的一樣,眾人不知道的是,這只是夫妻二人的一個計劃而已,正是因為有了今天的這齣戲以後,他們家的紙很快便賣完了,後來慧娘復活的這一天是農曆的7月15號,這一天便被後人當作了中元節。這樣的的故事還有很多,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後世,人死後要給去世之人燒一些紙錢。至於人死之後,是否真的會去地府,如果沒有燒紙會怎麼樣?這些問題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結語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科學支撐的世界之中,因此所有的迷信都不值得我們去追崇。古代人們之所以會有這些迷信的想法,其本質還是來源於古人對於世界認知的不足導致他們相信神神學之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地推翻了之前古代人民所謂的一些迷信言論。即便如此一些風俗沒有因為這些原因而消失,反而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從現在角度來說,給逝去之燒紙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習俗來看的,並不是作為一個迷信的東西來看,因此生活在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民俗與科學是可以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是歷史的沉澱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尊重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錢神論》
《春秋命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