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以後,如果沒有給他燒紙會怎樣?燒紙僅僅只是迷信嗎?

2020-12-10 沫史思今

雁門關外有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

前言

我們國家是一個有著漫長的歷史的國度,在這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曾經有過諸多的不一樣的文化,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文化逐漸形成了地方特色,以春節為例,當中華民族文化誕生之際並沒有春節這個習俗,後來由於文化的演變最終形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在《春秋命歷序》就曾經記載:"天地開闢,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通過之後分享與推廣,逐漸形成了全國範圍內的一個節日。並且春節是漢族和一些其他民族的主要節日,而其他少數民族他們則有自己的"春節"。就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傣族的潑水節,這個節日就是他們的新年也是他們新一年的開始。

我國古代是一個封建制社會,除了傳統的一些重要節日以外,還有其他的習俗比如葬禮方面也有諸多的習俗,需要一些燒香燒紙等等,而在我國古代開始對於葬禮儀式就十分的重視,而不僅僅僅只是葬禮,在人生的諸多大事裡面也非常的重視,比如說出生婚姻等。古人大部分都是以傳宗接代的方式進行生存。並且他們會4代甚至5代同堂生活在一起,因此我們的傳統文化裡講究尊老愛幼,女人要守婦道,男人要有擔當,而這些都離不開家這個概念,因此自古代開始家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其中間所經歷的任何大事都是需要舉行一場儀式的。並且一個小孩從出生開始接受各種各樣的禮儀,並且這種禮儀會伴隨著他的一生一直到他死去,作為人生中的最後一次遺失喪禮因此也是十分的重視,有個詞語叫做風光大藏。其原因就是在人生的最後一次儀式上要舉辦的要隆重一些。即便是時至今日葬禮的禮數在傳統觀念較深的老人眼裡也是十分的重視。

許多人就會非常的疑惑就是燒紙這個習俗,人死之後為何要燒紙,並且燒得越多越好。貌似自自記事起便得知喪禮上要燒紙,那麼燒紙真的有用嗎?還說僅僅只是迷信,有些人給出的解釋是,紙錢是一種能在地府流通的貨幣,紙錢是一種陽間之物,一次並不能直接在陰間進行流通,所以需要通過燃燒的方式將這些紙幣送到地府換成他們可以使用的貨幣,不過這些只是迷信並且還是一種自我安慰的說法。雖然知道是迷信卻依然保留了下來並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早些年間還有一個關於紙錢的故事,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當時他的哥哥蔡莫也看中了造紙術,於是便和自己的妻子慧娘做起了造紙生意,由於兩人的造紙技術質量太差,所以他們造出來的紙基本上沒人使用。忽然有天早上鄰居聽到了蔡莫的大哭聲音,於是立即趕到蔡莫的家裡,這時才發現原來慧娘已經沒有了氣息,蔡莫便將妻子放進了棺材裡面,並且一邊哭著一邊講著事情的來龍去脈,手中還不停地將他們製造的紙放進了火堆裡進行燃燒。

只是當紙燒了一會的時候,卻聽見棺材裡面發出了敲響的聲音,並且裡面還傳出了慧娘的聲音。同時這個情況也把眾人嚇了一跳。過了許久之後,眾人才鼓起勇氣將棺材打開,裡面的慧娘立馬站了出來,並且告訴鄰居她剛剛到了地府,地府的閻王讓她飽受推磨之苦,後面還有一個小鬼在拼命地追趕著他,後來因為丈夫燒紙的緣故,這些紙到了陰間變成了錢財,他便將一部分錢給了小鬼,讓小鬼代替他推磨,並且還將剩下全部的錢交給了閻王,後來閻王就讓他回到了陽間。

而這與《錢神論》中:"有錢可使鬼,而況人乎。"描述的一樣,眾人不知道的是,這只是夫妻二人的一個計劃而已,正是因為有了今天的這齣戲以後,他們家的紙很快便賣完了,後來慧娘復活的這一天是農曆的7月15號,這一天便被後人當作了中元節。這樣的的故事還有很多,其目的就是要告訴後世,人死後要給去世之人燒一些紙錢。至於人死之後,是否真的會去地府,如果沒有燒紙會怎麼樣?這些問題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

結語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科學支撐的世界之中,因此所有的迷信都不值得我們去追崇。古代人們之所以會有這些迷信的想法,其本質還是來源於古人對於世界認知的不足導致他們相信神神學之說。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逐漸地推翻了之前古代人民所謂的一些迷信言論。即便如此一些風俗沒有因為這些原因而消失,反而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從現在角度來說,給逝去之燒紙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習俗來看的,並不是作為一個迷信的東西來看,因此生活在科技發達時代的我們,民俗與科學是可以同時存在於這個世界上,這是歷史的沉澱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結晶,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也要尊重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錢神論》

《春秋命歷

相關焦點

  • 若人死後,沒有後人給他燒紙會怎樣?這僅僅只是封建迷信?
    這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祭奠他們的一種方式,這是不是我們所必須做的事情呢?如果沒有在那個時候按時給他們燒紙,他們會怎麼樣?這是不是只是一種封建迷信呢?01.停屍傳統的形成在我國古代對這種祭祀方式是非常講究的,每個人在死之後,都會被放進棺材裡下葬。
  • 人死後,如果沒有人燒紙會怎麼樣?其實並不是迷信!
    這是我們現在很多人祭奠他們的一種方式,這是不是我們所必須做的事情呢?如果沒有在那個時候按時給他們燒紙,他們會怎麼樣?這是不是只是一種封建迷信呢?按照民間的說法就是給逝去的親人寄錢,如果不給他們燒紙,元寶,五色衣,他們在陰間就沒有錢用,沒有衣服穿。
  • 若人死後,沒人給他燒紙會怎麼樣?燒紙錢是封建迷信
    在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除夕,很多人都會給死者燒紙錢。而且人們都會相信,紙錢就是死者在另一個世界的錢,多燒一些紙錢,死者在那個世界才會有錢用,其實這也是一種對死者的悼念。那麼接下來一起看看若人死後,沒人給他燒紙會怎麼樣?燒紙錢是封建迷信?
  • 一個人如果死之後,沒有人祭奠燒紙會怎樣,燒紙真的真的是迷信嗎
    前言:「人在生與死之間徘徊,當選擇死時,他會後悔,當選擇生時,他會感受到生命的意義——阿力普」生命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去珍惜的,我們千萬不要輕易去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者當你覺得你不行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解脫它,生命是易逝的,對於它的流逝已經是一種世間常態,然而人在去世之後,如果沒有人去給他燒紙錢,那麼結果會如何呢?
  • 一個去世的人,假若沒人燒紙會怎麼樣?只是封建迷信嗎?
    在清明節的時候,有的家庭會給自己已故的親人燒一些紙錢,希望他們能夠在另一個世界中收到這些紙錢,其實這樣的一種方式是為了祭奠自己已故的親人,對於去世的人,假若沒有燒紙錢,有的人可能會認為是一種不合理的做法,但現在已經是文明社會了,我們也應該杜絕一些封建迷信,糾正一些錯誤的思想,其實給去世的人燒紙錢只不過是一種紀念方式而已,並沒有多大的價值
  • 一個人去世後,如果沒有人上墳燒紙會怎麼樣?原來並非迷信!
    大家都知道,一到清明的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去給自己的祖先或者親人去上墳燒紙,對於這件事,有的人認為是迷信,也有的人認為這是對祖先的一種緬懷方式,那麼一個人去世後,如果沒有人為他上墳燒紙會怎麼樣呢?其實對於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並不知道人死後為何要燒紙?只是隨波逐流,祖先們都這麼幹,自然也就跟著這麼幹了,但對於為何要給死去的人燒紙,他們並不清楚到底是何原因。
  • 人死後燒紙竟是為了…人們真的是迷信嗎?不燒紙會如何呢?
    實際上,「燒紙」不是普通的紙燒,這裡所說的紙實際上是死者使用的錢幣。但是,已經去世的人會需要錢幣嗎?其實這來源於民間的一種說法。人們死後會變成靈魂,所以他們也需要在陰間用錢。那些剛過世的人沒有陰間用的錢。所以還在世的親人朋友就會通過燒紙的方法把錢燒給陰間的人使用。
  • 人死後如果沒人燒紙會怎樣?原來老人說的話並不是迷信
    即天子死後,陪葬多了幾百人,少了也有數十人。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而大將軍等忠臣亡後,多了幾十人,少了也有寥寥幾人。由此可見,越是身份地位高的陪葬的越多。 古往今來,秦始皇中的陪葬的人數應該是最多的,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下詔令說: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根據秦二世的詔令以及史書中的記載可知,只要沒有為秦始皇生兒育女的妃嬪盡數殉葬。
  •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有燒紙的習俗?
    人在去世後,為什麼有燒紙的習俗?中國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文化底蘊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這些文化中有一些是前人留下的知識,也有一些是民間傳承的習俗。我今天要講的便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習俗,這個習俗叫作「燒紙」,那麼何為「燒紙」呢?
  • 清明節你祭掃了嗎?知道為什麼要燒紙錢嗎?燒紙錢並非迷信
    燒紙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的現象。即便是在大城市裡,每到清明節或七月半(更準確的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十四)路口街邊總有一些人在燒紙錢。具不完全統計,成都在2008年清明節一共燒掉100噸紙,包括紙錢和紙紮。
  • 古代人死之後為何要燒紙錢?原來並非迷信,是有歷史依據的
    古人去世之後為何要燒紙錢?,不過,依舊無所收穫最終病故,雖然已經去世,但是對於他的葬禮是格外隆重,甚至安葬的地方都猶如皇宮一般,值得一說的是,在古代,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黎明百姓,對待已故的人都是非常尊重的,甚至還形成了一定風俗習慣,一直沿用至今,今天筆者就來講講其中一種習慣,人死之後為何要燒紙錢,原來並非迷信,是有歷史依據的
  • 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燒紙,到底是民俗還是迷信
    那麼在這一天祭祀燒紙,是屬於民俗還是迷信呢?我個人覺得在7月半這一天,祭祀先人燒紙,可能確實是在現今不太妥當,有更文明、更安全的方法。但要講祭祀先人,是迷信就有些過了,應該是屬於民俗才對。我覺得是因多數的人,都有著追根溯源的思想。並且很多人對於現今所能過的生活,都應懷有感恩的心。我們不去講那些大的道理,有了先輩的付出,才能過上現今的生活。就以自己小家來講,對於家中逝去的長者們,是不是該懷有一種緬懷親人之情呢?有人可能會講,緬懷親人非要選擇中元節或清明節嗎,其他時間就不能緬懷了嗎?
  • 給已經過世的親人燒錢,真的能收到嗎?如果沒有人燒紙會怎麼樣?
    中國歷來有給故去的親人燒紙的傳統,每當清明節、忌日或者七月十五中元節,總是有很多人燒一堆紙表達自己的哀思之情。我覺得是一種心裡安慰,因為他是活人對親人的思念方式,我也見過當地的基都徒沒有給他的祖宗燒紙,什麼事都沒有,燒紙錢是國人對老人孝心表現。其實「燒紙」並不是燒的普通的紙張,而這裡所說的紙,其實是一種用於已故之人的錢幣。可是明明已經去世又會需要到錢幣呢?這是因為傳說人死後會化為靈魂,那麼在陰間也需要過路錢。
  • 在我國,給過世的人燒紙,「送錢」,這算不算是一種文化陋習呢?
    爺爺愛喝酒,你喝酒時會想起爺爺;爺爺那代人只認燒紙,你會覺得燒紙時爺爺能感受得到,就好像爺倆正在喝酒。相反送鮮花爺爺不認,你也感受不到像喝酒的那種熟悉而親切的感覺。燒制不好是因為汙染環境,你可以在鐵桶或鐵盆裡燒不就沒事了,變通下。至於迷信,那時說這話的人心不正,搬弄是非。緬懷的情感,寄情於紙錢,初衷沒有鬼神,所謂的鬼神的是非是搬弄出來的。
  • 你怎樣看待農村禁止過年上墳燒紙的事情?
    到了冬天的時候,大別山有很多的松樹,松針掉落下來以後極其易燃,再加上另外一些闊葉落葉和乾枯的雜草,在地面上形成了厚厚的一層易燃層,特別容易著火,引起整個山林大火。   上墳燒紙肯定是迷信,但是它卻是活人寄託哀思的一種形式。中國人燒了幾千年的紙,也沒見空氣汙染,這兩年又把環境汙染的鍋背到燒紙頭上,這有點扯了。
  • 中國人燒紙錢,會讓陰間通貨膨脹嗎?
    在一些流傳的鬼故事中,鬼孩子由死者所生,會對生者不利,所以生者就得時刻防著點[3]。   柏樺從9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中國燒紙錢、紙物的現象,他把這些寫進了《燒錢: 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中。他發現,中國人在祭祀時燒錢燒物,夾雜著「虛榮心、幻想、時尚和欲望」。雖然冥器是紙糊的,但欲望卻是真的。
  • 是否可以燒紙錢給過世的親人?
    有些人覺得我是一個正信的佛弟子,信佛才是真理;而錫箔紙錢之類,完全是迷信顛倒,根本沒有用,要全部打倒清除。這樣的觀點太偏激了,不圓融。雖然我們佛弟子不提倡寄庫、燒紙錢,但不能說完全沒有用,完全要予以禁止,這樣也不對。關於這個問題,《印祖文鈔》裡提到:【錫箔一事,雖非出佛經,其來源甚遠。
  • 為什麼要給去世的人燒紙送錢
    傳說蔡倫造紙出名後,他的哥哥蔡莫也跟著造紙,因為沒有蔡倫造的紙好,所以常常賣不出去。怎麼可以把紙賣出去呢?蔡莫的媳婦慧娘想出來一個辦法。
  • 你知道你燒的紙先人都收不到嗎?——圖說燒紙起源
    還有兩天就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了,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民間也稱作「鬼節」,在天津,每年一到這個日子就會有不少市民購買紙錢,在露天進行焚燒,以燒紙的方式祭奠逝去之親者。問之,則稱,以示孝敬,尊重老祖宗留下的傳統。燒紙祭祀的傳統究竟有用嗎?怎樣才能以更文明的方式緬懷先人呢?
  • 給故去的親人燒紙錢是習俗,為什麼有時候很多人在十字路口進行
    在我國有一個習俗,很多人應該都見過和做過,那就是為故去的親人燒上紙錢,尤其清明節的時候,這個不難理解,也是親人們盼望故去的人在那邊有一個好的生活,也算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其實主要還是來源於我國古代的文化習俗,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普遍的封建迷信,相信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因此人們就認為如果不給故去的親人燒一點紙錢,他們就沒有辦法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