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戰國以來2650年間北京夏季溫度,逐年記錄在石花洞的一塊石筍裡。石筍記載的溫度顯示,北京地區氣溫自1600年來呈現上升趨勢,這和國家氣象局的結論不謀而合。有關專家昨天告訴記者,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最長的逐年溫度記錄,也是世界上最長的石筍逐年溫度記錄。
北京石花洞是我國北方最宏大、沉積類型最豐富的巖溶洞穴,它在六七千萬年前發育形成。洞穴內巖壁的水中含有石灰巖等物質,經過化學反應,飛濺水形成了石花、石珊瑚、石葡萄等;滲透水形成了石瘤、石盾;滴水形成了石筍、石鐘乳、石柱等;流水形成了石梯田、石壩等。而這一切的形成至少要上萬年的歷史。
1995年來,房山區石花洞景區管委會約請並配合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以及北京市地質調查院等研究單位的有關專家,在石花洞開展了洞穴石筍氣候記錄和洞穴環境變化的長期研究。專家們在石花洞取得一根將近20釐米高的圓柱體石筍,將石筍切開並磨製成薄片後,在顯微鏡下用普通透射光觀察,發現石筍有如同樹木年輪一樣清晰的生長層,連續的層序仿佛是一部沒有斷代的編年史書。這是我國發現的第一例石筍生長層。由於石筍年層能夠直觀地告訴我們年代,因此可以形象地稱之為「時鐘」。有了石筍年層這個天然時鐘,就能知道過去某個氣候事件發生的確切年代。科研小組把石筍研究數據與氣象記錄數據進行比對,建立起一個轉換方程,按這個方程推算更遠年代的氣候狀況,這樣,用石筍年層厚度序列定量,便重建了北京城2650年來的夏季氣溫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