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伍氏族譜

2020-12-12 中國發展門戶網

伍氏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伍氏起源古老。傳說伍氏起源於上古時期,黃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後代非常興旺。其子孫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春秋時,楚國有大夫伍參(伍子胥先祖),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這支伍氏起源於楚國的王族之姓羋姓。伍氏在梁國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梁國望。姓纂:楚大夫伍參之後。又姓氏考略: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他們實際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學家在仔細地研究了伍氏族譜後認為,儘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來最早、最重要的發源地還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區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氏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氏約佔全國漢族伍氏人口的64%。

三、歷史名人

伍員:字子胥(?-公元前664),春秋時楚國人。與父兄俱仕楚,後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員逃亡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吳王夫差滅越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不聽員諫,因信讒殺之。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後九年越果滅吳。

伍參:楚文公十二年伐鄭之役中表現優異。當時,晉國的荀林父帥師救鄭,來勢洶洶,楚軍的行止頗為猶豫,而身為楚國大夫的伍參卻有過人之明,衡量大勢之後告訴楚王說:「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師專行不獲聽而無上,此行也晉師必敗……」結果,楚王採納了他的意見,跟晉軍一決死戰,果然大敗晉師於,伍參也自此在楚國飛黃騰達,其子伍舉,其孫伍奢,都世襲為大夫,顯赫異常。

伍孚:字德瑜,漢末忠臣,官越騎校尉。見卓殘暴,憤恨不平,嘗於朝服內披小鎧,藏短刀,欲伺便殺卓。一日,卓入朝,孚迎至閣下,拔刀直刺卓。卓氣力大,兩手摳住;呂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問曰:「誰教汝反?」孚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惡盈天,人人願得而誅之!吾恨不車裂汝以謝天下!」卓大怒,命牽出剖剮之。孚至死罵不絕口。後人有詩讚之曰:「漢末忠臣說伍孚,沖天豪氣世間無。朝堂殺賊名猶在,萬古堪稱大丈夫!」董卓自此出入常帶甲士護衛。

伍朝:字世明,晉代武陵漢壽人。少有雅操,閒居樂道,不修世事。性好學,以博士徵,不就。刺史劉弘薦朝為零陵太守,主者以非選例,不聽。尚書郎胡濟奏曰:「臣以為當今資喪亂之餘運,承百王之遺弊,進趨者乘國故以僥倖,守道者懷蘊櫝以終身,故令敦褒之化虧,退讓之風薄。案朝遊心物外,不屑時務,守靜衡門,志道日新,年過耳順而所尚無虧,誠江南之奇才,丘園之逸老也。不加飾進,何以勸善!且白衣為郡,前漢有舊,宜聽光顯,以獎風尚。」奏可,而朝不就,終於家。

伍喬:唐末宋初安徽省廬江人。五代十國南唐保大年間(943-957)某科狀元。伍喬自幼勤奮好學。後入廬山國學,數年苦研六經,尤善《周易》。山中眾人捐資,助伍喬赴金陵應試。初選得中進士,殿上復考,伍喬以所作驚人而一舉奪魁。時人稱考官選人公允。南唐元宗李璟命將其所作《畫八卦賦》及《霽後望鐘山詩》刻於石上,以為永式。後放外任歙州司馬,失意之情流於詩作,經翰林學士張洎進言,唐元宗召入為考功員外郎。仕至戶部員外郎。終卒於任上。伍喬善詩文,詩多七律且多送別、寄遊、題贈之作。著有《伍喬集》。

伍祐:字祐之,宋代寧化人,大中祥符年間進士,曾任太常博士。他任楚州團練推官時,重新營建了州裡久已廢棄的鹽場,每年收入頗豐,人稱「祐鹽場」。

伍鈍:明朝鄞人,字文璉,才識出眾,長於言辭論辯,人們都勸他出仕。但他的母親不希望他離開左右,故伍鈍絕口不提仕進,一心侍奉母親。他的母親去世後,他結廬守墓三年,鄉裡稱之為「伍孝子」。

伍福:字天錫,明朝時臨川人,正統年間舉人,歷任鹹寧教喻,陝西安察副使。伍福風格高邁,詩文典雅,兼工書法,編著有《鹹寧縣誌》、《陝西通志》、《蘋野纂聞》、《三吳水利論》、《南山居士集》、《雲峰清賞集》。

伍儒:字德全,回族,據《伍氏家譜》載,原籍西域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撒馬兒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詔遷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職欽天監刻漏科。自伍儒起連續六世皆任職於欽天監,或為「博土」,或為「司歷」,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譽。

伍隆起:廣東省新會人,宋代名將。宋末,他率義軍與元將張弘範力戰不屈。後來,他手下的叛將謝文子殺了他,持首級投降了張弘範。當時的宋朝宰相陸秀夫十分惋惜,命人刻木為首以葬。後又派人抓到謝文子,殺之以祭祀伍隆起。

伍文定:字時泰,明代松滋人,官至兵部尚書。弘治十二年進士,有膂力,便弓馬,議論慷慨,官貴州參議,繼授常州推官,精敏善決獄,稱強吏。魏國公徐俌與民爭田,文定勘,歸之民。劉瑾入俌重賄,興大獄,巡撫艾樸以下十四人悉被逮。文定已遷成都同知,亦下詔獄,斥為民。瑾敗,起補嘉興。後知吉安府。兼資文武,尚節義,喜談兵法,有儒將風。卒諡忠襄。

伍遵契:中國伊斯蘭教學者。字子先(1598-1698),回族。江蘇南京人。出身於伊斯蘭教經學世家,就學於山東經師門下。清康熙七年(1668年)赴蘇州設帳講經。在蘇州掌教周士騏協助下,摘引諸經要旨,譯成《修真蒙引》,對穆斯林日常宗教生活涉及的教法禮儀無不淺釋,康熙十一年刊印。後又在兄侄幫助下,歷時6年,將波斯文蘇非主義著作《米爾薩得》譯成《歸真要道》。該書主要闡述性命義理、修道養性和復命歸真之道,長期用作經堂教育的選修讀本。

伍庭芳:(1842-1922)字文爵,號秩庸,廣東省新會人。創中外新報,為中國有日報之始。留英習法律,為清修律大臣,草民刑律,開中國法律新紀元。武昌起義,首倡清帝退位之議,民軍推為議和代表。後歷任司法總長、代國務總理、外交總長等。陳明叛變,憂憤而卒。

伍修權: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開國上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曾用名吳壽泉(1908-1997),湖北省武昌人。1923年在武昌高師附小讀書時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赴蘇聯入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轉入莫斯科步兵學校學習。1930年在蘇聯遠東國家保衛局工作時入蘇聯共產黨。1931年回國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先後擔任閩粵贛軍區司令部參謀,瑞金紅軍學校軍事教員、連指導員、營政委、模範團政委、紅三師政委、汀連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1933年10月調中央軍委擔任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的俄文翻譯,1935年1月列席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後任紅三軍團副參謀長。1937年任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擔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處長、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一局局長、中央軍委作戰部副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後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參謀長,1947年任東北軍區第二參謀長兼軍工部政委,遼瀋戰役後兼任瀋陽衛戍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調任外交部蘇聯東歐司司長。1950年11月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派代表出席聯合國安理會,發表了譴責美國武裝侵略中國領土臺灣的罪行的演說。後任外交部副部長、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副部長。1975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情報部部長。是中共第八、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在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主要著作有:《我的歷程》、《往事滄桑》、《回憶與懷念》、《在外交部八年的經歷》等。

伍紹祖:湖南省耒陽人。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歷任國務院辦公室秘書,國防科工委二局參謀、三局副科長、二局副局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政治委員,曾任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十八、十九屆主席,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五屆副主席,中國核學會第二屆理事長。1988年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1988年被授少將軍銜。

伍純道:當代書法家。廣西全州人,廣西師範大學藝術系教授,民盟中央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在書法藝術上,繼承了我國歷代書法家的筆法、結構法、章法和墨法等方面的優良傳統,功底紮實,凝重渾厚,書路寬廣,全面發展;筆端表現力強,常有新意;擅長楷書。他的楷書,宗柳、顏,但又不囿於柳、顏,能博採眾家之長,化為己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曾多次應邀訪問日本及韓國,並多次在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深受日本友人歡迎。由於業績突出顯著,1992年榮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獎勵。

相關焦點

  • 閩客家族譜在臺展出引轟動
    福建客家族譜在臺展出    「兩岸族譜文物展」20日在臺北縣三峽客家文化園區開幕,展出族譜與百餘件文物。這也是兩岸首次開展族譜交流活動。這次展覽由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主辦,展出為期一周。共展出各個時期的客家族譜180多部(冊)、88個姓氏展板約130幅,還有一些圖片及「60姓客家宗族史跡」的多媒體讀物展品。這兩天,臺灣的客家鄉親紛紛前來尋找自己的族譜。   福建省龍巖市上杭客家族譜館是客家人的家族史料藏書中心。
  • 臺北新店客家族群促進會率團到上杭客家族譜館參訪交流
    9月12日上午,臺北縣新店市客家族群促進會創會理事長黃金明,現任理事長張金泉率團一行7人,到客家族譜館參訪交流。  在交流活動過程中,客家族譜館館長嚴雅英再次感謝臺灣客家族群促進會2009年對於我館在臺灣舉辦的客家族譜展的大力支持與熱情幫助。
  • 客家族譜見證兩岸血脈親情
    因此,客家學界認定閩西為「客家祖地」之一,臺灣的許多客家人歸根結底是「閩西人」。   族譜是閩西對臺工作的一項優勢。閩西的族譜,從開基祖傳下,代代脈絡清楚,少有世系斷續,為臺灣同胞前來尋根訪祖提供了方便。保護和開發利用客家族譜,對兩岸客家裔孫尋根謁祖,增進兩岸交流,具有特殊的意義與作用。
  • 客家族譜博物館簡介
    如今,館藏有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19000多份的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含客家文書、藥書、醫書、帳本、道教手抄本、清刻本地方著作等)、客家民俗器物及客家方志等,其中,館藏民國以前客家族譜五千多冊,涵蓋了閩臺客家百家姓開基始祖族譜和完整的少數民族雷、藍、鍾等姓族譜,已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
  • 海南伍氏家譜傳奇
    自伍氏遷瓊始祖伍宗德明末來瓊,於今已有四百年,海南伍氏傳承近三十代人,分布在海口、文昌、萬寧等許多地區。在海口市朱雲路一戶伍姓人家裡,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200多年前伍衡文修訂的《伍氏族譜》,古老族譜的傳承,記錄著伍氏幾代後人修譜的心血與艱難,以及一個家族對自我血脈的強烈追尋。
  • 閩西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呵護兩岸客家之根
    地處閩西上杭縣的海內外最大的客家族譜博物館,史詩般地呈現客家民系形成、發展與播遷的曲折歷程,印證著兩岸客家同祖同源、一脈相承的情緣。  客家族譜博物館去年下半年正式開館,佔地1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萬多平方米,目前收藏153個姓氏30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2萬多份契約、100多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等,涵蓋了閩臺客家百家姓開基始祖族譜,建成了以客家族譜為中心,涉及客家宗族文獻、民俗器物文物為一體的藏品體系。
  • 客家文化研究專家:讓客家族譜活起來
    +』的路徑,通過與創意、會展、科技、教育、網際網路相融合發展,讓客家族譜活起來,創新客家族譜新業態,實現客家族譜文化產業化的創新和發展。」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周建新在客家族譜論壇的主旨演講中如是說。  第八屆海峽論壇·海峽客家(上杭)族譜文化風情節13日在福建上杭開幕。同期舉辦的客家族譜論壇,吸引兩岸客家研究專家學者200多人參加。  與會專家認為,臺灣客家人繼承和發揚大陸客家修譜的優良傳統,遷居臺灣後,十分重視編修族譜。
  • 【尋根】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將對觀眾全面開放
    圖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 張金川 攝張金川 攝中新網上杭2015年12月3日電 (張金川 池威)於11月6日開館的福建省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即將對觀眾全面開放。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上杭縣客家緣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築,總建築面積35079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5億元,於2011年動工新建。客家族譜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為一體,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單位,是全國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譜的專題博物館。
  • 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留存海內外客家的「根」
    新華網福州4月4日電(記者陳弘毅)「這是全國唯一一家以客家族譜為收藏內容的博物館。成立21年來,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海內外客家後生到這裡查族譜尋根。」
  • 【客家尋根】一座客家族譜館根連全球客家人
    館藏有150個姓氏2900多部2萬多冊客家族譜、19000多份的民國以前客家契約、近百幅客家祖圖及客家神明崇拜圖,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獻資料、客家民俗器物及客家方志等,其藏品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完整、形式之多樣,堪稱全國之最,是海內外一億多客家人唯一的家族繁衍史料收藏單位。
  • 伍氏快訊 | 2019嘉應伍氏宗親總會川渝之行圓滿結束
    中華伍氏網ID:chinawu5本網站是由民間伍氏宗親自發組織的非營利性公益平臺,不從屬任何機構,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公平公正,公開透明。我們旨在團結世界伍氏宗親,凝聚天下伍氏力量,傳播伍氏最新資訊及優良文化,為伍氏服務!所有管理人員不領一分工資,不謀一分私利,不向宗親收取一分錢!站長熱線:13480990598(微信同號)
  • 客家族譜:一個客家姓氏的百科全書
    來源:客家新聞網、客家精英手機報族譜,又叫家譜、譜牒,是一個姓氏的百科全書(續修家譜的相隔時間大多在
  • 客家族譜博物館,臺胞尋根好去處
    指著掛在牆上的照片,現任客家族譜博物館負責人傅清林向記者一一介紹。  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一座以客家血緣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  客家族譜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融客家族譜、建築、生產生活風俗習性、客家繁衍生息及考古等元素於一身,自2015年11月開館以來,吸引了各地的參觀者慕名而來。「周末一些百姓就會騎摩託車過來,再遠也會過來參觀。」
  • 伍子胥族譜現身長沙 伍姓者本是一家人
    他的這一推斷源於他收藏的28本全套伍氏族譜,該族譜泛黃的書頁生動地描述了一幅伍氏家族兩千多年來的變遷圖。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湖南省十大藏書家之一的何光嶽先生家,見到了這套珍貴的族譜。全套伍氏族譜共有28本,裝訂精美,全部用石印技術印刷。從印刷日期上看,這套族譜印刷於公元1918年,之前經歷了十多次修改。族譜記載了漢壽伍氏家族從東周末期到民國時期的家族全譜。
  • 伍氏後人期盼將伍氏宗祠變文化地標
    原標題:伍氏後人期盼將伍氏宗祠變文化地標   伍氏宗祠破敗依舊羊城晚報記者 湯銘明 攝   位於海珠區同福中路的伍氏宗祠成為了廣州首批歷史建築推薦名單中最古老的歷史建築。得知這個消息後,伍氏後人伍立橋長籲了一口氣。兩年前,當記者結識伍立橋時,伍家祠道僅僅作為同福中路內街一條小巷的路名而被附近居民熟識,甚少人知道這裡是曾經叱吒風雲的「世界首富」伍秉鑑的後花園。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到了現代,除了一塊標有「伍家祠道」的路牌能證明其存在,甚少人深究它的身世,除了伍立橋——這位自稱伍氏後人的花甲老人,多年研究伍家花園歷史。
  • 上杭率先打造客家族譜文化品牌
    近日,筆者在上杭縣客家族譜館建設工地上看到,工人揮汗如雨、車輛川流不息。這是上杭縣打造客家族譜文化品牌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上杭縣以客家族譜為載體,深入挖掘內涵,開展族譜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 【客家尋根】上杭客家族譜館成為臺灣人尋根重要基地
    上杭縣客家族譜館收藏了115個客家姓氏,1600種族譜,上萬冊族譜史料,是閩粵贛客家金三角地區收藏客家族譜最多的公共圖書館,每年吸引不少臺灣及海內外客家鄉親前來尋根續譜
  • 海峽兩岸客家族譜的研究和追溯
    館長嚴雅英表示,許多臺灣的客家鄉親曾多次前往尋根,借閱族譜史料,館內所展出的,只是豐富館藏的一部分。「族譜連兩岸,鄉情續五緣」,「客家祖地」上杭多年來通過客家族譜的研究和對接,追溯並印證了兩岸客家人親密的血脈淵源。該縣以客家族譜為載體,深入挖掘內涵,開展族譜文化研究,吸引了海內外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地區客家人前來尋根謁祖,進行族譜對接,增進了兩岸人民的文化交流。
  • 臺灣兩岸客家文化參訪團到客家族譜博物館參訪
    為增進海峽兩岸客家文化交流、促進兩岸客家文化繁榮發展,9月8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邱榮裕帶領臺灣兩岸客家文化參訪團到客家族譜博物館參觀訪問。參訪團一行都是從事客家文化研究與客家族譜纂修工作的學者,對於客家族譜和客家語言研究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們參觀了「客家族譜緣」展覽陳列,詳實的展覽內容令大家讚不絕口,他們紛紛表示,客家族譜是「無形的祖宗言」,為後人尋根謁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 客家族譜印證海峽兩岸血脈淵源
    新華網福州7月30日電(記者 逯寒青)記者近日在福建省上杭縣客家族譜館了解到,這裡在十多年間徵集到的115個姓氏、1萬多冊客家族譜史料,吸引了大量臺灣客家人前來尋根續譜。對這些客家族譜的研究也證明,兩岸客家人同根同源,有著割不斷的深厚血脈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