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城市,有每一座城市的氣質。紹興這座城市,沒有磅礴的格局,沒有小資的腔調,它給我感覺,就像一張三月水煙裡宣紙,帶著濃濃的筆墨氣息。
臘月,溫馨而幸福的詞。廿四,我們在紹興古鎮——安昌。
天色微微亮,推開客棧的窗,窗外的雨滴帶著寒意。燒餅鋪子前的火爐上,豆香四溢的豆漿正冒著熱氣。帶著焦味的燒餅,蘸上濃濃的豆漿,是寒冬裡最好的慰藉。這是我們在安昌古鎮遇見的清晨,也是惟妙、惟肖兩個孩子吃的,最有煙火味的「天光」。
吃完暖暖的早飯,我們在帶著溼氣的寒風中,撐傘走進水鄉的煙雨。安昌古鎮為我們舒展開典型的江南水鄉模樣,南岸是民居,北岸是商鋪,中間流水交錯,兩岸之間石橋相連。
我們沿河水北岸的石板路走,長長的頂棚連廊下,店鋪作坊的窗門已經卸下排板。屋簷下、廊柱間,掛滿了紅黑髮亮的香腸、風乾的雞鴨、紅透的魚乾。紹興的腊味在微醺的歲月裡,帶著年味迎面而來。
除了腊味外,這裡還有豆製品。豆腐乳是東方奶酪,它和腊味一樣,是潮溼的江南儲存食物的特有方式,依靠著發酵和時間醞釀出的新滋味,是時光沉澱下的智慧。人們在轉變它們的同時,它們也在改變人們的口感,江南成就了美食,美食也描繪了江南。
連廊的雨簷延伸到了河面,瓦楞將天空中雨絲凝成了水滴,落在水面,暈開了一個如畫的江南。我們走走停停,一路的小零食,會讓人忘了歸途。小時候吃過的牛皮糖,這裡還有得賣。火爐上的臘腸,熱騰騰地誘人。醬汁濃鬱的臭豆腐,我接受不了,但孩子們也敢嘗試。還有酒香月餅,桂花香糕等等小吃,與別處不同,它們都散發著濃濃紹興黃酒的味道。駐足在一家甜品店,清清冷冷的空氣裡,小店開著溫暖的燈。在江南煙雨綿長中,在一盞暖燈下小坐小憩,喝上一杯暖茶以慰風塵,淡淡溢出的滿足感讓人幸福。
中午時分,天空收起了煙雨,南岸人家捲起竹簾。窗前的柳條,似乎不懼嚴寒,早早吐露春芽,淺淺的綠柔軟了眼前的寒意。岸上,一個小女孩,穿著紅衣裳。在冬日的蕭瑟裡,在單調的白牆下,她模樣讓人好生歡喜,就如同柳條上的那抹新綠。我們漫步河堤,雨後的河面漫上堤岸,好的看點不是景色,而是水邊人家的尋常生活。
惟妙、惟肖附身,用指尖划過水面,水中泛起淡淡綠意,天氣雖寒,卻已覺水暖。我希望她們的手,能有生活最真實的觸感,她們目光,能看見生活最清晰的底色。唯有這樣,她們在課本裡學到的,那些關於清冷,水靈,圓潤,柔順等平靜的詞語,才有了鮮活的境像。
走過石拱橋,江南的石拱像古民居中的月門,精緻而高挑。橋面和沿河的屋頂齊眉,橋下的烏篷船悠悠然然,劃出紹興小調。紹興的美就在這小橋流水中,渲染開來了。稍有遺憾的是,我們匆匆的行程裡沒有安昌的夜晚,也就少了漿聲燈影下的詩畫江南。
橋頭的仁昌醬園,傳承手工制醬已逾120多年。本色金黃的大豆,在經過棒敲制曲,土灶蒸料後,交給陽光暴曬六十個日頭。在制醬師傅晝夜翻醬裡,醬油慢慢染上了醇厚誘人的暗紅,變成紹興腊味的底色。之後,即使路過的是溼漉漉的時節,醬油氣息的穿透力,依舊能讓人身心愉悅。傳統的手工藝用緩慢、綿長的生命力,滋養了江南人家的口味,還有對於江南廝守一生的鄉愁。
我們走過很多座橋,嘗過很多種味道,卻在一年中最好的時光裡,遇見最好的江南,在最平常的腊味中,品嘗到了最深的鄉愁。
(後記,安昌古鎮回溫,路見臨時安檢口,才知新冠疫情消息。所幸提前歸途,家人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