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G5超級精英大學」之一,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羅素大學集團成員。
LSE的學術地位
2019年 Times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名第26名,師生比為11.8,可見其教師資源的強大。
截止2016年,LSE的校友及教員之中包括18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4名政府或國家元首、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LSE最負盛名的經濟系根據學術界常用的蒂爾堡大學經濟系排名為全球第四位,根據QS排名亦為全球第五位,根據ARWU排名則為全球第八位,根據US News排名為全球第九,所有均為歐洲最高。
2019年 Times泰晤士報數據顯示,LSE國際學生數量佔比70%,國際學生數量超過牛津和劍橋。牛津和劍橋是英國乃至全世界聲譽最好的學校,那麼,國際學生為何湧向LSE,LSE與牛劍相比又如何?
LSE在是全世界最受僱主青睞的十所大學之一;根據最新的統計LSE是英國大學裡面畢業生薪水最高的大學;LSE也是全英國產出經濟學家最多的大學,超過牛劍。更重要的是LSE學術領域的成功,某些專業上LSE與牛劍旗鼓相當。
通過以上的數據,很多人認為LSE是一個偏經濟的院校,其實不完全正確。倫敦政經學校全名「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不是沒有道理的!在QS世界大學學科的排名中,LSE有13門學科都位居全球前十,其中經濟專業只佔比小部分。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
— LSE
自從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是根據學校的學術聲望(academic reputation),就業人口(employer reputation), 及研究影響力( research impact)。結合2019年 Times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數據和QS世界大學排名來看,LSE無論從專業排名、師資水平還是研究能力上,都名列世界前茅。
這也是LSE作為英國G5的重要一員,可以與牛劍爭鋒的底氣和實力。
LSE申請的關鍵
1.學術要求:
A-level課程:成績越好,進的機率就高,最低要求是你能符合官網提到的錄取要求;a-Level的選課組合 ,課程要求大多在AAA左右,視課程不同而異,冷門學科最低有隻要求BBB的,最高的亦有要求A*AA。通常建議選擇數經的學生考慮數學、高數、經濟、再加一門偏理科專業(比如物理或者化學),理科專業的學習會帶給大家一些有價值的思維技巧,同時對數字比較敏感。
AP課程:要求至少有4-5門不低於5分的AP課程成績。對A-level要求為AAA-A*AA的課程,要求有5門5分以上的AP課程成績;對A-level要求為AAB的課程,則只要求有4門AP課程在5分以上。
IB課程:總分要求37-38分以上,要求至少有3門高水準課程,高水準課程單門至少在5分以上。
2.語言要求:
IELTS雅思:7分(單項7分)
TOEFL託福:107分(單項25分)
PTE Academic:69分(單項不低於69分)
LSE雅思要求很嚴格,但申請時達不到這個要求,是不會影響拿offer的。是否發放offer取決於成績和PS,英語不在考慮之內。但是拿到offer之後就需要著手準備達到學術和英語要求了。
3.personal statement個人陳述
個人稱述(簡稱PS)是申請英美大學時由申請人寫的關於自我的一篇漫談體文章,英國的PS通過UCAS系統與成績一同提交給申請的大學,目的為彰顯自己的能力與學術背景與想去的大學專業適配。
LSE很看重PS,要用短短4000字符說服招生官你真的對這門專業有很大熱忱,是需要用心挑選最貼合專業的素材和經歷,有邏輯有技巧地將這些素材串聯在整篇文章,並從中體現出你最大的收穫以及對專業的熱情。
4. 值得注意的問題
LSE每年一月開始下發錄取結果,但大批量錄取與拒信都於三月發出,需要最長四個月之久的等待,堪稱發offer最慢的學校之一,熬不住的同學們不要輕易嘗試。
LSE的校園魅力
生活上,倫敦主校區這個位置首先就很有吸引力。LSE校園靠近皇家司法院,這是一座非常美麗的建築,LSE距離政府、主要商街、傳媒公司、歷史文化中心也都不遠。下課了,你除了可以去pub放鬆,也可以選擇去世界上最好的圖書館之一學習,吃點好吃的,看各種show,附近還有博物館,校園位於城市中心體驗真的很棒。
LSE = Let’s See Europe。
LSE附近交通相當便利,距離倫敦的幾個機場都特別近,去歐洲旅行很方便。(但你也同樣得忍受倫敦昂貴的生活費和無敵擁堵的交通...)
學術上,LSE盛產理論家,他們曾經或正在LSE主要學科領域進行教學、研究或者授課。當你在學校附近pub喝一杯學生價的cider的時候,你極有可能碰到高智商的大神、商業和法律領域的精英,比如說法官或知名律師等。
LSE容納著70%的國際學生,是一所高度國際化的大學,這也就意味著校園內開放的探討,各種不同意見的交流和碰撞。在這樣一所學術盛名的學校,很多教授都非常有才華,侃侃而談,教學經驗豐富。大家從事的都是很有意義的研究,經典課題就不用多說了,如果他們發現某一個科目沒有書籍或相關論文,那麼LSE就會有人開始研究這個!
LSE真實的苦與甜
Audrey:
我在LSE讀的MSc Finance and Private Equity,每當夜深人靜時,我的眼睛都睜不開了,然而Reading卻還沒有讀完。毫不誇張地說,作業甚至是看著答案都不會做,上課想要積極舉手提問,可因為轉了專業所以思維模式永遠跟不上。凡此種種,無盡懊惱和自責的時候,我都要想想,自己到底是憑啥進的LSE?周圍的人,大多是學過金融的背景,他們都還在圖書館做Reading,沒有在倫敦這種繁華大都市裡夜夜笙歌,自己又有什麼資格不繼續努力呢。讀不完就多讀幾遍,就算提問的角度再偏也要逼著自己每節課都提一個問題。在LSE讀書,我對待學習和生活的態度變得越來越坦然,不再急於去追求努力之後所謂的結果,而是越來越看重注重思考和動手的過程。我仿佛真的理解了,努力不一定有結果,然而不努力是一定不會有結果的。我因此變得不再追求優秀了嗎?恰恰相反,在追求畢生優秀的這趟馬拉松上,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節奏。
愛吃櫻桃的妹子:
在LSE學習有三個多月了,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點學習經歷和當初的申請經歷,希望能幫到後面來的學弟學妹們~
這三個月真心不容易,要讀很多的書,做很多的作業,G5和普通學校不同我想就是在閱讀量和作業強度上吧。我同學在曼大、格拉的,歐洲遊了兩圈回來了(語言班後就去玩了一趟,聖誕節又跑去玩了一趟),苦逼的LSE學渣一枚,剛剛喘口氣而已。當然,比我更苦逼的IC的朋友(申請留學時中介給我介紹的倫敦小夥伴),據說她每天12點後才敢從圖書館裡出來。
Lily:
LSE課外活動還是挺多的,下課了一般就是去圖書館學習(LSE的圖書館真的棒!學校的主圖書館是世界最大的社會與政治科學圖書館噢),要麼就是去pub,博物館,逛吃逛吃這樣,反正學校在市中心想幹嘛都很方便。
學校還有各種社團,會計社、諮詢社、對衝基金社、AIESEC國際志願者社、騎行社、音樂社、桌球社等等,活動還是很豐富的。
看到此,各位大咖們大致了解LSE的學術魅力和學習難度了吧!
希望目標LSE的各位小夥伴們都能申請到自己理想的院校並順利畢業!衝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