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日前,由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組委會、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東北亞開發研究院聯合主辦的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成果發布暨第九屆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梅地亞中心隆重舉行。此次論壇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為主題,圍繞中小城市在推進「三化」並舉、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等方面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論壇發布了201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體系研究報告》,公布了「2012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科學發展百強縣)」名單。
據了解,由中小城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和東北亞開發研究院城市所主持的中國中小城市科學科學發展評價工作始於2005年。該評價體系構建了以中小城市綜合實力、中小城市「兩型」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中小城市投資潛力、中小城市區域帶動力為內容的評價指標體系,並連續八年發布了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中國十佳「兩型」中小城市、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縣測評結果。
中小城市綜合實力指標體系由「經濟指數、社會指數、環境指數、政府效率指數」四部分構成。其中經濟指數包含「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質量」兩個二級指數和「人均GDP、人均GDP增速、人均財政預算收入、萬元GDP能耗、萬元GDP水耗、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六個三級指數;社會指數包含「人文發展指數」、「居民生活水平指數」兩個二級指數和「嬰兒死亡率、人均預期壽命、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萬人口擁有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面積、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常住人口就業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居民人均收入與人均GDP之比、城鄉居民支出支出結構」十個三級指數;環境指數包含「環境質量指數」、「環境驅動指數」兩個二級指數和「森林覆蓋率、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建成區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生活汙水排放達標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三廢」排放達標率、環保投入佔GDP比重」十個三級指數;政府效率指數包含「政府行為規範化指數」、「行政審批效率指數」兩個二級指數和「非稅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審批事項的數量、審批性備案事項在全部備案事項中所佔比重」等幾個三級指數。對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的評價,力圖從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出發,遵循「以人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全面審視中小城市發展狀態,不僅看城市的GDP的總量有多大、增速有多快,還要看其經濟發展的質量如何,以及經濟、社會、環境各方面能否協調發展,人民群眾是否真正共享到改革發展成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是否得到提高。
2012年,中國中小城市的綜合實力指數為68.1,與2011年相比提高了1.1,儘管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放緩增速放緩,但中小城市的經濟發展和民生事業仍然取得了重大進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一道成為中小城市科學發展水平提升的最主要驅動力。分區域情況看,東部地區仍然表現最好,東部地區的中小城市綜合實力指數達到了74.8,領先於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中部地區的綜合實力指數提高最快,提高了1.8個百分點,而東部地區綜合實力指數的提升相對比較慢,僅提高了0.9個百分點。在綜合實力測評前100個城市中,東部地區佔59席,中部、西部和東北分別佔16、13和12席。一方面江蘇和浙江兩省在這份名單中的表現最為搶眼,江蘇佔17席,浙江佔13席,這表明江蘇和浙江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另一方面,中小城市綜合實力測評前100個城市分布較廣,江蘇、浙江、福建、湖南、遼寧、山東、四川、內蒙、廣東等20個省市自治區均有縣市入選,江蘇省崑山市連續八年穩居綜合實力測評第一名,湖南的長沙縣、四川雙流縣、遼寧海城市繼續穩居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部地區的首位。
截至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行政區面積達927萬平方公裡,佔國土面積的96.57%;總人口達10.1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75.4%。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響和輻射的區域,經濟總量達26.51萬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的56.22%;地方財政收入達22609.50億元,佔全國地方財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的科學發展水平,關係到城鄉一體化進程,關係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