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打了七個多月,先後擊落三架、擊傷四架敵機。時隔多年,說起這些,90歲高齡的張立春老人仍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
金秋時節,我們走近抗美援朝英雄張立春,聽他講述那段永不磨滅的記憶。雖年已90歲高齡,但在張立春老人心中,往事依然歷歷在目。
光榮參軍 赴朝參戰
張立春,1930年出生於江蘇徐州沛縣胡寨鎮朱閣村,少時家中貧苦,打漁撈蝦、賣花生、要飯……童年的苦難讓他刻骨銘心,也讓他立志不忘本,長大後拼盡全力為祖國效力。
淮海戰役打響時,張立春作為胡寨區民兵支前隊的一員,積極投入到支援淮海戰役的活動中去,他一次次推著土車子,裝上小米、麵粉、軍鞋,日夜兼程,拼盡全力送往前線兵站,直到淮海戰役結束。
1950年,張立春在沛縣參加了人民解放軍,1952年,他所在的部隊被秘密調往東北,並在丹東集結。9月6日晚9時,22歲的張立春和戰友們高唱著「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闊步跨過鴨綠江,當他們所在的連隊經過鴨綠江的斷橋時,部隊首長命令戰士們全體向後轉,立正向祖國宣誓。那時,張立春和戰友們眼含淚水,緊握拳頭,向祖國和人民宣誓。
提及此事,張立春仍然激動萬分,他說,當時真的是一夜無眠。
擊落三架敵機 戰功赫赫
當時,張立春所在的高射機槍連,使用的是他們從沒有碰過的蘇式高射機槍。在一沒有教員、二沒有教材的情況下,張立春和戰友們一邊和敵人作戰,一邊研究摸索這種高射機槍的性能,硬是在七天內將這種多達200多種零部件的蘇式高射機槍摸熟摸透,應用自如,並在1953年正月初二首次擊落敵機,張立春也榮立三等功。
在張立春的記憶中,最難忘的還是石峴洞北山戰鬥。
1953年7月10日,在朝鮮石硯洞北山,美軍四架戰機咆哮著向志願軍陣地俯衝過來。在戰友的協助下,張立春單膝跪地,身子緊緊地依託在高射機槍上,眼晴盯著敵機。當一架美軍戰鬥機向下俯衝時,張立春轉動著高射機槍,待到敵機進入射程之內時,他立即扣動機鈕,只見一道火光直射敵機,這架敵機立即起火,冒著黑煙栽了下去。
不到10分鐘,敵機發起反攻。
「當時見這架飛機被擊中,他們就調整角度,向著太陽飛去,然後急轉彎,敵機背對太陽,太陽光線直射我們的眼睛,沒辦法瞄準,後來,趁著敵機俯衝遮住一縷陽光時,我迅速扣動機鈕,進行射擊,又一架美軍戰鬥機中彈。」說起這些,90歲的張立春神採奕奕。
這場歷時45分鐘的激戰,張立春擊落敵機兩架、擊傷一架。
戰鬥結束時,張立春身下已經鋪滿了厚厚一層滾燙的彈殼,褲子被燙出好幾個大洞,腿上全是燙傷。
從入朝作戰到戰爭結束,張立春用一架高射機槍共擊落敵機三架、擊傷四架,榮立一等功,並獲得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受到毛主席接見 周總理敬他兩杯酒
1955年9月,張立春被推選為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在北京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當年10月1日,他登上天安門觀禮臺並參加國慶觀禮;《解放軍畫報》對他作封面報導。
1958年回國後,作為志願軍匯報代表團的一員,張立春參加在北京飯店的招待會,「我當時給周總理敬酒,一開始拿的是葡萄酒。後來,總理知道我擊落了美機,又換成了茅臺酒,跟我連續喝了兩杯。」說起當年的往事,張立春老人言語中充滿著幸福。
深藏功名幾十年 平凡崗位默默奉獻
1969年,組織上考慮到張立春戰功顯赫,特批他不必回農村老家,把他安排在黑龍江省交通部門工作。但張立春拒絕了,他說:「我沒有文化,為國家作不了貢獻,不能浪費名額。」
回到家鄉沛縣後,張立春先是在食品公司賣豬肉。1974年,他又被調到沛縣棉紡廠做保衛工作。
對於自己曾經輝煌的軍旅生涯,張立春從沒主動提起過,更沒有向組織提過任何條件。他將軍功章和珍貴的照片通通壓進了箱底,塵封起自己的功勞簿,在最普通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著。
張立春的女兒張紅說,自己也是在父親擔任校外輔導員,到學校作報告時,才知道父親有這麼輝煌的過去,很為他感到驕傲。
晚年的張立春,兒孫繞膝,生活平靜而幸福。他說,好多戰友犧牲在了戰場上,和他們相比,自己能活下來,並且過上了幸福的新生活,很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