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東北文化的精神原動力——專訪長篇小說《唇典》作者劉慶

2020-12-19 東北新聞網

尋找東北文化的精神原動力——專訪長篇小說《唇典》作者劉慶

2017-08-10 08:47 來源: 遼寧日報 作者: 分享

  人物簡介
 

  劉慶1968年生於吉林省輝南縣。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遼寧作家協會理事。1990年發表小說處女作,1997年在《收穫》雜誌發表長篇小說《風過白榆》。2002年出版長篇小說《冰血》。2003年在《收穫》雜誌發表長篇小說《長勢喜人》,並被中國小說學會評定為2004年中國小說長篇小說榜上榜作品。他所創作的小說曾獲東北文學獎、長白山文藝獎、吉林文學獎等多種獎項。長篇小說《唇典》首發於2017年《收穫》雜誌春季號。
 

  初讀《唇典》的體驗很近似於讀《百年孤獨》,被一種巨大的力量裹挾其中難以自拔,繼而又類似於讀《靜靜的頓河》,感受到了大歷史中人的命運變遷。掩卷再想,又覺得是非常獨特的「這一個」,所有的場景、人物、情節只能置身於獨特的東北文化背景和時代背景之下。

  這部重量級的作品是如何產生的?7月31日,《唇典》的作者劉慶在瀋陽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歷時15年的艱難創作歷程,以及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思想與情感。
 

  用一部百年東北民間史與今天對話
 

  本報記者:寫一部自己所生所長的地域的史詩性作品大概是每一個作家終其一生的夢想。很想知道您創作《唇典》的動因是什麼。

  劉慶:我寫下《唇典》的第一行是在2005年2月18日,在2015年9月3日寫完最後一行,歷時10年。而這部小說的構思比寫作還要早5年,我從事媒體工作,2000年底,我編發過一篇題為《生生死死森林山》的報導,其中來自滿族分支庫雅拉傳奇之地森林山的一位滿族老人所講述的傳奇故事引起了我的興趣。唇典的原義是東北土匪的「黑話」,但我將其引申為口口相傳,唇典——口口相傳的民族史、民間史,這個詞重新定義後,我覺得完全會成為一本好書的名字,我希望能用一部小說讓真正的「唇典」發揚光大。

  本報記者:小說中的人物故事發生在從辛亥革命到改革開放初期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為什麼要選擇這段歷史作為時間背景?

  劉慶:我一直認為,一部小說不跟今天建立對話是沒有意義的。歷史有跡可循,每一個人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在時代的洪流中顛簸,互為生存背景。而在過去的100多年時間裡,對中國人影響最大的事情就是20世紀上半葉被日本侵略的歷史。在這段歷史中,東北人的痛苦是最深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作家蕭紅、蕭軍在中國文壇上的崛起,可以說是東北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第一次接軌。他們的作品之所以產生轟動,就是因為東北最早成為淪陷區,他們的家國之痛比其他地方的作家要更強烈,也更深刻。而這段歷史,也深刻地塑造和影響了東北人的性格與文化,以此為背景講述東北人的心靈史,才會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來處與去處,讓歷史與今天建立血脈聯繫。
 

  拖亞哈拉大神就像漢文化中龍的形象
 

  本報記者:小說以主人公、「命定」薩滿滿鬥的視角來展開故事,薩滿的形象在書中可以說無處不在,有評論家因此把這部書稱為「百年薩滿」的精神圖譜。以您的年齡,您應該沒有真正接觸過薩滿吧?對於薩滿世界如此生動的描繪從何而來?

  劉慶:我在吉林的農村長大,我所生活的村子裡,有1/3的朝鮮族,有1/3是滿族人,還有1/3是從關內逃荒過來的漢族人。從小我就聽村裡的老人們講各種傳說和歷史故事,這就讓我對東北的山川樹林、民風民情有著天然的感受與親近,小說中甚至有的情節就來自於我從小聽到的故事,比如郎烏春在凌汛中遇險的經歷就來自於我姥爺當年在渤海灣打魚時的真實遭遇。薩滿是東北地域的一個特殊文化遺存,從某種意義上講,東北的民間文化即有著「唇典」的特徵,包括薩滿的神歌、滿族以及其他原住民的神話和家族史都是一代代口口相傳。薩滿抱著樺木狍筋琴,唱著民族的古歌,那些吟詠和尊天敬地的莊嚴,憐愛眾靈的長歌,神秘而又神聖。他們歌頌神明,歌頌祖先,歌頌自然,那些頌歌成為民族的歷史,就像一條條奔騰的河流,有著無限的詩性和靈性。

  本報記者:我注意到,您在談話中一直使用的是「薩滿精神」一詞,而沒有用「薩滿教」的說法。在您的小說中,也確實能夠感覺到薩滿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種「人」的形象,而少了很多宗教的色彩。

  劉慶:由於特定的生存環境,相當長的歷史中,薩滿在人們的生活中擔當著特別的角色,是人與自然打通關係的紐帶,為人提供靈魂上的指引與精神的撫慰,他們是神秘的,也是有血性的、溫厚的。我在小說中寫到了盜火女神拖亞哈拉大神的形象,為了給人間盜取火種,美女其其旦將神火含在口裡,最後被燒成「虎目、虎耳、豹頭、豹須、獾身、鷹爪、猞猁尾」,但她仍保持著一顆人心,「她四爪踏火雲,巨口噴烈焰,驅冰雪,逐寒霜,馳如電閃,光照群山,為大地和人類送來了火種,招來春天」,這和漢文化中龍的形象何其相似!東北人身處寒冷之處,對火的渴望成就了這一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火神崇拜。富有犧牲精神的神明正是通過薩滿的演繹穿透了每一個人的心,讓人們在東北殘酷的生存環境下增添了動力和勇氣。

  當然,我更想做的是通過眾多薩滿的命運沉浮去探討一種剛烈和力量是如何產生又如何消失的。比如張揚自然和神聖力量的真正的「薩滿」消失了,一團火消失成了灰燼,因此變成了後來的民間巫術和跳大神,這正是精神弱化的象徵。在小說的結尾,我用了盜挖「靈魂樹」這一隱喻,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精神原動力的再度追尋。
 

  盡最大努力讓小說有「煙火氣」
 

  本報記者:《唇典》所鋪展開來的社會圖景是極其豐富的。「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勢力的滲透、「九一八」事變及以後的淪陷區生活、東北抗聯的戰爭這些歷史大事件都成為重要的時代背景,但又有別於教科書上的史料堆砌,真實的歷史非常自然地融入了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命運沉浮當中。怎樣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劉慶:在這十餘年間,我閱讀了大量歷史文化書籍,我去研究東北史和抗聯史,向專家求教,我從舊書網上找到了20多本「抗聯回憶錄」,這讓我能更完整也更準確地還原歷史的真實,比如對抗聯戰士的生活描述,很多描寫都受到了這些回憶錄的啟發。

  本報記者:從小說中的幾位革命者形象上,也能夠看到抗聯英雄趙一曼、楊靖宇、周保中等人的影子。但您所塑造的這些英雄似乎更具有草根的意味,他們最終成為革命者的心路歷程也更為豐滿。
 劉慶:從對抗聯史的追尋中,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一個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像楊靖宇和趙一曼這樣的英雄有多麼偉大多麼堅強。在人物的塑造中,我要盡我最大的努力去感知歷史的複雜和人性的複雜,還原歷史的真實,讓小說有「煙火氣」,還原故事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設身處地地去想像人物的思想意志和行為。一個普通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出抉擇和做著抉擇,最後成了英雄,在歷史的煙雲中發現人性的光輝,才是最有感染力的。

相關焦點

  • 長篇小說《故人莊》研討會湖南隆回舉行 專家學者深入探討扶貧文化
    紅網時刻5月9日訊(記者 夏君香 湯紅輝)用小人物記錄大歷史,用平凡生活吟唱時代巨變,通過扶貧文化實現共同富裕。今天,由湖南省評論家協會、湖南大學文學院舉辦的「隆回縣扶貧文化暨長篇小說《故人莊》研討會」在湖南省隆回縣舉行。
  • 知名作家聯袂推介 川東北首部脫貧攻堅長篇小說《春...
    今年初,四川巴中作家惠芝湧的長篇小說《春山》出爐,每個人或許能從中找到答案。據了解,這是川東北地區首部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長篇小說,也是巴中首部現實題材長篇小說。作者惠芝湧,是一名「70」後,在新疆某部服役期間,戈壁沙漠胡楊林,喚醒了他的文學夢。退伍後供職於南江縣財政局,2018被派到脫貧攻堅一線,擔任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 長篇小說《往事冰融》新書發布會在唐山舉行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往事冰融》作者王強、唐山市委宣傳部文藝處長張巖,唐山市委文明辦調研處長唐華,河北日報唐山分社副社長李斌,和來自文聯、作家協會、熱心讀者等社會各界人士,以及河北日報、燕趙都市報、河北工人報、唐山勞動日報、 唐山晚報、唐山電視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共同見證了《往事冰融》這部作品的面世。
  • 十月花香 文化盛典——長篇小說《南宮碑》研討會舉辦
    十月花香 文化盛典河北新聞網訊(通訊員郭曉冉)在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9月21日,由邯鄲市委宣傳部、市文聯主辦,邯鄲市文藝評論家協會、邯鄲市作家協會、邯鄲市南宮碑書法協會共同承辦,十月花香——邯鄲市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南宮碑》研討會召開
  • 一個充滿悖論的精神命題--讀陳世旭長篇小說《世紀神話》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陳世旭的長篇小說《世紀神話》。閱讀過程中,有一種感覺不時衝上我的意識表層,這就是小說在形而下的藝術表現形式的背後,隱匿著一個形而上的充滿悖論的精神命題。隨著閱讀行為的完成,我對自己的感覺越加確信無疑。  作者在《世紀神話》的《後記》中說,小說的思路是想對當代文化人的精神問題作一些摸索。應該說,這一思路在《世紀神話》中得到了實現。
  • 6年53萬字,倪霞長篇小說《玉竹譜》首發式舉行
    12月26日,縣作家協會主席倪霞長篇小說《玉竹譜》首發式在至康酒店舉行,此次活動由政協通山縣委員會主辦。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長江文藝》原社長、原主編,著名作家劉益善,省文聯文學藝術院院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蔡家園,市檔案館館長、向陽湖文化研究會會長李城外,市文聯黨組書記、市作協主席李專,市政協文史委主任王親賢,縣政協主席、黨組書記張遠林,副主席吳新明等參加活動。
  • 2009年度長篇小說概評
    小說通過一個普通女性的成長曆程與心路裡程,探悉了城市的變化發展與人的生活狀態、精神面貌、心靈嬗變之間微妙的關係,挖掘出上海城市獨特的文化積澱。而由盈虛坊的產權與住戶物權的幾易其主,居住權的得而復失與失而復得,居住條件的惡化與改善等,更把當代中國社會變革與城市變遷的複雜與曲折盡現無遺。
  • 中國作協副主席張煒:尋找「煙臺範兒」,是市民對城市文化的反思
    為進一步提升煙臺城市形象,展現煙臺文化內涵,11月5日,尋找「煙臺範兒」——煙臺文化符號徵集和評選活動全面啟動,活動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主辦,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菸臺融媒中心承辦。著有長篇小說《古船》《九月寓言》《刺蝟歌》《外省書》《你在高原》《獨藥師》《艾約堡秘史》等21部;詩學專著《也說李白與杜甫》《陶淵明的遺產》《楚辭筆記》《讀詩經》等多部。作品獲優秀長篇小說獎、「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世界華語小說百年百強」、茅盾文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特別獎、南方傳媒傑出作家獎等。
  • 長篇小說《玉竹譜》在通山首發
    2020年12月26日,由通山縣政協主辦的倪霞長篇小說《玉竹譜》新書首發式在縣至康國際酒店舉行。300餘名文學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長篇小說《玉竹譜》首發儀式。長篇小說《玉竹譜》由通山作協主席倪霞歷時6年創作而成,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AC專訪人氣國漫作品《一人之下》作者米二
    AC專訪人氣國漫作品《一人之下》作者米二 時間:2018-05-09 16:37:31   來源:   責任編輯:李隆基    這次我們有幸得到了人氣國漫作品
  • 陝西文壇湧現「富平長篇小說創作群」
    富平長篇小說出版令人關注《新西部》雜誌在改版後的2017年1——2月合刊上,隆重推出了「文學陝軍中的富平現象」的大型調研活動的專題報導,對富平長篇小說作家群的創作盛況展開了多角度、全方位的鏗鏘呈現。著名文藝評論家、教授仵埂和作家、現當代文學教授王琪玖,耗時數月對富平籍作家新世紀以來的長篇小說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撰寫長文予以評述和推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極大閱讀興趣。富平是文化大縣,文化底蘊豐厚,文學創作尤其是長篇小說的創作日益活躍。
  • 【文旅時訊】蘭州安寧滑雪場今冬提前迎客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
    1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北京舉行2019年12月4日,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北京中國作家協會舉行。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李敬澤,甘肅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青出席會議並致辭。甘肅省文聯、甘肅日報社負責同志也參加了會議並發言。
  • 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出版
    原標題: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出版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和新中國文學發展水平,學習出版社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等9家出版社,聯合推出「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
  • 評論家轉身創作 張檸推出長篇小說《三城記》
    1月10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發布張檸長篇小說新作《三城記》。活動以「青年命運與精神之旅」為主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著名評論家潘凱雄,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著名評論家陳曉明,著名作家李洱,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應紅,以及《三城記》作者、著名評論家、作家張檸出席,與廣大讀者分享小說的創作、閱讀心得和出版故事。
  • 對於古老神話「東北歷史薩滿文化」?是純粹的精神文化,還是?
    原始薩滿精神,是以部落形式存在此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我國東北長白山的歷史書籍,其中戰國和西漢初成書的《山海經大荒北經》。書中提到:「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其提到的內容即最早時期生活在我國東北以原始部落群居生活的古老民族即「肅慎」(女真族)東北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區,就產生了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名額民族都有自己古代崇拜的神,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習俗。
  • 長篇小說《一帆煙雨》在沈首發 講述一個記者的苦難愛情
    東北新聞網訊9月23日,作家金石撰寫的長篇小說《一帆煙雨》在瀋陽舉行首發儀式,《一帆煙雨》是我國首部成功講述電視新聞記者催人淚下的感人故事,和愛情艱難選擇的一次深刻思考。這部小說思想內涵深刻,探究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正感情,揭示青年人和中年人追求想要的生活。
  • 【地評線】秦平:激活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復興精神動力
    作為張載開創的關中地區的理學,關學已經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關學所蘊含的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優秀精神,對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人格精神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事實上,從南宋至今,無數仁人志士也都把張載的「橫渠四句」作為遠大理想和政治抱負來追求,甚至作為中華民族的遠大理想和抱負而應用。
  • 張檸首部長篇小說《三城記》:寫80後成長史 聚焦當代城市青年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檸創作的長篇小說《三城記》是這位文學評論家向小說創作轉身的標誌性動作。這部書寫「80後」成長史的長篇小說,聚焦主人公顧明笛的命運變遷,同時直面當下中國城市生活,以此為原點輻射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和精神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