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7月07日 16: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苑雅文
字號內容摘要:科學界定休閒農業模式分類?筵苑雅文休閒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依託農業景觀資源、農業生產設施、農耕與民俗文化及農家生活等資源,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生產經營形態。圍繞產品模式有多種分類,代表性觀點有:北京市旅遊局將北京休閒農業劃分為傳統型和新型業態,傳統型有鄉村景區、民俗旅遊村、休閒度假村、觀光農業示範園,新型有鄉村酒店、國際驛站、採摘籬園、生態漁村、休閒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民族風苑。筆者嘗試從生活、生產和生態的視角對休閒農業產品模式進行分類,即按照休閒農業項目所依託的資源特色和經營核心,將休閒農業分為農家生活、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功能拓展四種模式。
關鍵詞:休閒農業;分類;農家生活;農業生產;生態;民俗文化;體驗;養生;旅遊;產業
作者簡介:
休閒農業是以農業為基礎,依託農業景觀資源、農業生產設施、農耕與民俗文化及農家生活等資源,發展觀光、休閒、旅遊的一種新型生產經營形態。休閒農業雖然以農業為核心,但實質是第一、二、三產業結合起來的複合形態。我們在研究中不僅要考察其生產和服務的供給行為,還要關注消費行為,更需要對其進行跨領域的全面分析。
我國對休閒農業的模式分類有多種觀點,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嚴格來講,按照分類核心依據的不同,休閒農業模式包括產品模式、營銷模式和投融資模式,本文主要考察休閒農業的產品模式。圍繞產品模式有多種分類,代表性觀點有:北京市旅遊局將北京休閒農業劃分為傳統型和新型業態,傳統型有鄉村景區、民俗旅遊村、休閒度假村、觀光農業示範園,新型有鄉村酒店、國際驛站、採摘籬園、生態漁村、休閒農莊、山水人家、養生山吧、民族風苑;賈鳳伶等將天津的休閒農業劃分為現代農業展示、市民農事參與、生態旅遊觀光、鄉村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和休閒度假六種模式,其下又分成20個類型;洪建軍等將廣東休閒農業劃分為休閒體驗型、養生度假型、購物型、節慶型四種模式;牛君儀將我國休閒農業分成農業展示、農事參與、生態旅遊、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農村度假娛樂等六種模式。
上述分類各有特色,但難以避免交叉和漏項,或者稍嫌繁複。特別是學者們以不同的分類標準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無法進行相互借鑑,不同地區間的樣本也無法進行橫向比較。這不僅造成了研究資源的浪費,也使得地方上總是圍繞自身看問題,很少站到高處看自己。鑑於休閒農業研究起步較晚,相關數據資料也不完善,筆者建議將休閒農業的模式分類口徑統一起來,同時做好相關數據的統計與發布,方便分析和比較,以便更好地為休閒農業的發展服務。
筆者嘗試從生活、生產和生態的視角對休閒農業產品模式進行分類,即按照休閒農業項目所依託的資源特色和經營核心,將休閒農業分為農家生活、農業生產、農村生態、功能拓展四種模式。這種分類以「三農」為核心,同時結合我國先進地區的發展經驗,將全面發展或外延發展較好的休閒農業歸列為第四種模式。
農家生活模式包括農家生活型和文化節慶型,農家生活型指以農民家庭作為經營單位,提供「住農家院、吃農家飯、聊農家事、購農家物」的旅遊項目;文化節慶型將民俗文化融入傳統慶典中,吸引城市消費者參與,帶動農民開展餐飲住宿和旅遊紀念品的經營。農業生產模式包括體驗採摘型和市民農園型,參與農事勞動和果實採摘是城市人進行農業體驗的重要方式,是偶爾為之的行為,而市民農園則是城市人通過契約形式參與到種養與收穫的全過程,是全程參與的行為。農村生態模式包括環境觀賞型和生態體驗型,環境觀賞型指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遊覽和欣賞,如溼地、山區等外部良好自然環境的遊歷,而消費者通過房車露營、攀巖、康體等生態體驗活動,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自然中去。功能拓展模式有綜合發展型和產業外延型,發展成熟、投資較大的項目則兼具了生活、生產、生態三種休閒功能,可以滿足消費者的休閒、購物、養生等多種訴求;產業外延型指投資者利用良好的休閒農業基礎,向更廣闊的產業領域發展,如養老產業、賽鴿交易、家庭農場聯盟等。
基於以上分析,筆者認為,休閒農業的發展路徑可從「重視區域協同布局,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文化元素市場認同,塑造有生命力的品牌形象」和「建立多元投資機制,支持生態型和創新型項目的發展」三個方面著手。
無論是項目規劃還是市場運營,發展休閒農業應樹立區域協同觀,可以把地域文化為表現核心,協調好區域內項目分布。如陝西袁家村集中展示關中民俗和鄉土風情,將地域性的文化資源轉化為袁家村的獨有資源,圍繞民俗文化打造出特有的品牌形象,同時與周邊村落結成聯盟,擴充其他類型的休閒項目,豐富消費者的體驗活動。發展休閒農業要尊重旅遊市場規律,不能採取灌輸、教育等簡單形式,要將文化融入到遊客的休閒體驗中,這樣才能獲得消費者認同,也能帶來更長久的繁榮。如北京的草莓博覽園已舉辦三屆農業嘉年華展覽,將農業文化、民俗文化融入到會展活動中,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同。此外,通過多元化投資機制的建立,引進先進的管理手段,完善休閒農業項目的內部管理機制,促進經營管理水平的提升。對於生態導向和功能導向的大中型項目我們要給予支持,引導投資向農業和旅遊以外的領域適度延伸,如養老、養生等,鼓勵休閒農業的創新發展。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現代企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