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文藝復興可以算是西方思想解放史上一顆不能被忽視的璀璨巨星。無論是《十日談》還是但丁的神曲,他們都為當時思想蒙昧的人撕開了一道裂縫,讓思想解放的光輝照耀進了他們愚昧不堪的世界裡。
文藝復興率先在義大利爆發,其中的代表人物裡就有達文西這一個藝術巨匠。他涉及的領域很廣,精通醫學,建築,雕塑,音樂,天文地理甚至數學。他的行為有時候的確會令人費解,甚至為了研究人體結構,半夜解剖屍體。他的各種學術手稿保存下來的能夠達到6000多頁,遺失的我們現在無法得見的,更不知道有多少了。在他眾多涉足的領域裡面,繪畫無疑是比較突出的一個。
名聲響噹噹的蒙娜麗莎就是達文西的代表作。這幅畫大概是在16世紀初左右,也就是文藝復興剛剛開始的時候創作的。文藝復興剛開始的時候,女性的舉止受到束縛,然而這幅畫正表現的就是女性掙脫束縛的開端。
為了保持對上帝的尊敬,他們不能放聲大笑。那個年代在藝術領域上畫家們喜愛畫聖母,但是那時候的聖母表情嚴肅,刻板呆滯。沒有任何慈愛和女性該有的美麗。這樣的表情是中世紀裡女性畫像的代表。那時候蒙娜麗莎的微笑打破了傳統的束縛。
蒙娜麗莎的謎之微笑一直在歲月裡靜靜流淌,沒有人知道,達文西是怎樣完成這樣一幅曠世之作的,也沒有人說得清,這個微笑為何從任何角度看上去都令人舒服。
2004年,羅浮宮邀請了科學家柯特來研究《蒙娜麗莎》。
柯特採用了「分層放大技術」,用多光譜攝像機對畫作進行了掃描,13種不同顏色的波長投影之後,每種波段會穿透不同的顏料,這樣再反射回來的光線被攝像機捕捉,然後會生成上千幅圖和幾十億的數據。
之後柯特花了10多年來研究這些資料,最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那就是《蒙娜麗莎》是由四幅圖疊加出來的。
其實這四幅圖也反映了達文西作畫的過程。
第一層只是一肖像的草圖,第二層時,肖像的頭上多了一個頭飾,只不過後來這個頭飾被擦掉了,而到了第三層,一個女人的雛形出來了,有了眉毛,嘴巴很小,笑得也比較勉強,臉朝向左。
而第四層時,臉向右轉了14度,頭部和身上多了一層面紗,擋住了之前的衣著和髮飾。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蒙娜麗莎的模樣。
另外很多科學家並不罷休,將蒙娜麗莎放大3.14倍後,在高倍鏡下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整幅畫都遵循著一個比例1:1.618,專家感嘆道:蒙娜麗莎的迷之微笑終於可以破解了!
大家都知道這就是黃金分割比例,也就是說按這個比例設計的造型是最美麗柔和的,難怪蒙娜麗莎的微笑讓人看了如此親切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