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六十年代生人,我說說吧。那時候啊,大家經濟條件都不怎麼樣,但是大家都很講親情、講朋友、講感情;人際關係絕非現在這樣的冷漠和以錢多錢少看人、看事,接人待物;逢年過節,走親訪友,拿點禮物,再正常不過了;
2、先說外圍的吧,工作關係的,純工作關係的,我老父親為縣裡建公園徵地去跑關係,送給主管部門領導什麼東西知道吧?現在的人聽了,肯定會笑得肚子疼的。但是,絕對還是真實的,時間應該是1984年前後,告訴你吧,這東西送出去呀,還把事給辦成了,對方也大大方方的把禮給收下了,送的是單位的勞保用品,一雙深筒子的膠鞋,我們這土話叫「套鞋」、「深筒子套鞋」,價值不到五元;
3、再說鄰裡之間吧,我家對門呢,是四川萬縣人,現在叫重慶萬州了;四川人呢,做醃菜可能比不上湖北人,但是做泡菜絕對一流的,對門的外婆呀,就經常送泡菜給我們嘗鮮;我外婆呢,就專門送醃菜給對門嘗鮮;記得對門的泡蘿蔔酸甜適中、還帶點花椒的味道,味道真是好極了;我外婆的拿手戲是做豆豉,我家做豆豉的豆子都是鄉下姨媽送來的,自己地裡種的,品質很好,煮熟了,有一層豆油的,幾個鄰居都特別愛吃,都誇我外婆手藝好呢;
4、最後說親戚之間吧。那時,我家就幾個農村的窮親戚了,兩個姨媽、一個堂舅、一個堂姑姑,再有就是我父親的舅舅家、姑姑家的人了;他們來我家過年過節來往送禮一般都是送肉、送魚,我們那叫一刀肉,大概兩、三斤的樣子,五、六斤就算多的了,魚一般都是胖頭魚、草魚,也就三五斤的魚了;然後,再捎帶些農產品,就是苕殼子、玉米花、米皮子、對子巴這些了;我們回禮呢,一般都是糕點、菸酒、衣服、日用品這些了;
5、最重的禮一般就是兒女親家家裡送的了,我二姐夫送過我兩次自行車,一個飛鴿牌的,一個鳳凰牌的,飛鴿牌的沒騎一年,就被盜走了;後來,二姐夫又回老家黃梅,給我又搞了一輛鳳凰的,直接送黃岡市的黃梅騎到黃石市的大冶的,兩百多公裡呢;一般婚喪嫁娶送禮,也都是給錢的,結婚的送被面、棉絮、痰盂、臉盆的也有;老人過世,送被面、毛毯、鞭炮、香紙的也有。份子錢呢,一般親戚就是10塊、20塊的,朋友就是2塊、5塊的。
6、那個時候呀,大家更多的是講感情,講那個氛圍,講互助、互利、互幫、互愛,沒現在這麼勢利,沒現在這麼現實;很多時候呀,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彼此之間主要就是親情聯繫著。我家有房親戚,遠在應城,是我父親姑姑的女兒了,我們叫她表姑的,叫陳雛鳳,是漢劇大師級的人物,唱老生的,當年是跟漢劇著名花旦陳伯華一起在武漢民眾樂園唱堂會的角,文革期間被打成臭老九了,表姑夫呢,解放前的體院本科,被打成右派了,經常就在我家躲難的,他們的兒子,一放寒暑假就住我家了,都是白吃白喝的;什麼禮不禮的都不要的,救人與苦難之中,親情比什麼都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