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日報記者 弓旭東)去年11月,由水利部和陝西省水利廳組織的33名專家,經過長期考察,為漢江的源頭重新正名,認為漢江的新河源位於中國南北氣候分界線——秦嶺主脊的我市太白縣咀頭鎮塘口村。
33名專家考察漢江新源
提起河流,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會想到「江河淮漢」,這其中的「漢」指的就是中華民族四大河流之一的漢江。然而,像所有大江大河有眾多源頭一樣,漢江的源頭自古就分南北中三源。南源即玉帶河,中源為嶓冢山石牛洞,北源為沮水。我國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禹貢》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歷史上把發源於甘肅嶓冢山的中源漾水河作為漢江正源。 而近代以來,由國家長江委編纂的《長江志》,按照河源唯遠原則,認定發源於陝西鳳縣紫柏山西部的沮水為漢江正源。1942年,寧強人又提出寧強縣的玉帶河為漢江正源,這一說法也被引入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那麼,到底哪一條河才是漢江正源?人們對此爭論不休,學術界也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勘測。鏡頭回到去年11月份。深冬時節的秦嶺,白雪皚皚、寒風颼颼。舉目眺望,別說人影,就連動物也不見一隻,它們都躲進洞裡冬眠了。除了「譁譁」的流水聲和「刷刷」的風聲,秦嶺深處寂靜、空曠。順著冬季依舊不停不歇慢慢流淌的虢川河,一隊數十人組成的團隊正徒步往深處走去。
這個團隊,正是由國家水利部和陝西省水利廳組織的33人的全國水利專家考察團,他們正在對漢江源頭進行考察。因為學術界認為季節河不能作為河源,因此,河源的考察只能在冬季進行。來太白境內的秦嶺南坡褒河源之前,他們已經分別考察了玉帶河、嶓冢山石牛洞和沮水源頭。一直以來,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漢江發源於漢中。自漢高祖劉邦起兵推翻秦制,以發祥地漢中命名漢朝,「漢水」已經滲透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漢族、漢朝、漢服、漢人、漢字等詞語,都源自漢江。可以說,漢文化的傳承,漢江貢獻不小。然而,此次漢江源頭的考察不同於以往,並沒有局限於歷史上的漢江三源,而是首次翻越秦嶺,來到一個名叫上河林場的地方。同時,這次考察也是參與人數較多的一次。考察團隊通過國際通用的「四唯」原則,對河源的考察看水量、測長度、觀順暢、量海拔,最終認定太白境內的褒河源最符合要求。專家們一致認為,漢江新源應為褒河源。 「通過考察發現,褒河源相比較其他三個傳統定義上的源頭,有四個『最』。幹流最長,達198千米;集雨面積最大,達3940平方千米;徑流量最大,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3.45億立方米;河源海拔最高,褒河源頭幾個支流山體海拔均高於其他認為河源處的海拔高度。」參與此次考察的水利部水利風景區專家、市老科協副會長常崇信說。
漢江新源最早由我市專家發現
其實,把褒河源定為漢江源頭,並不是這一次勘測得出的結論。近些年,我市水利工作者多次前往太白縣考察。2007年,常崇信等人就關注著漢江源頭問題。在全國首次水利普查開始後,他們就進行現場調研,認為古漢源嶓冢山、玉帶河和沮水,由於地質、河床、水量等變化,已經與河源唯遠、水量唯大、積雨量唯大以及河源唯高相悖。而地處秦嶺南坡、在鳳縣與太白交會處的褒河應為漢江源頭,褒河的西源為中曲河、中源為紅巖河、東源則是太白河。2011年7月,經過多次考察調研,時任市水利普查領導小組副組長、市水利局局長的常崇信前往水利部南京水科院全國水利普查河湖組匯報,其「褒河應為漢江源頭」的觀點得到專家支持。對於水利專家科考出的新觀點,本報也曾於2011年12月16日以《太白黃牛河 能否成為漢江第四源?》為題,進行了大篇幅報導。與此同時,參與考察的幾名專家也專門擬稿,撰寫文章以引起共鳴。2013年,常崇信與市人大原副主任馮忠賢、市水利局原總工樊維翰合寫的《漢江河源考析》發表在了《陝西水利》第四期,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2013年6月,市老科協會長田志剛、顧問馮忠賢,市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孫忠印及我市一些專家學者,對秦嶺主脊以南漢江河源進行了多天的考察,最終認同常崇信等人提出的漢江新源的觀點。據常崇信介紹,褒河發源於秦嶺南麓,有東西兩源。西源出鳳縣代王山秦嶺溝,名中曲河;東源為正源,出太白山之靈湫,始稱虢川河,南繞太白縣城咀頭,北納七裡川河後稱紅巖河,至留壩縣江口鎮納太白河、中曲河,稱南河。其下行又與北棧河匯合,被稱褒河。
新源得到中科院院士考證
在學術界,持「褒河源為漢江源頭觀點」的並不是常崇信等人的一家之言。早在2013年,我國知名水利博士、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河流首席專家劉少創就對此下過定論,並受到學術界一致認可。2013年夏,作為重測全球江河項目的一部分內容,劉少創帶著考察隊員及媒體記者,實地考察了漢江古漢源,南源玉帶河、中源嶓冢山石牛洞、北源沮水。當時學術界定論沮水為正源,但當考察隊到達沮水源頭時,發現此河已淪為一條季節河,而季節河是不能作為河源的。
除此之外,他們在考察了玉帶河、嶓冢山石牛洞之後,又按照確定河源的「四唯」原則,逆褒河而上,來到太白縣咀頭鎮塘口村,過上河林場繼續北上,在秦嶺主脊南側,找到河流發源地的一眼泉水。該團隊利用衛星遙感影像和遙感圖像處理系統等先進設備,最終測定源頭坐標為東經107度22分30秒,北緯34度09分38秒,海拔2150米。考察隊認為,褒河源頭就是漢江新源頭。劉少創等人對漢江長度也重新進行了測算,以新源頭為起點,河長108千米。與幾條古漢源進行比較發現,新漢源比以沮水為正源的河長20千米,比以玉帶河為正源的河長41千米。按照這個全新數據,漢江全長1570千米,其中褒河長208千米,褒河以下長1362千米。 發現新河源後,漢江部分河段的主次關係發生變化,原來作為主幹的那一部分變為支流,而褒河河床則變為主幹的一部分。劉少創團隊考察發現的漢江新源頭這一結論的報導,也刊登於2014年9月14日的《十堰晚報》上。劉少創博士從1999年起,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結合源區的實地考察,確定世界重要河流的源頭和長度。目前已經完成14條大河的源頭確定和長度量測工作,其中包括10條超過和接近5000公裡長的大河。2008年,他擔任青海省組織的三江源科考首席科學家。劉少創博士在對漢江新源進行考察後得出的這一結論,引起了水利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也與我市水利專家多年的考察情況相吻合。2016年水利部專門組織水利專家對此進行考察,這一官方行為進一步印證了劉少創博士以及我市水利專家的考察成果。
聲音
讓源頭之水活起來
韓強娃
巍峨的大秦嶺,出小隴山到寶雞後,身姿愈加雄偉。龍頭高仰,讓拔仙臺比西嶽華山還要高千餘米。山為骨,水為魂,西邊的鳳縣發育了長江第一大支流嘉陵江,其綿延千裡,哺育了巴蜀文明。而太白縣,一直有「長江黃河分水嶺」之說,流向渭河的水早已被證實,然而流向長江的水只是個傳說。近幾年,隨著國內水利專家不斷探源,謎底被逐漸揭開,先是被確定為褒河的源頭,後又被學術界認定為漢江新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學術界的漢江新源能得到正式確定,那對我市的意義十分重大。以嘉陵江來說,從源頭出來,流經鳳縣,讓鳳縣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從某個角度來說,鳳縣的旅遊之所以這麼火,與水密不可分。 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涉及到文化等方面。在下遊的四川南充市,有一個著名的嘉陵江論壇,每舉行活動,他們都會邀請我市有關方面參加。「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在這裡,嘉陵江成為聯繫兩地的文化臍帶。而漢江的得名與知名,與漢朝、漢服、漢人密切相關,新源的認定將源頭延伸到太白。據考證,這兩條江的源頭在我市秦嶺玉皇山兩側,這裡正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活動區域,漢江新源被定在這裡,不僅是衛星等河源新技術的運用,更是文明的歸宗。讓源頭之水活起來,就必須加大源頭的保護工作。我們要繼續加大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爭取中省河流源頭保護項目與資金,讓河源的生態更優美,水更潔淨,景更迷人。同時,要加大河流文化的研究和考證,增強河源的人文內涵和魅力,讓這兩條從中華父親山流出的母親河更加璀璨生輝。
市老科協水利專業委員會主任樊維翰
釐清漢江源頭意義重大
漢江是長江較大的一級支流,長期以來,對其源頭有各種說法。2013年,我們經過反覆實地考察,提出漢江的源頭應為我市太白縣境內。這一結論也得到了中科院劉少創博士的考察佐證,意義重大!首先,正本清源,明確了漢江的源頭。這個成果糾正了以前關於漢江源頭不確切的提法,使這一曾經爭論不休的問題塵埃落定。其次,這個結論肯定了漢江的源頭在太白縣,連同已成定論的嘉陵江源頭在我市鳳縣秦嶺代王山一起,這是大自然對我們寶雞的恩賜和厚愛,我們要十分珍惜。 第三,這個結論給我市保護漢江水資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對進一步開發漢江源頭旅遊事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因此,建議我市相關部門對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漢江源頭的旅遊資源作好規劃,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弓旭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