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好多謎語至今無解,譬如榮國府中,寶玉的親姐妹和堂姐妹一共四個: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諧音為「原應嘆息",意為紅顏薄命。但是,明明四個姐妹的名字都用春字,作者為什麼屢次使用「三春」的概念?什麼「三春爭即初春景」,「三春去後諸芳盡」,「勘破三春景不長」,難道還有一個「景長」的另外一春麼?
《紅樓夢》書中的元春是寶玉長姊,比寶玉年長二十多歲,名為姊弟,感情如同母子。王夫人的肚子確實神奇,居然能生出如此兩個長女幼子,實在罕見。對《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至今無人能解:「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二十年」指的是什麼時間?其中有什麼是非?難道「三春」都要進宮當娘娘去「爭即初春景」麼?從書中看探春似有可能,迎春、惜春決沒有這個跡象啊?究竟是「虎兔相逢」還是「虎兜相逢」?這是表示的時間概念麼?
迎春號稱「二木頭」,為人軟弱善良。她的判詞也很奇怪:「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 -載赴黃粱。」用迎春婚後被孫紹祖虐待而死似乎能解釋得過去,但「子系」兩字著實有點奇怪,說的是迎春還是孫紹祖?孫紹組在虐死迎春前,未聞有什麼「得志」 的事,娶個媳婦稀鬆平常,也談不到「得志」啊,更不是因為「得志"才虐待迎春的啊?
探春是朵帶刺的玫瑰,有才能,也有志氣、骨氣。她的判詞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清明涕送江邊望,千裡東風一夢遙」。紅學界都解釋為探春遠嫁,但也有說不通的地方。這個「末世」是家族的末世還是國家朝廷的末世?坐著大船遠嫁「三千裡」,這是什麼地方啊?「從今分兩地, 各自保平安」,難道永無見面之可能了麼?
惜春的性格即老實又固執,後來的結果是出家,這一點沒有疑問。但惜春的判詞卻大有疑問:「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裝。可憐繡戶候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不是「三春爭即初春景」麼,怎麼又「勘破三春景不長」了?究竟什麼是「三春景不長」?「三春」是她的親姐妹麼?其中的探春之「景」不是挺長的麼?
《紅樓夢》中好多女兒的事跡命運,用判詞、曲子的說法都無法解釋,不止是榮府四春,就連釵、黛、湘、可卿、鳳姐、妙玉等人的判詞、曲子,都有說不通的地方。紅學家們不明就裡,研究中也只好葫蘆提應付了事。怎麼樣能解釋通呢?看來僅從書中字面是難以解釋通的,必須搞清楚《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作者創作意圖,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釋。
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紅樓夢》作品的社會背景是南明時代,作品故事取材是選取的表現南明小朝廷「風雲氣少,兒女情多」的人和事,那麼,榮府中「三春」、「四豔」所影射的,未必是什麼弱女子,而是最有背景意義的重要人和事。當時最重要的人和事,大概莫過於南明小朝廷的「三帝一監國」了,正是所謂的「三春」、「四豔」!
所謂「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權的引光帝,桂王政權的永曆帝,唐王政權的隆武帝。再加一個監園的魯王,恰恰組成了紅樓「四豔」!「紅樓」的紅字,可以指代朱明的「朱」字,「紅樓」既可以指富室閨閣,也可以代指青樓楚館,還可以代指大內皇宮。碧瓦紅牆的皇宮,在古代文人筆下,往往用紅樓表示。
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組建的弘光政權。最有力的證據就是抗清義士夏完淳諷喻弘光政權的詩:「二十年來是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哪堪兩院無人到,獨對三春有飛燕。」朋友們看出來沒有?《紅樓夢》中元春的判詞,應該就是根據這首詩幻化出來的。這首詩是指斥南明政權在大敵當前之際,還醉生夢死、歌舞昇平的。
「二十年來是已非」說的是南明三帝延續了二十來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不開畫閣鎖芳菲」,就像陳後主和南唐二帝一樣,沉溺於風月情場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樓和紅樓妓館時繁榮。 那句「獨對三春有飛燕」很有隱曲,「三春」顯然是借指南明三帝,「飛燕」又是什麼呢?是用漢代的趙飛燕代指皇妃麼?顯然不是。
朋友們可以回憶一下,《紅樓夢》中姐妹們詠柳絮時,黛玉的《唐多令》起句是「粉墮百花洲,香殘燕子樓」。對此紅學界一般都解釋為蘇州的「百花洲」和徐州北部的「燕子樓」,白居易曾有《燕子樓三首並序》歌頌之。表面上看似乎不無道理,但《紅樓夢>寫的是金陵舊事,其典還應該出自南京為是南京過去確有「百花洲」,地處鈔庫街小西湖附近,是文人仕女經常遊玩的地方。傳奇《桃花扇》中,李香君就曾「燕子樓中人臥病,燈昏被冷有誰知」?可見南京亦有燕子樓。
林黛玉「葬花詞」中「青燈照壁人初誰,冷雨敲窗被未溫」詩句的出處也似乎在這裡。扯了這麼遠,無非是解釋夏完淳的詩,事實上是指斥南明君臣在南京「百花洲」、「燕子樓」一類地方歌舞昇平,以致國事不可收拾。南明時君臣最流行觀看的傳奇是阮大鉞所創作的《春燈謎》《燕子箋》,夏詩所說的「飛燕」」,似乎與此也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