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國家博物館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古埃及璀璨奪目的歷史文明令世人驚嘆不已,在法老王國悠長的歷史年代中,生長在尼羅河兩岸富饒土地上的古埃及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並留下了數不盡的珍貴藝術品,這些藝術品見證了古埃及人的偉大智慧。
如果說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真正的感受到古埃及的文明,那就是位於開羅的埃及國家博物館。如果你去吉薩金字塔、盧克索的帝王谷、亞斯文的神廟,看到的只是空蕩蕩的室內以及搬不走的壁畫,那裡面的其他文物呢,都在埃及國家博物館了。
所以,埃及國家博物館,才是濃縮了古埃及燦爛的文明的所在地,在這裡,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古埃及,這裡藏有埃及考古發現最精華的部分,這裡收藏的寶物無聲的向我們講述了五千年的文明,從前王朝,到建造金字塔的年代,到中王朝,埃及帝國的黃金時代,再到阿肯那頓、圖坦卡蒙、拉美西斯二世、塔尼斯後期的金器,到最後希臘羅馬時期的木乃伊面具,無一不在訴說著古埃及的輝煌歷史,讓我們可以看到遙遠歷史年代流傳下來的文明之火。
埃及國家博物館內景 (圖片來源:memphistours.com)
走進埃及國家博物館,也許你會被展廳裡堆得滿滿的「倉儲式」展陳方式所震驚,但用第一任埃及國家博物館館長加斯頓·馬斯皮爾的話來說,古埃及人就喜歡這樣的擺設,埃及的神廟裡面立滿了雕塑,陵墓裡每一寸可利用的空間不是擺滿了東西就是寫滿了象形文字。就連經典的埃及民宅裡的家居用品也都擺的滿滿的,所有博物館的陳列方式雖然擁擠,但卻很符合古埃及的審美。
埃及國家博物館內景 (圖片來源:egyptianstreets.com)
前王朝和早王朝時期
前王朝和早王朝是古埃及文明的孕育時期,在這一千多年當中,尼羅河水年年泛濫,多次改變河道,留下的泥土衝擊掩埋了平原上的許多歷史遺蹟。公元前5500年,埃及從舊石器時代轉向新石器時代,東北沙漠乾旱少雨的地區降雨量驟增,蔬菜大量生長,因此許多人遷徙到那裡的山谷和綠洲居住,逐漸形成了依靠耕種和放牧的生活,形成了井然有序的社會群體。人們種植亞麻,生產紡織品,紡織業的興衰和穀物的大量生產為埃及的經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也開始了對外出口的貿易活動。
前王朝末期利比亞調色板碎片(高19釐米,寬22釐米),公元前3000年左右
制陶是人類進步的重要一步,在前王朝時期陶瓷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產量業相當大,但是到了末期更是出現了更加豐富的形式和裝飾圖案,同時還增加了更加先進的技術,如手動陶輪。它的主要特徵是採用優質溼黏土製作,密封設計,平沿和手柄上有可以穿繩的小孔。罐的基色為粉紅色,隨著表面曲線變化,瓶身上畫著一些深紅色的裝飾圖案。圖案大多取材於尼羅河上的自然風光,這是古埃及早期繪畫藝術的特徵。
古王國時期
埃及從第三王朝開始進入古王國時期,此時的埃及在社會經濟生活和文化藝術領域取得空前的進步,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第四王朝時期孟考拉的三尊三人組雕像(高93、95.5、92.5釐米),公元前2494-2472年
古王國時期,人們認定一切制度及真理(瑪阿特)在世界被創造的那一刻就定製了下來,瑪阿特以外的一切都是渾濁混亂的,只有法老才能運用瑪阿特的真理,喚醒外界蒙昧的世界,消滅一切威脅和破壞國家安定的力量。法老創造一切並掌控一切,萬物的生存和發展都必須依賴於他。第三王朝的第一位法老左塞王就是這一神秘王權思想的典型代表。
他將都城遷至孟菲斯,並用石頭為自己建造了一座全新的陵墓——階梯金字塔。金字塔的附屬建築物包括仿造古代宮廷設計的圍牆,四周圍繞的王宮門面,用來祭拜死者的葬祭廟和為法老王權永世長存而建造的建築,他們一起構成了一個金字塔複合建築。建造這一宮殿還有許多重要意義:堅固的石材確保了他能不朽長存,特殊的外觀造型突出了法老與平民的階級差別,更能幫助法老們死後順利的升上天界。
到第五王朝的最後一位法老烏那斯,金字塔的牆壁上開始出現了金字塔文,也就是各種驅邪咒語,這些咒語伴隨著過往走向來世,幫助他們最終與神結合,並成為陰界的王。除了塔文之外,為了給子孫後代留下一些記憶,也同樣流行雕刻一些自傳,這種初級階段的文字載體為後世留下了不少的文獻資料,他們大多描述貴族們凱旋歸來或者出使其他國家而為法老帶來了殊榮。
古王朝第五王朝前半期時期蘭諾佛雕像(高186釐米),公元前25世紀中期
為了讓死去的人在走向永恆的途中不挨餓受凍,特意為他們準備了食物、飲料、衣服和膏藥。墓碑下設有「虛假門」,他是死者與生者交流的通道,虛假門上畫著人們正在使用祭祀物品的圖畫,通過這些圖畫死者能明白如何使用這些祭祀品。
圖畫上的食物和衣服等用品也能供死者在陰間使用,墓中還有一些代表死者的泥塑雕像,有的在烤麵包,有的在釀啤酒,埃及人認為這些雕塑能讓死者繼續生前的生活,永遠衣食無憂。墓壁上的文字和圖畫對這一切都有詳盡的描述,這些生動的敘述讓我們仿佛置身於幾千年前古埃及人的葬禮儀式之中。
中王國
經過第一中期的低迷之後,秩序和強大的中央集權隨之到來。事實上在此之前第十一王朝末期的法老孟圖霍特普已經統一了埃及,並把底比斯作為新的政治宗教首都和法老的安息之地。
中王國時期戴都索貝克的墓碑(高28.5釐米,寬18.5釐米),公元前2065-1650年
法老們希望延續輝煌過去的願望自古王國末期就能從他們的葬禮建築中體現出來。塞索斯特裡斯是中王國時期最熱衷於大興土木的法老之一,在他的金字塔附近發掘到了許多一模一樣的國王雕像和奧利西斯柱,這些都是用來紀念在國王的統治下埃及的強大與穩定。高度集權集中的建築在卡納克的阿蒙拉神廟中也可以看到,那裡是埃及最重要的聖所之一。
塞索斯特裡斯的「白色祭壇」上的浮雕是埃及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一。第十二王朝時期埃及內外都是一派充滿活力和復興的景象,例如在法尤姆建立了排水系統,這使得經濟繁榮發展;勇士國王塞索斯特裡斯三世徵服努比亞以後在哪裡建立了堡壘,確保了埃及對這一經濟和軍事重地的控制。
在中王國時期新出現的最重要的宗教特點就是在阿比多斯出現在墓碑。阿比多斯是與奧西裡斯有關的宗教中心,哪裡有許多私人墓碑為的是讓死者能象徵性的參加每年神復活的慶典。在人死後通往永恆的旅途中去阿拜多斯朝拜是必不可少的一站。古王國時期,法老通常將墓地(被認為是「永恆之屋」)賜給貴族,因為只有法老死後才能去神界,所以還能替他們在神的面前說情,但是他們只能替那些在他的金字塔庇護之下埋葬的人說清。
中王國末期,中央集權遭受了極大的危機,人們不再認為法老死後能保佑他們的臣民,而產生了確保獲得永生的新方式。這種緩慢而逐步的宗教「民主化」現象影響著古埃及各個階層的文化,這種「民主化」是對中央集權的極大威脅。中王國默契的許多法老既不能保衛疆土,也不能維持國內秩序,以致中王國最終滅亡。
新王國
新王國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藝術上無疑都是古埃及歷史上最興盛的時期。該歷史時期出現的人物有圖特摩斯三世、女王哈特舍普蘇特以及大名鼎鼎的拉美西斯二世。新王國時期始於底比斯一些王朝對抗近東入侵者的偉大民族復興鬥爭,當時北部的希克索斯人揚言要將他們的實力從三角洲地區擴展到整個埃及,於是驅逐希克索斯人的鬥爭便從第十七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卡莫斯開始了,但直到第十八王朝初的幾位法老阿赫摩斯和阿蒙霍特普一世鬥爭才取得最終的勝利,他們趁機將埃及的勢力範圍擴張到希克索斯人的本土以及巴勒斯坦和庫什,他們是希克索斯人在統治埃及一百年中的同盟國。由此明顯可以看出第十八王超初期的法老都是鬥士,他們時刻準備著戰鬥。
這樣的歷史背景對該時期的藝術風格也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在描繪新王國時期法老的畫面上,法老幾乎都是身披鎧甲,奮戰在最前線的形象,強調了法老最為埃及保衛者的領導和勇氣。收到敘利亞、巴勒斯坦等亞洲國家的影響,阿蒙霍特普二世以及後來的法老都保持了聯繫射箭、打獵和騎馬的傳統。對軍事的重視也讓軍人獲得了較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收入,從第十九王朝開始,凡是獲得特別榮譽的退伍軍人就可以得到一些世襲的土地作為獎賞。
新王國第十一王朝,埃赫那吞統治時期皇后頭像(高18釐米),公元前1346-1333年
在新王國時期的王權還涉及到「大王后」這一人物,也就是國王的主要妻子,「大王后」會被提名為「阿蒙神」的妻子並被授權為王位產下一位繼承人。這一人物的產生基於該時期的神話,即國王通常被認為是阿蒙神的兒子,這樣一來就產生了國王神聖誕生的信念。
拉美西斯二世無疑是新王國時期最著名的一位法老,他留下的遺址也是最多的。他重新發動了對東北邊王國的戰爭,在卡疊石這一重要戰役中大獲全勝,與西臺人籤署了和平條約,條約以古埃及文字和卡得人文字兩種文字書寫,是世界上第一份和平條約。
拉美西斯二世死後,法老無論是在宗教、政治和軍事上的威信都減弱了,到了第二十王朝時經濟上的問題更是讓局勢雪上加霜,這一點從拉美西斯三世、拉美西斯九世以及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時期的建築規模就可以看出。
第三中期和後埃及時期
新王國末期第二十王朝的最後三位拉美西斯法老統治時期,政治和軍事上都出現了危機,這也就是第三中期的開始。拉美西斯十一世統治期間,以法老為首的內戰爆發。
拉美西斯十一世在他統治的第十九年宣布一個「新時代」的到來,自此埃及歷史陷入分分合合的循環,進入中央政權瓦解,地方勢力獨立的中間期。直到第二十六王朝,藉助希臘人的力量將埃及重新統一起來,建都於三角洲的舍易斯,使埃及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復興,開啟了後埃及時期。
這一時期埃及進入了鐵器時代,鐵製工具越來越流行,鐵器甚至普通到平民都可以冶煉,冶金技術達到新的水平,金屬製造技術的提高也說明手工業生產、對外貿易的繁榮,金屬貨幣產生,商品交換、流通更加便捷。新城市林立,城市居住人口增加。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階層分化更加嚴重,土地兼併、佃農制、債務奴隸制不斷上演,土地租賃十分流行。
由於對外戰爭停止,外租奴隸減少,本地努力成為主要來源。在文化領域,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埃及在這空前繁榮之際也希望恢復達到之前的水平,雕塑和繪畫都是模仿前朝的藝術傳統,被稱為「新古典主義藝術」,並且吸收了希臘繪畫風格。這一時期最偉大的成就就是象形文字的發展,從聖書體演變為更便於書寫的草書形式——世俗體。
埃及的正式沒落從舍易斯王朝的結束開始。波斯王岡比西斯徵服埃及,把埃及變成波斯的一個行省,自稱為法老,建立了埃及歷史上第二十七王朝。但波斯的其他徵服埃及的外族人不一樣,他們採取恐怖屠殺的方式進行統治,沉重的賦稅和勞役激起了埃及人和其他被奴役民族的強烈反抗,起義經常發生。
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波斯王朝結束,最終起義者阿米爾塔依俄斯建立了第二十八王朝,不過這個王朝只有他一位法老,也只統治了短短的50年,波斯帝國一直在進攻埃及,直到阿塔薛西斯三世再次徵服後對埃及實施了更為殘暴的報復
至此長達2700多年的法老時代就此結束。此時的中國,距離秦國統一全國還有100多年的時間,中國輝煌的歷史尚未開始,埃及已經熄滅了閃耀世界的光芒,開始了長期被外族佔領、統治的歲月。繼波斯之後,希臘、羅馬、阿拉伯先後踏入這片土地。
希臘羅馬時期託勒密時期的國王雕像(高280釐米),公元前1世紀
希臘羅馬時代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徵過程中打敗了波斯軍後,長驅直入佔領了埃及,亞歷山大在進軍埃及的時候並未受到抵抗,埃及人民自己選擇了他,亞歷山大作為一個解放者收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他有一個了不起的老師——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希臘人的到來對被波斯暴力統治的埃及人來說是一種解放。但亞歷山大英年早逝,在他短暫執政的一段時間裡,他在三角洲沿海地區興建了一座新的城市——亞歷山大城,這裡的居民多達70餘萬,主要有埃及人、希臘人和猶太人等,城內設施非常現代化,有港口、體育館、圖書館、博物館、商場、賽車場、城市居民供水系統、法院等,還擁有世界七大奇蹟之一——亞歷山大燈塔,成為地中海地區人口眾多的繁華之地以及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地中海希臘文化中心的城市。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將軍託勒密接管埃及。託勒密和他的六十位封有同樣名字的子孫共同統治了埃及270年。在當地人面前他們以法老自居,在外交上卻又從來不忘記他們希臘人的身份,因此賦予了埃及一種不尋常的雙重特性。
因此託勒密王朝的性質是希臘統治階級聯合埃及僧侶和貴族階級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統治,託勒密王朝的法律也是希臘城市法與埃及土著法雙重體系,語言也是希臘語與埃及語並存,但是如果埃及人想在政府部門謀求職位的話必須先學好希臘與這門外語。希臘與埃及兩種文化儘管頻繁的受到對方的影響,但卻始終保持各自獨立的特徵。
希臘羅馬時期彼特魯奧西裡斯棺材(高195釐米),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
在託勒密王朝後期,羅馬人進入亞歷山大並定居下來,埃及豔后克列奧帕特拉七世先後依附於羅馬的凱撒和安東尼去的埃及的最高統治,但到了公元二世紀政治和經濟上開始逐漸衰敗,伴隨著社會暴動和皇室內部衝突。羅馬人屋大維佔領了埃及,自此埃及成為了羅馬的一個行省,作為「羅馬的糧倉」而永久的喪失了獨立。
國內財富也逐漸重新分配,國家整體實力被削弱,希臘語和拉丁語成了官方語言。羅馬時期的埃及在宗教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羅馬皇帝坐上了最高寶座,基督教在公元1世紀也傳入了埃及,基督教與異教之間的衝突變得強烈,神廟被基督教徒搗毀標誌著埃及文明的毀滅。
羅馬隊埃及的統治長達600多年,在其統治的末期埃及人民起義頻繁並最終發展成為革命鬥爭,成為摧毀羅馬統治的重要力量,埃及最終被在阿拉伯半島上崛起的阿拉伯人和伊斯蘭教統治至今,古埃及上下5000年歷史到此結束。
(來源:藝術中國)